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实践探究

2020-09-10 07:22吴晓枫李燕郑理
关键词:学科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吴晓枫 李燕 郑理

摘  要:艺术学科课程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立足于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诉求的实践创新。本文以中山大学艺术学院为切入点,依托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课程设置,探讨推进艺术类课程思政培养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探索艺术学科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路径,协同推进高校美育教育发展、强化共享交互,促使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德智体育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基地,承担着专业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育人功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思想基础。[1]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致力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教育教学过程,推动实践教学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时期美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新时代下美育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学用建设以及专业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性发展,打造新时代下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与学院自身专业课程剥离,其局限性日益凸显,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引领需求和期待。许多学校存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偏差,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无法做到两者融合贯通,在队伍建设上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有待提高,在人才培养上无法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3]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进行融合创新,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实现思想政治与课堂教学协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教育教学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化和政治性,相比于兴趣类的专业课程,导致其吸引力不足,甚至无法激发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堂主动性不强,以致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4]这要求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点,灵活开发教育方式,促进思政课程在高校更好开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课程教育協同发展的育人模式探索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和资源的集中地,依托高等院校战略资源优势,对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艺术发展导向以及价值导向有着精确的把握,凭借自身优厚的艺美育教育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实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战略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合艺术学院美育资源,推进美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以艺术为引领,以德育为核心,充分发挥艺术学院在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上的专业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美育教育中,构筑新时代下的文化价值引导体系,提升学院、学校思想政治氛围,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性培养为核心,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德树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推动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性发展。依托艺术学院自身专业优势,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核心理念,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5]

艺术学院教学课程凭借其专业优势,其课程设置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价值,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新时期下对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艺术学院牢牢把握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契机,以构建德育一体化为主要抓手,结合自身专业学科背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将其与学科建设有机融合。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课程设置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必须具有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理念和实践方式熏陶人、带动人、培养人,落实到学生学习发展的每一个环节。[6]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艺术学院依据《中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等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促进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课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和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艺术学院紧跟时代脚步,重新定义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不断积累“学科德育”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探索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标准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美育教育“课程思政”新模式,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

(一)美育德育相结合,以美立德,以德树人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的课程改革始终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高尚道德品质。通过开设的《粤剧通识课程》,将“以乐育人”与“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的教学目标统一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的互融与互通。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唱腔技能的同时了解粤剧中的人物故事,弘扬粤剧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粤剧通识课程》充分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取向,才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推进艺术教育的同时,提高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引领的重要作用,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有效的实践指导,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课程《合唱艺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以启迪心智、净化心灵。将培养爱国情怀为课程目标,并紧紧地和核心价值观结合到一起,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育美综合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动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育互融互通

不同的艺术专业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艺术学院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内容与形式协同,根据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7]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就是要知行合一,坚持受众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课堂上注重开展生活情景模拟体验活动,日常生活上强化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操作能力,实现从课堂灌输理论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全程体验化育人模式的转变,既保证了理论学习,也保障了专业实践。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根据中山大学校史上的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编排了音乐话剧《笃行》表演艺术与实践课程,深入挖掘和展现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课程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实施目标,提升校园红色建设氛围,实现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重要举措,以创新形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追溯了中大人血脉中流淌着的红色基因根源,展现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关于“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实现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

(三)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与价值体系的充分认知,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

在《民族音乐之美》课程中,通过教授学生音乐知识、音乐发展与历史、音乐与民俗、地理环境、经济政治的关系,使学生在了解音乐之美的同时认识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基础关系问题,达到提炼音乐美的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提高欣赏能力、拓宽学科思维,运用音乐完成自我完善、学科互联、学科互补的需要和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自信。通过让学生领略众多民族及世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浏览相关的中国民族音乐史、世界音乐史、音乐学、律学、历史、地理、民俗、政治经济发展及特点的史料,使得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提高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的赏析能力,提高对自身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信心。唤起其新时代新韵味,对真善美有更高的追求,成为一名素质全面的新时代的大学生。[8]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是一种地区文化的代表,一個民族精神的写照,它以丰富的直观素材使广大艺术学生可以从心灵来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课程通过舞蹈实践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意义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对各个舞种的成品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系列电影题材的舞蹈部分节选,进行总结归纳,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课堂立足于实践,把学生个体的价值作为首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不断完善独立人格。《中国花鸟画》和《书法》等课程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在审美、技法、工具材料、表现手法等方面反映中国书画的特殊性及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一环,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针对新时代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探索艺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树立理想信念。同时通过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以文化自信激发强大精神动力[EB/OL].(2019-09-11)[2020-4-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911/c148980-31349134.html.

[2]王飞霞.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红旗文稿,2016(1):27-29.

[3]蒙丽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智库时代,2020(03):154-155.

[4]赵仁青.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其理性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4):155-158.

[5]梁秀秀.从思政金课到课程思政——构建新时代课程思政金课体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2):144-145.

[6]刘乃季.以合力推进艺术院校学生思政工作[N].光明日报,2014-09-02(15).

[7]人民网.协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索[EB/OL].(2017-08-10)[2020-4-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10/c40531-29462400.html.

[8]胡浩,施雨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N].中国青年报,2019-03-18(01).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