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梅 韩月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9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依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分两组:一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为常规组;一组采取心脏康复护理、为干预组。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护理之前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之后患者心理状态均见有好转,SAS、SDS评分值明显较本组护理前降低(P<0.05),同时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干预组值更优(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有益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护理;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02
在我国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后、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各种老年疾病的临床发生率也愈渐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造成心肌严重且持久性缺血、坏死的一种危及重症,多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死率高[1]。如何有效且安全的引导该类缓和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成为心血管科室关注度较高的一个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相当于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在保证其生理、心理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的尽早康复。本文就心脏康复护理措施采取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展开分析。
1对象及方法
1.1观察对象 9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符合条件:既往无肝炎传染、糖尿病、用药过敏史;②有大汗淋漓、胸痛等疾病症状表现;③神志清楚;已将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者剔除在实验之外。依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分两组:常规组计患者46例,男、女组成分别是25例和21例,年龄分布在47岁~76岁、平均是61.2±5.3岁;干预组计患者46例,男、女组成分别是26例和20例,年龄分布在47岁~78岁、平均是62.3±5.5岁。明确两组之间数据值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组 协助医生展开对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介入治疗全程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密切监测、常规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
1.2.2干预组 心脏康复护理内容:①介入术后第1d能量消耗应控制在低于2METs、主观用力小于10级,靶心率低于30%症状限制性心率,卧床4~6h后,按压患者PCI穿刺点、适当按摩腰背处,以1:1间歇性运动展开练习,指导患者主要关节的活动练习、集中进行下肢大肌群的锻炼。②术后2天,能量消耗控制在低于2METs、主观用力维持在10~11级,靶心率在30%~50%症状限制性心率,另外开展单一、循环阻力的交替性锻炼:护士鼓励其主动翻身、更换体位,目的是调动全身的各大肌群。③术后3~4d,能量消耗在2~3METs,主观用力则管控在11~12级,靶心率是40~50%症状性限制心率,运动锻炼时间应有所延长,并且过渡为在床边坐位、下肢悬空,同时由护理人员从旁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上述行动皆稳定后,再引导患者扶墙慢慢步行,一旦患者自述有眩晕、胸前区等任何不适要立即停止。④术后5~7d,能量消耗控制在3~5MSTs,主观用力维持在12~14级,靶心率是45~65%症状性限制心率,主要开展的动态性练习,建议首选有氧运动,从一开始的运动强度不超过50%、逐渐加大到60%的最大摄氧量:引导患者自主慢慢行走,并设定每次行走的距离目标--200米,开始上下楼梯的练习,从刚开始的1~2个台阶数、慢慢增加到2~3个台阶术。⑤术后8~10d,视患者前期情况考虑可适当在室外慢步行走,注意活动量,每天以不超过45分钟为宜。⑤心脏康复护理全程都要强调对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向患者说明病情的变化,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解释有关于疾病防治的方法,通过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而对其予以充足的支持和抚慰,引导患者及时疏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任何不安想法都可以讲给医护人员,并寻求到解答和疏导。
1.3心理监测 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使用SAS、SDS即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别调查两组患者其心理状态[2],两个量表均采用4级评分,SAS标准分界值是50分,超过50分即表示存在焦虑症状;SDS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3分,亦表示超过该值则有抑郁症状。均是反映在随着量表评分的提高、抑郁和焦虑情绪就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后,用均数±标准差(_x±s)表示。P<0.05,出现计算数值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之前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之后患者心理状态均见有好转,SAS、SDS评分值明显较本组护理前降低(P<0.05),同时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干预组值更优(P<0.05),表1。
3 讨论
心脏康复护理是一种集病情评价、心脏危险因素控制、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综合内容为一体的康复护理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
心脏康复旨在通过增加冠状侧支血管、缓解动脉硬化的程度,阻滞冠状动脉疾病的发展进程,从而减小诱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缓解患者表现出的严重心肌缺血、缺氧症状,逐渐恢复患者冠状血流储备能力、提高心血管的工作效率[3]。而随着患者心肌血管侧支循环得以改善,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得以延长,也有利于患者减少对疾病的担忧和焦虑程度,产生良好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增强疾病康复信心。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内科常见急症、危症、重症,因病发突然,很多患者突然遭受病发打击,再加上表现出剧烈且频繁的心前区疼痛、产生濒死感,而无法及时正视自己处于病态当中,所以易伴随发生各种不良情绪、表现出不良心理状态。而该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是和患者心理状态存在双向关系的:一面疾病的发生会加重患者不良心理、另一面不良心理又会加重病情[4]。本文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皆超过了临界值,说明都伴随着不良情绪;而通过护理,可见干预组不良心理评分更低于常规组。说明心脏康复护理较常规护理而言更有益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小由于持续不良心理状态下造成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诱发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危象,进一步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也间接的反映出,保持患者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善其疾病预后、获得良好转归,促进疾病的尽快康复[5]。
对上文数据、分析进行總结可知: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有益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对促进病情好转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瑛.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 9(29): 46-48.
[2] 王娟, 黄妙冰, 卢黛娜.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疗效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19): 44-46.
[3] 杨霞, 张玉霞, 付梅英. 心脏康复护理对老年性心衰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19, 43(10): 1649-1651.
[4] 齐建华, 迟锦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效果研究[J]. 河北医药, 2019, 41(17): 2713-2716.
[5] 孟娟, 雷素扬.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9, 17(5):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