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价值概述

2020-09-10 07:22张雨秋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传播特点社会价值

摘要:媒体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由于网络的普及和信息交互的升级,个人媒体观点的传播越来越多。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各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平台、社交APP、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至此,互联网已成为舆情散播、发挥影响的主要阵地。网络舆情在映射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意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社会价值;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122-02

一、谁使网络舆情误入歧途

网络暴力现象对网友而言并不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在面对网络新闻的时候,一些网民会将“畅所欲言的网络世界”理解为情绪宣泄的空间。甚至在某些情形下,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变成丧失理智的“键盘侠”——用暴力的言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肆意对他人进行人格侮辱和人身伤害,这失去了网络留言应有的客观公平,对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也以“内容威胁”的形式逐渐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强大的威胁。

从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来看,大众传播时代的舆论主要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即公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时效和意见领袖引导。当公共事件发生,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同话题信息时,有些赞同普遍流行观点的人,在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社会声音响应后,会表现出更积极的发言;相反,持不同看法的人会逐渐陷入沉默。“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1]因此,“沉默的螺旋”效应会使舆论方向出现偏差。这种现象和做法看似保护了自己,实则是在助长舆论变得更具有主导性,这背后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真理无法发声,而谣言却无限疯长[2]。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一)网络舆情来源具有广泛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接入超过4.5亿户。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0岁以下与65岁以上的低幼人群及银发人口达3.2亿,低幼与银发年龄段人口仍在增长。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网友能通过浏览各种网站和社交平台获取消息,如政府官方网站、企业网站、个人网站、ins应用、微博等,参与更加广泛的活动和话题讨论。

从网络舆情来源来看,消息扩散与传播多发自微博、人气高的论坛、QQ群或微信群等。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交软件凭借自身的优越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散播消息。例如,出现某一突发事件,当政府官方网站没有及时发布主流信息时,出于对自身安危和财产安全的考量,公众会立即通过已有的各类社交平台、网站、公众号等其他信息来源寻求消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一些真假难辨的谣言常常在朋友圈疯狂扩散。由于缺乏对信息真假的辨识能力,老年群体很容易被网络谣言误导,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他们经常会转发伪科学、伪养生文章或视频,属于典型的盲目转发,由于来源过于广泛,有更多的中老年手机用户成为重度受害者,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

(二)网络舆情传播中主体具有隐藏性

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信息,包含合法姓名、身份证件、住址、注册昵称、行踪轨迹、社会属性(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然而在网络空间中,对以上身份识别要素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修饰,使得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藏性。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的大环境中,网民利用这种身份隐藏特性,打造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情绪宣泄空间。对于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浏览非正常渠道消息、热衷于寻求网络观点支持的读者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和表达个人意志的渠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体匿名的网络世界极有可能暴露民众不理性的一面,甚至是最原始的人性。目前国内流行的游戏中,有的参与门槛很低,甚至不需要注册就能体验试玩模式,导致很多玩家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发布违法广告等。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中的本我,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主要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包括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3]。简单来理解,就是只考虑自己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比如饿了就要吃、喜欢就要不顾一切得到。可以将它想象成我們心中的小恶魔——只考虑自身的需要,不考虑其他。因此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怎样高兴就怎样做。特别是在危机爆发期,由于舆情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意识独立者往往会运用互动平台,看似交流,实则引发情感动员效应,以自己的经验论引起大众共鸣,形成观点倾斜的局面。

(三)网络舆情表现具有多元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即时性、高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世界各地的普通群众都可以通过手中的设备,将身边的所见所闻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账号上,成为实时“新闻人”,因此网络舆情的表现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各大平台上发现新鲜事,有些事件发生地的网友发布消息甚至比官方传媒机构发布信息更及时、更准确。但网络消息发布的开放自由,也为别有用心的网络谣言传播者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虚假的网络舆论传播链,导致很多人宁愿相信并转发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也不愿相信政府及公信力较高的媒体发布的信息。这时网络舆论就需要“把关人”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扭转或者消除错误,发挥网络舆情信息的正面价值并引导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四)网络舆情影响具有群体性

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发生,不单单是因为公众对某一事件的集中关注和意见表达,还因为在某些传播因素作用下呈现集体式响应。网络舆情主题自由宽泛,话题的产生往往较为随性,公众之间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移动端操作进行实时互动,随着讨论的广泛和深入,网络舆情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进行传播,呈现出蝴蝶效应和群体响应[4]。聚集成群、在一个范围内的人们,感情和思想很容易产生互动——探讨交流或争论交锋。如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络公众平台上,个体之间本就有诸多共同特征,人群参与相关话题讨论的速度和点击率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上升,网络舆情对他们的影响很容易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造成的影响也是普通人群的数倍。同时,在网络大环境的情绪化言论下,通过相互感染,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地失去个性,最后与大多数人的“流行言论”相融合形成一种群体心理。

三、网络舆情的价值

(一)网络舆情直接反映社会情绪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事件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公众表达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观点的情况,集合众多态度和声音形成社会舆情事件[5]。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网友自发在平台中发起话题,实时上传事件发展过程,网络环境为公众打造了表达意见、提出诉求和维护权利的空间,加上方便快捷的表达方式,网民们积极参与、争相发声,将亲身经历和现实中不便表达的内心想法真实表露出来,形成前所未有的巨大舆论场,从而反映社会对事件的普遍情绪[6]。

(二)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里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由于网络平台互动的快速发展,群眾上网后主动表达观点,传播代表性民意和真实民智的信息,在网络上形成一个无限的资料库。正面的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成熟、理性,能客观地反映群众心声,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提供即时的信息;而负面的舆论会受到其他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发酵,引发非理性的社会舆情[7]。因此,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收集,站在维护网民合法利益的角度上做决定,一方面有利于有关部门负责人科学制定决策,充分听取网民的意见,避免引发网络舆情;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分析、研究,有关部门介入并调查,在平台上发声,疏导民众情绪,推动社会始终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

四、结语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已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舆情价值是研究者和相关部门需直面的现实问题,既要实时关注网络舆情中的负面情绪,防止危机事件突发;也要注重网络环境下的群众意见,针对其反映出的诉求,及时回应。面对网络舆情,充分尊重和正面引导,精准把握舆情思潮的走向,打好网络舆论主动仗,对构建和谐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骏飞.无法沉默的螺旋——纪念诺埃勒—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J].新闻记者,2010(5):49-52.

[2] 叶浩生,杨莉萍.心理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3-237.

[3] [法]古斯塔·夫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4] 张蕾,付洪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指标体系研究[J].青年记者,2016(2):29-30.

[5] 申正勇.试论网络舆情的社会价值[J].网络传播,2019(6):91-93.

[6] 网络舆情:民意的“晴雨表”[DB/OL].大河网,2009-07-07.

[7] 胡娟,赵静.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引导网络情绪型舆论[J].语文学刊(教育版),2008(14):153-154.

作者简介:张雨秋(1993—),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助理编辑,从事新闻行业工作,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传播特点社会价值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