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辰
摘要:现代化技术与先进知识的运用及掌握,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依赖,而具有知识与技能水平较高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尤为关注对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文章将着眼高校汽车类专业,简要分析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关路径。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mastery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knowledge have become the main dependence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with higher level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key facto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skill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guaran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automotiv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riefly analyze the path of training applied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应用技能型人才;汽车类专业;培养路径
Key words: applied skilled talents;automobile major;cultivating path
0 引言
有关汽车企业,近些年不管是产量还是经营规模均有明显提高,也进而提高了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标准。可从现阶段高校汽车类专业现状来看,关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很不理想,实际教学过程中“轻实践、重理论”特征明显,大部分学生严重缺少实践能力并且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由此可见,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简析汽车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相关能力要求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而我国汽车产业更需要汽车类专业人才为其提供发展动力。因为汽车企业有关专业人才资源的匮乏,现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汽车企业重要将职业能力作为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关于职业能力,不只是代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而且还涉及实际应用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等。大部分企业期望岗位工作能与专业教育实现精准对接,而且也十分关注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岗位、过硬的专业能力及素质、知识创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2 高校汽车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课程的“单一化”教学。虽然我国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依然有部分高校依旧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授。这样刻板且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增强。
第二,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当前一些高校的汽车类专业人才有关培养目标仍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很多院校所采取的培养模式存在“雷同”嫌疑,未能明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致使人才培养和社会、行业需求相脱离,不仅企业招聘难,大学生就业更难[1]。
第三,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关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高校方面已展开大量的探究及研究,而且获得一定成果。可学校与企业针对校企合作培养的认识依旧不充分,缺少参与合作的责任感及热情。大多数校企合作单纯体现在顶岗实习、协议书以及参观实习层面上。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为能出台有关鼓励及优惠政策,还有一些企业自身不愿和高校进行合作。
第四,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基于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很多学校一般会采取合班或者是大班模式进行学生专业课程授课,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对学生之间个体性差异的忽视,未能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3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分析
3.1 提升专业设置科学化
高校汽车类专业吸纳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其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缺少浓厚学习兴趣,尤其是未能深入学习理论课程的现实情况。高校,应针对学生特征适当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汽车类专业应当和高校教育特色相结合,有效融入实践教学与教学理论。我们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可以设计“一体化”课程,依据区域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展開深入的岗位需求分析,然后再以分析结果为依据按照课程要求开展专项教学及实践活动,一个章节学习完成后需要针对学生理论知识把握和实践能力进行双重考核,借助考核检验其实际学习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寻找问题,而且针对未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展开全面原因分析,帮助其制定解决办法,以此提升汽车专业学生实际应用及理解能力。有关教材内容,亦是有效提升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较为艰巨一项“系统工程”[2]。对此,应强化组织与领导,有效采用针对性政策及措施。比如,由有关专业及学院领导、专业管理人员,构建教材编审委员会,严把教材内容质量关。与此同时,有必要给予有关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在时间与经费方面的照顾。还可以积极汲取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投身于教材编写工作中。总而言之,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教师需要学习的新技术、工艺等自身很难跟上步伐,而对学生的指导更是难度较大。因此,要想确保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清楚体现技能、生产的最新进展情况,一方面提升岗位针对性,那么在教学内容及手段方面,一定要邀请行业有关专家及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投身于教学工作,单纯凭借在校教师是很难满足企业及行业发展要求的。
3.2 符合人才培养客观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汽车类专业应积极革新教学内容,融入行业及企业的新技术、知识、标准与工艺,力争确保“专业教学能适应与满足市场需要”[3]。将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重点推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元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进行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采取多元学生考核方式,将以往培养模式下的末端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将封闭式考核变得更具开放性,由单一的学校考核转变为校企共考。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实施“四创”教育,并且应将创新教育这一时代主题落实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
3.3 主抓学生层面
首先,汽车专业学生应切实提升自身素质。如何确立及培养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怎样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以此如何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有关学生层面,应将素质作为切入点,通过思想形成正面影响,在学生行动上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会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属于一项复杂且专业的工程,在生活方面学生应该学会独立,在工作方面应懂得怎样进行沟通交流,面对事情从容不迫有效处理,从而对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其次,增强注意力。现阶段,90后是高校学生队伍的主要构成,而90后学生的主要特征为思想开放,波动大以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4]。因此,学校与企业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思想观念的培养落至实处,形成真正的现实生活体验。尤其是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条件较好,因为从小优越富足的生活环境,如果走向社会往往无法尽快适应。基于此,高校需做到因势利导,强化和企业的交流沟通,应用现代管理增强学生注意力。最后,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社交圈。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特别是互联网的盛行,存在着严重的“手机控”、“电脑控”问题,尤其是在高校学生队伍中这一问题十分明显。正处在青少年阶段的高校学生因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其不愿接触与走入社会,因此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极弱,在具体实践中无法和领导、同事进行良好地沟通。所以,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网络,多与身边的人接触和交流,通过组织多样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和人交流,扩大社交圈。除此之外,可通过网络优势模式企业招聘流程,让学生依据自己技能,积累交流经验。
3.4 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
出于教学秩序的规范、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此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及学院教学督导的作用,借助教案检查、纪律检查、教学观摩以及说课竞赛等方式,全面监控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创设良好环境。其次,随机听课制度进一步落实,实时把控教师讲课状况。再次,科学建立学生教学评价机制。最后,定期组织座谈会,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另外,也可以通过信息员制度,以此反馈“教”和“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托上述有关制度的建立及执行,可以较好处理教学问题,保证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质量。
3.5 加大社会协调力度
之所以高校积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主要目的是将人才应用于社会发展,那么高校不只是扮演学习基地的角色,而且需要和企业及有关科研单位相结合,关注“理论+实践”构建技能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实践基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近些年来,即使我国进一步提高在高校办学方面的投入,可怎样让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满足预期要求,依旧值得深思。现阶段,“产学研”结合可以切实转变与优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力、环境等,与国内及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培训基地,投入先进设备,与企业一同实现机制更新,将企业与学校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为社会及汽车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
3.6 突出人才培养应用导向
严格遵循“一个核心以及“四个统筹”的人才培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加以修订及完善,也就是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着眼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优化;做好专业课和通识课的统筹,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统筹,增大实践教学占比而且在第二课堂中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校内和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提升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工作能力,打造我国高校汽车类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基于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实际发展现状分析,汽车企业正逐步提升对汽车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有效分析实际情况,在此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立足企业及行业需求提高培养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佘翔.創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究[J].西部皮革,2013,4:129.
[2]王青春,刘培勇,范洁,等.汽车转向轮定位参数调整教具的设计与仿真[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17(2):39.
[3]李德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瓶颈与路径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1):82.
[4]周忠友,左希庆.高职汽车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2012(1):43-46.
[5]李晓鹏,贾卫平.基于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践课兴趣[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4):91-92,106.
[6]曹先洪.高校汽车创新实训(实验)室构建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4):178-180.
[7]黄玮,高婷婷,台晓红,成英.应用型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