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

2020-09-10 07:22钟震昊战嘉璐黄银润耿秋实王东来卜紫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民间故事中国文化

钟震昊 战嘉璐 黄银润 耿秋实 王东来 卜紫婷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形象与智慧。向世界各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以调查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现状为起点,结合传播学视角带来的启示,并为中国民间故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给出探索性方案。调查结果表明,对外传播中跨文化差异和翻译质量两种制约因素影响着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关注度;因中国民间故事种类和传播媒介的不同,海外受众喜好不一。文章针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受众反馈,从译作质量、传播媒介和文化认同3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民间故事;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15-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0602076

一、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现状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积淀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与时俱进。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民间故事目前在国外的传播状况。以下内容均基于前期馆藏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阐述。

(一)传播情况

1.故事种类和译本情况。从调查的8个不同省份大型图书馆对外译本的馆藏情况看,对外译本所收录翻译的民间故事种类相对丰富,比如传说、神话、宝物故事、神仙魔法故事、女性故事、社会政治故事、民间习俗故事,基本上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馆藏的译本数量和种类与中文版的民间故事对比来说是比较少的。2015—2019年这8个大型图书馆的译本更新种类多为社会生活故事和爱情、人物故事,其中四大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新得最多,特别是《白蛇传》。可以从中看出,我国对外传播的译本的种类偏向于经典的,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生活性、趣味性更强一些的。在调查问卷中,《花木兰》这一故事的知名度最高,可能与准备上映的电影宣传有关。接下来知名度稍高的依次是《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哪吒》《牛郎织女》。以上提到的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民间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几乎全民皆知。馆藏译本近几年更新的种类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国外受众比较喜欢的种类基本一致,爱情传说和人物故事相比其他种类来说在外传播的状况比较好。译本的语种多为英语,也有法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朝鲜语、印尼语等。对外传播的范围广,主要集中在亚欧地区。馆藏译本的更新速度较慢,近几年图书馆对于这类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更新补充较少。

2.故事传播的载体。我们调查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出版的纸质书籍,其中多是译本,少有一些相关的外文期刊、文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载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例如,在欧美上映的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电影、电视剧,海外戏剧演出,亚马逊、淘宝、當当等网站售卖电子书籍,网络论坛等。纸质书籍是最传统的传播载体,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传播方式。中国图书在国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性的说服行为,一种修辞活动[1]。但现在最受欢迎和流行的载体形式莫过于电影、电视之类,传播中国民间故事更为形象和直观。

3.社会关注度。调查问卷中有一个提问是“生活的区域附近是否有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大概73.27%的人选择了“是”,26.73%的人选择了“否”。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人比较容易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间故事在外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比较大,社会整体上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度较高。

(二)接受情况

1.接触方式。国外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书籍译本、图画漫画、影视改编、经典歌曲、网上论坛、戏剧海外演出、学校课堂、社会宣传等。外国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最多的就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学校课堂、图画漫画、书籍译本、网络论坛,比较少的是经典歌曲、海外戏剧演出、社会宣传及其他方式。学校课堂接触比较多,表明中国文化的传播已经渗透到了国外的教育系统中,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获得了一些成果。而受众最喜欢的接触了解的方式恰好也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图画漫画、网络论坛、经典歌曲。其中可以看出国外受众比较喜欢通过娱乐、轻松的方式去接触、了解中国民间故事。影视、漫画、论坛、歌曲的形式传播有一定的优势,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影视改编。改编有时候因为拍摄需要、迎合大众口味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本的故事,这样就会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理解存在偏颇。

2.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把受众对中国民间故事思想内涵的理解分为4个程度:“比较理解”占大部分,为67.33%;“完全能够理解”为20.3%;“不是很理解”为11.39%;“完全不能理解”为0.99%。总的来说,受众基本能够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对大部分人来说不难,只有少部分人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接受和认同。受众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所代表的中国形象,有68.32%的人认为是积极的,12.38%的人认为是消极的,19.31%的人不清楚。积极的形象远大于消极的形象,中国民间故事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受众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所起的作用是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少数人认为是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和增加了对中国的喜爱。中国民间故事为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为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作用。

3.受众评价。受众在浏览网页时看到的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评价认为正面数量居多的占70.3%,正面、负面数量相当的占19.31%,负面数量居多的占10.4%。说明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评价大多是肯定的。对于译本的评价,很多人认为一般,有一定收获,但短时间内难以读懂。少部分人认为很好,翻译的融合性很强,可以读懂。极少数人认为很差,内容晦涩,完全读不懂。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了解,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各民族文化和审美差异,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盲目性。在译本翻译这方面仍需努力和改进,尽量减少差异,能让大多数国外受众理解。

二、国外受众需求

(一)喜爱程度

依托既有对国外受众的问卷调查,在第10题“您对中国民间故事喜爱程度是?(单选)”中,有效填写人次为202人。共有87人选择B选项“比较喜欢”,所占比例最多,为43.07%;共有73人选择A选项“十分喜欢”,所占比例为36.14%;共有38人选择C选项“一般喜欢”,所占比例为18.81%;共有4人选择D选项“完全不喜欢”,所占比例为1.98%。

结合第10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共有98.02%的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持喜爱态度,其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选项为“比较喜欢”,所占比例为43.07%。说明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喜爱程度较高,需求量大。

(二)受众需求

國外受众主体以学生居多,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工作者中,教师居多。这些受众大部分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很大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了解《花木兰》《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哪吒》《牛郎织女》这些故事的国外受众相对于其他中国民间故事来说较多,受欢迎的程度较高。国外受众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是生活故事,其次是传奇故事、神话传说、才子佳人故事。调查报告显示,有75.74%的人为了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而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98.02%的国外受众喜欢中国民间故事,其中非常喜欢的有36.14%,比较喜欢的有43.07%,一般喜欢的有18.81%。国外受众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文化需求;二是国家价值观体现在文本中;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文化有相当大的需求,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受众需求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所有受众在以自然人的身份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同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不断为人类所接受,同时,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更新[2]。

问卷第13题“您想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原因是?(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56.93%的人选择了A选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77.72%的人选择了B选项“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的文化认同”,72.77%的人选择了C选项“各国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B、C选项的人数分别为157人、147人,占比大,说明受访者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大部分原因是对中国元素的认同和自己国家价值观的认同。当然,A选项占比56.93%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不少受访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而选择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无人选择“其他”选项。

中国元素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几乎80%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的文化认同”。受访者受自己国家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民间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共鸣。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一个大好时机,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极为重要。

2.个人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民间故事海外的受众需求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受众自身的个人心理因素。

第11题“您喜欢什么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本题为多选题,有效填写人数为202人。共有124人选择C选项“生活故事”,所占比例最多,为61.39%;共有119人选择B选项“传奇故事”,所占比例为58.91%;共有111人选择A选项“神话故事”,所占比例为54.95%;共有107人选择D选项“才子佳人故事”,所占比例为52.97%;共有99人选择E选项“公案故事”,所占比例为49.01%;无人选择F选项“其他”。

结合第11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受访者对于不同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的喜爱程度比较接近,不同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浮动,最突出的是“生活故事”与“传奇故事”,分别占比为61.39%、58.91%。

第12题“您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是?(单选)”,有效填写人数为202人。共有40人选择C选项“《精卫填海》”,所占比例最多,为19.8%;共有35人选择B选项“《大禹治水》”,所占比例为17.33%;共有33人选择E选项“《八仙过海》”,所占比例为16.34%;共有30人选择D选项“《夸父逐日》”,所占比例为14.85%;共有30人选择F选项“《愚公移山》”,所占比例为14.85%;共有25人选择A选项“《盘古开天地》”,所占比例为12.38%;共有9人选择G选项“其他”。

结合第12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受访者喜爱程度排名前三的中国民间故事为《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以及《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并列第三),可分为“神话故事”与“传奇故事”。该题调查结果正好对应第11题的调查结果:共有119人选择B选项“传奇故事”,所占比例为58.91%;共有111人选择A选项“神话故事”,所占比例为54.95%。

综上,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内容、类型的喜爱程度相当,尤其喜爱“生活故事”“传奇故事”“神话故事”这三大类故事。

3.媒介因素。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信息逐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2]。问卷第14题“您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31人选择了“影视改编”,占比高达64.85%;选择“图画漫画”“网上论坛”的人数过半,分别占比54.46%、52.48%;“书籍译本”“经典歌曲”“戏剧海外演出”“学校课堂”的占比分别为41.58%、46.53%、40.1%、45.05%。选择这4种方式的人数较多,且差异不大。选择“社会宣传”的人数为55人,占比27.23%;选择“其他”选项的只有1人,人数极少。

调查结果表明,影视改编是受访者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最喜爱的方式,图画漫画、网上论坛次之。影视改编、网上论坛这两种方式是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这些极具便利性的传播形式更容易得到受访者的喜爱。此外,像图画漫画这种有趣、生动形象的形式也受到许多受访者的喜爱。然而,社会宣传这种较为官方的形式不太受到受访者的喜爱。

三、中国民间故事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

1.传播效果不理想。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状况,在202个样本中,16.34%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受众对中国的喜爱,45.54%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增进了受众对中国的了解,33.66%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4.46%的参与者未能准确理解中国民间故事想表达的意思。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1/3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即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影响不够理想。

2.海外译本质量欠佳。调查显示,62.87%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一般,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但很难在短时间内读懂”,32.67%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很好,翻译的融合性很强,可以读懂”,4.46%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很差,内容晦涩,完全读不懂”。由此可见,中国民间故事译本的质量直接影响译本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效果。

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向参与者了解了造成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译作困难的原因。28.22%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特定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19.8%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19.31%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16.83%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盲目性,15.35%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由此可见,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也是影响中国民间故事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较历史、政治、文化因素而言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3.对外传播渠道较少。中国民间故事传播途径排名前五的有影视改编、学校课堂、图画漫画、书籍译本、网络论坛。就影视改编而言,中国本土民间故事改编影视作品的拍摄数量和走出去的程度仍有待提高。以《木兰辞》为例,花木兰这一形象已有动画和电影作品,但是均为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而具有一定海外宣传与合作的戏剧海外演出在传播途径中的占比较少,为38.61%。我们认为,来自中国本土的传播途径较少也是造成中国民间故事在东南亚及欧美国家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传播学视角对现存问题的启示

1.海外合作匮乏与宣传不佳。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海外市场上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作品的种类较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宣传手段单一、缺乏海外合作机制等问题。鉴于调查结果,中国民间故事对外文化交流的瓶颈不在于文化内容,而在于没有切实有效的传播手段。

通过口口相传,韩国民间流传的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绵延至今;至1922年,印尼已先后6次再版《梁祝》,而且其他出版社至少出版了9种不同的印尼文版本[3];在新加坡,华人喜戏剧,2001年新加坡艺术节上演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后的潮剧;此外还有日本漫画、动漫改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呈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相较而言,中国民间故事缺乏相应的欧美海外宣传,缺乏成熟的运营机制,传播手段单一且简单。

2.海外传播专业人才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益迫切,而中国民间故事成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民间故事作品被国外翻译并出版发行。

海外译介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中国民间故事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此次问卷调查中,67.33%的普通海外读者对于理解中国民间故事译本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换言之,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读者主要为汉学家等研究者,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者。

海外市场传播还缺乏了解海外市场运营机制的艺术市场管理人员,也是制约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一大障碍。“走出去”也需要依托“请进来”——培养精通国外市场的海外艺术市场管理人员,唯有如此,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之路才能更加宽广。

3.海外传播难以进入主流社会。如何使中国民间故事更好地“走出去”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要让西方受众接受并喜爱中国民间故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4]。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海外演出是否成功,需要从3个要素进行考量,即“是否在主流演出空间;是否面对主流观众;是否影响到主流媒体”。遗憾的是,中国民间故事没有在“三个主流”上成功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特定时期的歷史、政治、文化因素,加之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无法进入主流社会。

四、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建议

(一)提升作品翻译质量

纸质书籍是最传统的传播载体,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传播方式。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译本质量欠佳,直接影响到译本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效果。因此,提高译本质量迫在眉睫。好的译本,译者是关键。对此,我们有两点建议。首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合适的译者开展民间故事译本的翻译工作。在寻找译者时,可以请海内外翻译家、汉学家等合作完成翻译工作,以弥补译者由于来自单一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足。可以先由国内译者将民间故事翻译为目标语言,以保证中国民间故事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再经由目标语言的汉学家润色、审校,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跨语言合作译者群,可以更方便地提升译本质量。此外,国内有条件和资质的出版社还可以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共同打造优质的民间故事译本。其次,要从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战略高度思考高质量译者群的培养和储备问题[5]。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的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语言知识、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翻译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要求。有了高质量的译者群,才会有高质量的译本,才能促进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各族人民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二)丰富作品的呈现形式

根据前文的需求数据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最受海外受众欢迎的中国民间故事形式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图画漫画、经典歌曲等。这些呈现形式较单一的文字形式的纸质译本而言更加生动直观,趣味性强,因而更容易得到海外受众的喜爱。从民间故事的内容主题来看,海外受众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是生活故事,其次是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都是在国内广为流传的经典的民间故事,能够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有较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鉴于海外受众在故事呈现形式与内容主题方面的需求,我们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以译本为主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开发民间故事的呈现形式和载体,拓宽民间故事的传播渠道。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是中国民间故事影视改编的成功范例,然而这部作品的创作团队来自海外,经由国人改编而闯出名声与市场的民间故事影视作品却很少见。因此,国内影视创作者应该把握这一机遇与历史使命,充分发掘国内民间故事资源,将优秀的中国民间故事改编为影视作品加以推广,更好地促进民间故事在海外的传播。最近几年,国产漫画逐渐崛起,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越来越多优秀的原创国漫作品让受众赞叹不已。相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动漫这一呈现形式更容易被低年龄受众接受,这在无形中扩展了受众群体。如果能够利用好动漫这一形式,将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有利于拓展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广度。此外,近年来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为故事短片,以短视频或者网络广播剧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传播,使这些作品被更多的海外受众看到。最后,官方和民间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舞台剧表演、民俗文化展览、文化周等,以海外受众更易接触的活动形式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国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以实现民间故事对外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多样性,扩展受众群体,更有利于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

(三)增进海外文化认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海外受众喜欢中国民间故事,并且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就对故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情况而言,大部分海外受众基本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然而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甚至有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故事内涵是消极的。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无疑是巨大的,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够引起受访者的共鸣。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其在对故事的认知与理解上有失偏颇。因此,如何有效宣传,使海外受众以一种积极的认知观念来接受中国民间故事显得极为重要。黄文吉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对外传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认同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从内心深处对一种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可和接受,进而内化、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6]因此,要想减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我们认为,对外传播的作品应以受众为导向,尊重海外受众的审美与接受习惯,了解海外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这是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国民间故事有效传播的前提。面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民间故事,要根据海外受众所习惯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视角,合理选择所要传播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运用海外受众“能理解、可接受”的方式,采用他们熟悉的感知视角,通过他们常用的媒体与平台,展现中国民间故事“真善美”等优良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感[7]。我们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传播公司或咨询公司合作,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渠道、接受习惯等,然后分别邀请当地的汉学家、民间故事研究专家、儿童教育专家、音像图书出版专家进行座谈,确定要传播的内容。为便于理解,还可以在作品后面提炼升华故事的核心要旨,使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一目了然,引导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现状表现为民间故事种类丰富、涉及面广泛、传播载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受众比较容易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比较大,社会整体上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度较高。国外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多的就是通过影视改编。

但是改编要考虑到受众需求。中国民间故事在海外广泛激发了受众的兴趣,需求量大。国外受众主体以学生居多,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工作者中,教师居多。这些受众大部分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很大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海外受众想要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文化需求;二是国家价值观体现在文本中;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

根据这些受众的反馈,现阶段,中国民间故事显然达不到“走出去”的期望,仍存在海外译本质量欠佳、对外传播渠道较少等问题。结合传播学视角,这些现存问题反映了海外合作匮乏与宣传不佳、海外传播专业人才缺失、海外国家意识形态不同。只有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豐富作品的呈现形式、增进海外文化认同,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扩展受众群体,才能引导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让世界各族人民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卞转转.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图书“走出去”现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03):159-161.

[2] 王聪.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以《声临其境》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02):86-87+155.

[3] 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J].学理论,2010(10):152-153.

[4] 尹鸿.中国戏曲,海外这样觅知音[N].人民日报,2015-10-29.

[5] 吴迪.中国艺术图书“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出路研究[J].出版参考,2018(04):29-32.

[6] 黄文吉.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03):25-26.

[7] 吕铠,李文.中国城市形象国际化表达的有效视角[J].当代传播,2016(01):26-27+58.

作者简介:钟震昊(1998—),男,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英美文学。

战嘉璐(1998—),女,山东莱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民间故事中国文化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哪双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