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体系探索

2020-09-10 07:22谢亚萍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训体系安全教育

摘要:构建规范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从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出发,调研国内外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现状,分析现存问题,提出从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等方面,系统性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丰富安全教育形式,不断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操性,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危险源种类多、数量大,安全管理要求很高,管理难度很大[1]。高校实验室要开展许多探索性科学实验,稍有疏忽或不慎,轻者可能毁坏仪器设备,重者会造成人員伤亡。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

虽然许多高校年年召开实验室安全会议,制订了不同种类的“安全条例”、“安全工作手册”,但是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安全工作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实际上起到的是“消防队”作用。李志红等对实验室100起事故的分析发现,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中80%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2]。各类实验室事故的出现,是实验室人员操作不规范、安全教育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刻不容缓。

开展安全教育是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水平,防范和遏止事故的 “人祸”因素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工程[3]。构建规范化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全校师生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技术安全操作能力,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保证高校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现状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4],美国、欧洲部分高校建立了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核管理体系,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建设,自编教材中均涵盖了安全警示标志、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实验室安全守则(包括警示性符号、穿着规定、一般注意事项、急救、动植物安全、实验结束规定)等内容。国外高校实验室除了系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还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经过长期规范性的工作,国外高校学生和教师安全意识都较强,学生同时也监督实验指导教师是否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是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加强了安全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近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修订了危化品、特种设备、辐射防护等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制度建设,同时编写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教材与图书,比如是《实验室安全技术》、《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等。此外,许多高校组织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行编写了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针对实验室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要阐述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危害以及正确的规避防护知识与方法,作为高校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的基础读物,以满足各自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的需要。

三、 安全教育与培训存在问题

本文对近20年来发生的11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还是呈多发的态势。2009年7月上旬,某高校在给实验室气体管道换气过程中,错误将本应接入307实验室的一氧化碳气体接至通向211实验室的输气管,导致1名博士研究生中毒死亡。2015年12月下旬,某校一名博士后进行催化加氢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氢气钢瓶因泄漏导致爆炸,事故导致1人死亡。以上案例仅仅是部分被报道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其中还有大量实验室安全事故因未发生较大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没有被公布出来。

分析每一起事故的原因,无非是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通过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因果性、潜在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分析发现: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与师生安全教育缺失或者不足存在密切关联,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没有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安全教育仍停留在以常识性、科普性为主的培训层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技术安全教育内容,缺乏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讲授,也缺少典型案例分析,因此实验室安全教育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够强。安全教育全覆盖难度高,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做到持证上岗。高校学生流动性大,专业类别多,学科交叉越来越多,院系在执行准入制时难度大,未能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全覆盖”。

四、对策与建议

生产安全管理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等因素状态的管理,通过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目的。加强对人的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最主要的途径是开展全面、系统、有效的安全教育与培训,落实持证上岗。因此,我们建议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安全教育:

1.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严格持证上岗。国外许多高校的门禁系统与安全考试系统紧密衔接,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师生才能刷卡进行实验大楼,确保了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效。

2.创新安全教育形式。目前大多数的安全培训是以讲座的方式开展的,讲座可以短时间内传达安全教育知识,但形式单一,培训效果差。除了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与讲座,我校通过张贴实验室安全提示,如“禁止向水槽中倾倒化学品”、“离开实验室请脱去手套”等具体的指向性提示语,丰富师生的安全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可以提醒师生时刻注意安全操作。通过在各实验大楼和人员集中的教学楼、图书馆悬挂安全宣传横幅,张贴各类宣传画,不断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安全标语、安全漫画和安全微视频征集活动,增加安全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3.实施系统性安全培训。由于以往实验室安全培训主要是开展消防知识的普及,远远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实验室环境。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实验室安全分散在实验室处、保卫处、学生处和校医院的现状,应设置统筹校园安全机构,将消防安全、化学品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实验室涉及的安全统一纳入培训体系,开展系统性的安全培训。

4.增加实操性的培训与演练。重视实验室应急培训,针对不同学院存在的不同危险源的情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比如化工学院侧重开展化学品应急培训,生命学院侧重生物安全的防范和应急等。

5.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各高校已经开始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并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设立为必修课,但是我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相关部门应组织编写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并推动实验室安全教育成为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董继业,马参国,傅贵,杜昌昵.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58-261.

[2] 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4):210-213+216.

[3] 李佳慧.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4] ]张志强,冯建跃,阮俊.台湾地区高校实验室安全暨环保考察的思考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4):226-230+236.

作者简介:

谢亚萍(1991-),女,江苏苏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培训体系安全教育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探讨
高校二级党校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及办学质量提升探微
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基于心理行为训练的警察培训体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