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教学实践

2020-09-10 07:22:44彭金玲
高考·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观

彭金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基于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地理课程的重要资源,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素材。同时,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理教学;喀斯特地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的形成必然根植于中华文明所处的具体空间、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其起源、发展和特征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地理学科亦是根植于具体空间,是关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科学,是对地球表面——包括中华大地上具体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形成和演化的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基于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地理课程的重要资源,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纲要》,并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地理等课程中,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文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这一内容要求,以2019年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地貌类型”中的“喀斯特地貌”这部分内容为例,尝试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以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对应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文结合教材,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以“探究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式’贫困的原因及发展方向”这一案例探究为重要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起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据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能识别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2.結合《徐霞客游记》中的相关地貌描述并观察图片,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过阅读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归纳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特点,增强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4.通过探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式”贫穷的原因及发展方向,认识到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起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实现人地协调的思想观念。

5.通过案例探究活动,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学会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

6.从地理视角解读《徐霞客游记》,分析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形成的地理背景等,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1.经典导入,渗透传统文化

引用《徐霞客游记》中一段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西穿石山峡,则诸峰分峙叠出,离立献奇。石峰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半之。诸峰倒插于中,直如青莲出水,各欲独上……”,并配以《徐霞客游记》的图片,简单介绍徐霞客事迹,让学生阅读该段描述并猜想其描述的是何种地貌景观,之后再展示峰林景观图片,引出“喀斯特地貌”。通过经典导入,配合精美的喀斯特景观图片,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以其作为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为接下来继续解读这部经典,引导学生学认识各种喀斯特地貌做铺垫。

2.解读经典,从地理视角品味传统文化

摘取《徐霞客游记》中几段关于不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描述:“乱峰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峰丛);“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石芽、溶沟);“两山夹中,又回环而成一洼,大且百丈,深数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竟无水。”(喀斯特洼地);“由中窦入,其门甚隘,已而渐高,其中悬石拱把,翠碧如玉柱树之,其声铿然。旁又有两柱,上垂下挺,中断不接,而相对如天平之针”(溶洞、石钟乳)等,并展示相关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将各段描述与图片所示的地貌一一对应,并描述出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貌类型,加强感性认识,同时能抓住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另外,学生可以感受到徐霞客游记文学中对地貌景观精湛而生动的描述,感受古文的文学价值。

3.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树立人地协调观

以“探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式’贫困的原因及发展方向为例”,提前搜集并整理了四段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①:喀斯特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面临困难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问题②:喀斯特地区可以重点开发的资源有哪些?

问题③:导致喀斯特地区交通建设难度大的地形、地质原因是什么?

问题④:结合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现状,试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分析当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引入贵州当地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先让学生通过材料一(材料略)和“滇桂黔片区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地区”(图略)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①,并解释这句谚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角度分析自然原因。学生阅读图文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图文资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该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且地形崎岖易发生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不利,是导致“喀斯特贫困”的主要自然原因,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制约,并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流传的这句谚语,是喀斯特地区劳动人民多年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展示“红河哈尼梯田”这一世界景观文化遗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修筑梯田的作用,从而认识到梯田是当地农民精打细算利用土地的表现,并能起到缓解水土流失的作用,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生产智慧,是哈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见证。在此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哈尼梯田是三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只是发自内心为梯田景观而震撼,更为农业社会时期中国劳动人民为协调人地关系,在恶劣生存条件下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想像力、创造力和进取精神而自豪,启发学生应该传承这种可贵的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要求。

在问题①、问题②、问题③的探究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两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问题④。学生根据前面几个问题的探究,总结出可以采取发展特色農业、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等措施促进该地区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问题探究,学生能够意识到在区域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兴利除害,在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了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也是一座教学资源的宝库。教师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其设计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其作为例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还可以将其设计为案例探究,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地理的思维和视角。找准传统文化和地理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既可以丰富地理课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也能实现地理课堂的育人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地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贵秋,谢晋秋,孔欢.中学地理课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J].地理教学,2016(13):33-34.

[2]朱承熙.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初探[J].地理教学,2015(20):4-5,12.

[3]李玉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探究[J].新课程,2018(15):227-227.

[4]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批准号L/2020/050)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观
车载空气钻井技术在贵州煤层气井表层施工中的应用
能源新观察(2024年6期)2024-07-10 08:06:03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32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旋挖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应用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24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