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5G、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必须围绕“四力”的整体要求,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始终围绕基层群众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真正使新闻作品“冒热气”“沾泥土”。本文在简单介绍“四力”的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转型的有效路径,例如借助新媒体平台精准抓取基层诉求,围绕群众关心的领域展开调研;增强眼力,从新闻素材中挖掘精髓,以点带面,提高新闻的思想性和可读性等,提高新闻节目的品牌调性;此外,还需夯实基础,保持充电状态,以适应全新的融媒体语境。
关键词:“四力”;融媒体;新闻记者;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140-0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强调“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并务实创新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进一步锤炼“四力”,坚守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职业底线,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全新的传播逻辑与思维,锻炼媒体融合传播本领。
一、“四力”的内涵和价值分析
(一)“四力”的内涵解读
“四力”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有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脚力为基础、眼力为关键、脑力为核心、笔力为落点。具体而言,“四力”的内涵在于:第一,增强脚力的本质为形成实践思维以及群众思维,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新闻工作必须走得正、走得实以及走得久,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1]。第二,增强眼力,就是要强化战略思维以及政治思维,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真正看得清、看得远,从复杂的新闻素材中提炼精髓,避免认识局限。第三,增强脑力,就是强化辩证思维以及历史思维,新闻工作者必须综合研判,保持正确导向,不断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积极转变为专家型新闻工作者,增加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笔力,就是树立创新思维与受众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新闻工作者必须夯实知识技能基础,不断丰富话语表达方式,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新闻作品更具传播力与公信力。
(二)践行“四力”的价值分析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传播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同时多媒介聚合成为主流,这意味着传统媒体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弱化。因此在大传播环境中,新闻记者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自觉践行“四力”以应对新闻单位转型和互联网舆论场的新变化。融媒体时代彻底变革了传播新闻学以及大众传播学传统的传播路径以及生态环境,新闻生产与传播基于移动互联网,使新闻要素传递、受众交互以及信息流转得到了充分实现,使新闻捕捉以及识别的难度明显增加。特别是以“两微一端一抖”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来采写权专属于新闻记者的局面,因此践行“四力”也是新闻记者直面新挑战的前提。另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全能型、学者型新闻工作者受到了追捧,这是因为新闻传播业态的变化,推动公众媒介素养稳步提升。大众希望接收到具有时效性、有深度以及新颖的新闻产品,而聚合图文以及音视频甚至VR(虚拟现实)等形式的新闻产品深受大众青睐,这也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增强“四力”,深入基层和新闻现场,积极地对新闻产品进行“包装”,既突显新闻传播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向社会大众推送有深度、有温度以及有立场的品牌新闻栏目。由此可见,践行“四力”既是融媒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新闻单位应对挑战的有效举措,更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多元化新闻诉求的必然选择。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聚焦“四力”转变角色的路径
(一)增强脚力,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关注民意
增强脚力作为基础,广大新闻记者必须积极主动迈开步子,在一线中亲身体验,了解最基层的信息,这是输出鲜活的、有生命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也是增強眼力、脑力以及笔力的基础。在融媒体背景下,最基层的领域往往最生动,基层民众所见、所听、所闻能够为新闻记者提供最真实的素材。一直以来,新闻记者为了丰富素材内容,将采写的触角深入基层与民生,推出了诸多有品质和有思想的新闻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意味着要使新闻视角直面基层的实际问题,因此新闻记者必须俯下身子,真正融入基层生活[2]。以新华社偶然发现楚松村“四代房”为例,2018年9月,新华社西藏分社前往阿里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在采访的过程中无意获得了与楚松村“四代房”有关的故事。这一新闻素材是记者在调研过程中意外挖掘的,说明了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拥抱生活,积极深入新闻一线。无论是基层百姓、新闻记者还是职能部门,都愿意通过新媒体渠道表达真实想法。特别是对新闻记者而言,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以及社交媒体搜集民生基层内容,对住房、教育、养老以及医疗等问题进行深度报道,通过网络了解民生,掌握网络舆情,为基层百姓说话,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这意味着新闻记者必须持续深入基层,秉持“大民生”理念,为群众还原立足基层民生的图像。
(二)练好眼力,善于发现、以小窥大,辨伪存真
增强眼力,必须建立在观察与发现之上,这样才能以小窥大,反映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现阶段,技术人才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也出现了“招聘一个熟练的数字机床工,比招聘一个研究生还困难”的情况。在高水平技术工人难找以及知识技能型人才不足的情形下,《工人日报》将其作为新闻素材,推出了系列报道《聚焦绝活儿不能成了“绝”活儿》,从部分绝活无传人的视角出发,向社会呼吁重视对高技能工人的培育;号召不应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视作企业负担,民营企业也需要学习国企;指出工会应该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系列报道视角的切换使新闻更加饱满,既涉及工匠精神、制度设计,也涵盖培训机制以及企业运作内容,系列报道结构完整、内涵丰富以及层次逻辑清晰。着眼于新闻事实,在互联网碎片化语境下,栏目记者应该主动地加工采集到的新闻线索,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与挖掘,再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及政策,提高整个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套良好的跨媒体新闻内容传播链条,真正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服务。
(三)增强脑力,多想多思、多思善谋,综合研判
增强脑力,体现的是勤思考,明确新闻价值与亮点,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发挥媒体的引导以及舆论监督作用。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必须着力提升新闻影响力,这是媒体单位都要重视的时代课题,要求广大媒体工作者树立互联网思维,多思多想、综合研判[3]。《人民日报》创设诸多融媒体场景,驱动新闻报道提质增效,利用VR全景、虚拟现实、竖屏短视频、互动H5、音乐快闪、线下体验馆等形式,使新闻报道变得青春时尚和创意爆棚,无论是党报创意、内容展示以及受众互动,都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人民日报》不单是一份报纸,更是“人民媒体矩阵”,其覆盖的受众超过了7.86亿。除此之外,《人民日报》还依托社交媒体布局产品,例如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客户端以及法人微博,进一步提高了党报的思想性和传播力。同时《人民日报》基于“兴趣化组合,跨介质协作,项目制施工”模式,延伸出諸多融媒体品牌,例如“麻辣财经”“一本政经”“侠客岛”以及“学习大国”,使新闻视角延伸至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聚焦热点,多思多谋,推动传统新闻记者朝“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型记者转变。由此可见,新闻记者既要直面问题,也要多思多想,借助互联网媒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笔力,夯实功底、充电补养,多元发展
笔力体现的是职业素养,脚力、眼力以及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展现出来。笔力的核心是宣传主流思想,使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覆盖不同类型的群体、场景。因此,新闻记者必须进一步练好功底。在全媒体视角下,传统媒体的文风需要适度转变,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模式需要短、实、新的文风,需要活泼和接地气的语态。记者要树立受众意识和思维,这也是全媒型以及专家型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养。以某地方融媒体中心抖音账号为例,新闻编辑在编辑“故意遮蔽车牌”警示教育新闻的过程中,应用了诸多网络流行语,例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等,吸引了诸多网友留言和围观,不仅通过诙谐的方式抨击了此类违法行为,也进一步扩大了其新闻素材的范围。由此可见,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必须认真学习不同平台和媒介的特征以及新闻传播规律,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将新闻传播给受众群体,这样才能更好地紧跟融媒体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自身新闻素养。
三、结语
融媒体的发展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四力”、积极主动转型也是摆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新闻工作者应该增强脚力,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关注民意;练好眼力,善于发现、以小窥大,辨伪存真;增强脑力,多想多思、多思善谋,综合研判;强化笔力,夯实功底、充电补养,多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勇.锤炼“四力”打造新闻精品的一点思考[J].传媒论坛,2020,3(17):173.
[2] 徐恒.移动互联网时代 纸媒记者亟待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21(006).
[3] 陈波.县级融媒体记者如何增强“四力”[N].云南经济日报,2020-07-16(A02).
作者简介:王永胜(1966—),男,贵州赫章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