摘 要: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应遵循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适时性、针对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化学;问题设置
备好课是能够上好课的前提,课堂中问题的预设是备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中的重要环节离不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该环节的有效性,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以期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那么,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一、问题设置具有科学性
把握学科内容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问题设置科学的前提。课堂问题的实质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因此教师一定要先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高中化学课程的结构和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学生出发。
二、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
精心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侧重启发学生思考。将问题设置在真实情境或复杂情境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才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好的问题应注重的是思维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结果。例如在以粗盐精制为例介绍化学方法除杂的这个思想时,可以首先介绍化学除杂方法,再分析粗盐精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试剂和流程,用一个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问要除去Na2SO4可以把SO42-转化为什么?在沉淀、气体和水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只能转化为沉淀。追问,转化为什么沉淀?BaSO4。再问选择什么试剂?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并依据前面所讲的原则自己去思考合适的试剂,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那说明他们还没有领悟或者不会运用化学除杂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如果同学们选择了BaCl2,就可以马上追问你为什么没有选择Ba(NO3)2,来检测学生是否真的领悟了这一思想。这就比直接问学生除去Na2SO4选择BaCl2为什么不选Ba(NO3)2要更好一些,后者就更倾向于结果。
三、问题设置具有适度性
每一堂课设置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层次,整节课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过易或过难,都对学习不利。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启示我们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略有难度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又不能让学生心生懈怠。例如在讲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时,把反应类型限定为复分解型,学生一看这种离子反应还是属于复分解型反应,就会马上回忆起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增强了学习信心,当同学们接受了之后也要适时补充说,到了高中这个反生条件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充,除了生成水外生成弱酸或弱碱也可以,这样学生就可以欣然接受了。当然,一个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多层次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应结合学生情况统筹规划,做到有简有繁。尽量让班级同学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收获成功体验,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
此外,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注重梯度和跨度。问题可以看成是学习的线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思维过程的一个梯级。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统筹全局,步步推进,最终直击内容核心。问题难度梯度增加,学生每解答一个问题都为后面打下基礎,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起求知欲,也教给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苯的时候,先讲解苯的发现和结构学说,提出凯库勒式,六个碳原子连成一个六元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是单双键交替;问题一:根据描述画出苯的凯库勒式,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即可动手画出;对苯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提出问题二:观察凯库勒式,看它和学的哪个物质结构比较相似?结构式很直观,可看出是乙烯;再问问题三:推测苯具有什么性质?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苯不具有和乙烯一样的典型碳碳双键的性质,引出凯库勒式存在缺陷,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并引出苯环当中独特的化学键类型;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苯的特殊结构,体验科学的奥秘,体会化学学科之美。设置的问题还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问题间应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
四、问题设置具有适时性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是教师提问的良机。在此时提问,学生更容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再加以适时点拨,学生便能较为容易地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时,会讲到得失氧和化合价升降两个角度,这时候学生就会疑惑有得失氧角度可以判断,为什么还要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呢,心中有疑虑但是得不到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观察铁和盐酸的反应,有没有得失氧——没有,有没有化合价升降——有,通过思索学生就会悟到其中的缘由。
五、问题设置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每堂课应留有一两个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亦或是课下思索回味、搜集资料,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解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研究一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就是每组每人需要举一个该类型并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还要举一个该类型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然每个学生在开动脑筋的时候可能想不到符合的反应,那可以组员间相互讨论,最后汇报结果,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六、结语
设置课堂问题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使教师教与学生学能紧密配合,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张帆,(1987-11)女,山东乳山人,汉族,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学、化学教育
课题来源: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研究十三五省级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课题名称: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H201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