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更是一个国家悠久历史的证明。长期的历史发展孕育出薪火不息的华夏文明,也孕育出星火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富饶的经济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苏南的非遗文化内涵广泛,形式多样,在当今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苏南非遗文化发展也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潮流,融入互联网共享经济中,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率和创造力,在新的领域有所建树,笔者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背景为视角,以一种较为现代化的观点分析苏南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苏南非遗文化;创新
一、苏南非遗文化的现状
苏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在江苏这一带形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域人创造一方文化,受江苏省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文明的整体影响,苏南非遗文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南非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江苏非遗整体上具有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水乡特色,多呈现出雅致、柔美、精细的特点,其中苏锡常一带的昆曲、锡剧等,古老的吴歌唱出苏南婉约之风;玉石、橄榄核雕刻,指掌之间而艺冠众工,精微奇谲,温婉灵秀,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二)苏南非遗文化兼具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优点,包容性强。江苏自古物产丰饶、经济发达,苏州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扬州在盛唐时也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繁华都市,发达的交通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富庶的经济促进了手工技艺的发展和兴盛。受此影响,这两地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丰富且极具特色。
(三)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对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十分深远。江苏文化虽有自身的文明源头,但从宏观上来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下的一元,它的发展也是不断吸取多种文化的结果,因而显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特点。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江苏地域特点,凝结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又以其自身的特质和魅力对其他地域和种类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昆曲对其他地方的剧种影响就十分深远。
二、互联网背景下苏南非遗文化的保护
我国十分注重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更是各省市政府工作的重点。江苏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这些年,注重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也注重兼收并蓄,从其他民族那里汲取深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妙招,加上多年的总结探索,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对苏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注重增进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具体举措如下:
(一)依托当前互联网时代大背景,精心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省中心高度重视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督查,加强一批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与非遗保护专家的技能对接,培育一批非遗保护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合理制定、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公开展现,做到具体、细致地保护苏南非遗文化,并取得丰硕成果。
(二)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对外展示互动和交流工作。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开展非遗宣传,进一步彰显非遗文化的内在魅力,强化非遗展示活动的创意与策划,让每一个苏南人真正对苏南非遗文化的魅力发自内心地认同,进一步吸引苏南人民亲近、热爱、保护和传承非遗。通过邀请非遗名人代表走进小剧场,以访谈、传承人讲述、视频再现、现场展演展示、朗诵、艺术表演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和分享非遗的精彩。依托当前互联网的便捷性,开展大型的网络直播,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非遗文化的保护。例如各类以苏南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展演活动、苏南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传统艺术展演活动、江苏省“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依托互联网技术,密切监视全省非遗展示场馆的使用率,切实推动全省非遗展示场馆的有效利用。政府积极举措,对全省多个非遗展示场馆运行状况实行普查,并根据普查情况,就非遗展示场馆如何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如何创新运行方式和服务内容、提高非遗场馆利用率、提升传承展示功能和服务效能等问题,对各场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提升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效力。
(四)加强对苏南非遗文化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和推动非遗保护实践。组办系列非遗保护高层次论坛,进一步推出了批量化理论研究成果,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行网上纳言,听取网络专家学者以及网友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总结成文件将措施加以固定,便于日后付诸实践。此外,将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非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将非遗场馆变成公共文化空间,将非遗元素和非遗项目转化成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非遗在生活中的价值,例如根据苏南民族舞蹈《海安花鼓》等制定舞蹈慕课资源,依托非遗场馆建立非遗生活空间。
三、互联网背景下苏南非遗文化的传承
在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苏南非遗文化在立法、名录体系建设、展馆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理论研究、社会传播这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科学保护为引导、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濒危项目抢救为优先、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以整体性保护为方向、以传承发展为目标的江苏特色非遗保护体系。而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是第一位,传承是保护的目的,也是保护的原因。互联网背景下,苏南非遗文化如何实现有效的传承,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新苏南非遗文化的保护模式和途径。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科学、有效融合。依托互联网强大的功能,进一步完成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改版和省中心非遗展厅改扩建,对苏南非遗文化并进行网络直播和录播。对省内12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十年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促进规划落实,促进相关非遗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在创新开展苏南非遗宣传、展示、交流活動中更进一步,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宣传工具打造一系列非遗文化宣传工作,加大对苏南非遗文化的理解,增强非遗文化的民族影响力和世界凝聚力。在苏南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结合,打造出一系列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目的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苏南非遗文化、热爱苏南非遗文化,能参与保护、传承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来,把苏南非遗保护工作和民族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立健全苏南非遗文化的保护机制。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保护非遗提供更多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制度上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权利,给予政策保护和法律保障,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从制度、政策、立法、资金等方面为非遗保护保驾护航。苏南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当地政府应当多部门联合并举,形成合力,重视苏南非遗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保护法规、政策和措施三大保障体系。在保护理念上,首先要抓住每个非遗项目中最关键的技艺和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并用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其次要在保护中提高,在提高中保护。要在保护中提高非遗的传承水平,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非遗的自身表现力和吸引力,鼓励和吸纳更多人加入传承行列;也要在不断提高非遗的传承水平中实现非遗长久、可持续保护。最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非遗传承中,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同时,要鼓励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与利用,这样,非遗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丰富非遗文化的传承内涵。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中国苏绣艺术节、江苏戏曲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展示了江苏传统文化精华。此外,通过举办非遗展演、讲座、竞赛、摄影、体验、旅游等系列活动,以及非遗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不断增强苏南非遗文化的发展魅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苏南非遗文化的民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加强非遗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利用传统节日、岁时节令,以及每年“文化遗产日”,举办秦淮灯会、古胥门灯会、溱潼会船等民俗活动,不断拓展苏南非遗文化交流,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赴世界各地进行展示交流,不断扩大江苏非遗保护、研究、传播的渠道和平台。
四、互联网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苏南非遗文化的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苏南非遗文化意义重大,苏南非遗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苏南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苏南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結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符号,印记着文明的传承;它是一种情愫,浸润着历史的厚重。丰富多样的苏南非遗项目,让我们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文化当中,感受到了非遗之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在互联网背景下,苏南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上又了全新的道路,对于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和每一位爱国人士而言,这种创新都是有着巨大意义的。它标志着先祖的聪明才智得以一种固化的方式传承下来,对于我们现代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李立.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J].西北民族研究,2019(3):131-138.
[2]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一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2010.
[3]李华成.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基于湖北省荆州市非遗保护的实证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7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孔庆婷(1985—),女,汉族,江苏句容,硕士,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苏南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SJA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