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宏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科学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力都充满了无限可能。不仅如此,基础教育尤其是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也正面临着一个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社会给予的严峻考验。本文主要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实施。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
自步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界尤其是中学教育备受关注[1]。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解题教学,教师都是本着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来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依然属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主旋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教学媒体、板书等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
1、探究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育观需要改变
多年来,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无论是中学的管理者、教学者、家长还是学生,都将成绩的好坏看做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导致几方都围绕着提高分数来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几乎被逐渐埋没,孩子们只是规矩的沿着一条道路走,一切都是以成绩为中心,逐渐成为了所谓的“书呆子”。甚至即使有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学习成绩优良,但依然不具备如今21世纪公民所必备的素质。
(2)教学观需要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注重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及机械的技能要求,而实际上,我们队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原来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处理、推理、证明、计算,明白通过数学模型原来能够将很多社会和自然现象进行有效的描述,而且数学还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方法、思想以及语言。
2、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式
(1)“水平思维”是探究性模式的实施条件
横跨多个领域或学科的思维即为“水平思维”,而这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经常会有学生所答非所问,这时多数教师都是简单的予以否定,甚至会直接数落一番,但这种形式必然会伤害这位学生,甚至严重打消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答案的依据解答出来,再针对性尝试将合理的结论导出[2]。如果有一定的道理,则应该发扬民主的精神,让学生尝试导出更合理的答案,因为“荒唐”往往是创造力的“”朋友。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热情进行表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水平思维能够使教师针对班级内水平不同的学生,通过提问使学生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有利于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
(2)“自主活动”是探究性模式的实施前提
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并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即数学知识不应该是从一个人迁移到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经验通过交流、操作和反省来主动构建的,而这就是自主学习。想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体验数学知识、自主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需要教师将所学的知识点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将全班同学的认知结构进行充分了解,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机构基础上,发现大量客观信息之间的矛盾点,再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研究。在学生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获得了学习的方法,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也克服了困难,拥有了更强的学习能力。
(3)“数学实验”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
在对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由每章教材内容的章首语作为实际问题的导入点,要将教学教材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利用起来。教材中每章后都有相应的应用举例,还有一些穿插在每一章节中的阅读材料,而这些大部分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答与拓展的教學模式,让学生能够经历其中,必要时可以亲手进行实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逐渐形成一个自主关注并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
结语:综上所述,数学这门学科就像是一种演绎科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其创造的过程中,数学也可以看做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通过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引入探究式教学,能够在平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中增添许多活力,为学生展现出一个更加完整的数学,通过培养学生进行探究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增强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靖,王胜利,杨金书,等.探究性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J].才智,2015(1):361-362.
[2]马红.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5):117-118.
[3]许圣兵.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9,8(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