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大 徐剑晶
【摘要】 目的:探讨对行呼吸机治疗患者采用声门下吸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呼吸机治疗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导管负压吸引),观察组(55例,采用声门下间歇吸引),收集分析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对呼吸机治疗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声门下吸引,能够改善患者吸痰效果,有效缩短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肺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3-0036-01
呼吸机是改善患者呼吸障碍,恢复患者通气情况的重要器械,但部分患者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道分泌物回流,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情况,导致患者通气时间延长,预后质量下降,严重者威胁患者呼吸功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需及时去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降低患者肺炎病症情况,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声门下间歇吸引对行呼吸机治疗患者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呼吸机治疗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53.21±9.37岁),观察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4.28±8.76岁)。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机械通气治疗指征,且治疗前无肺部感染情况,(2)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预期生存期≥1个月。(3)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或出现呼吸衰竭情况,(2)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h,(3)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善或中途退出研究,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导管负压吸引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声门下吸引措施,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护理干预,提高吸痰干预效果。
1.2.1常规导管负压吸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连接吸痰管置入患者气管中,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采用吸痰管进行吸引,冲洗量20-30ml,冲洗结束后采用棉球进行口腔擦拭,吸收多余生理盐水,3h/次。
1.2.2声门下吸引
观察组患者采用声门下吸引护理措施,将气管导管附加吸引管腔与一次性痰液收集器连接,将收集器的另一端与墙式负压吸引装置进行连接,设定吸引负压90-120mmHg,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负压吸引,留置痰液收集器中,4h/次,每天进行痰液收集器冲洗,同时对患者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进行记录分析。根据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量情况,调整声门下吸引吸痰频率。
1.3 疗效标准
收集分析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和呼吸道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软件中分析,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肺炎发生率比较采用x检验,并以(%)表示,(<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情况对比
对照组(n=55),呼吸机治疗时间(9.84±2.16)d;观察组(n=55),呼吸机治疗时间(6.76±1.47)d;(t=8.742,P=0.001),經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比较价值。
2.2两组患者肺炎发生率情况对比
对照组(n=55),肺炎7例,肺炎发生率12.73%;观察组(n=55),肺炎1例,肺炎发生率1.82%;(=4.853,P=0.028),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比较价值。
3讨论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性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患者48h后引起的肺炎并发症,导致患者无法尽早进行撤机、拔管,免疫力下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原因主要为建立人工气道会一定程度损害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长期留置气管,引起病原体侵入肺部情况,造成肺炎并发症。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需及时给予定期给予呼吸道分泌物吸引,降低对患者呼吸道损害,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降低肺炎并发症发生率。
声门下吸引是对声门下分泌物进行负压吸引,定期清洗痰液收集器,保持患者呼吸道同城,避免发生误吸、肺炎等并发症情况。同时,设置吸引压力为90-120mmHg,间断性吸引,既能保证吸引效果,又能避免持续性吸引对气道的损害,降低气道出血、黏膜干燥等情况,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在声门下吸引护理外,配合常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患者口腔清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较于常规导管负压吸引方式,采用声门下吸引措施,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机治疗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声门下吸引,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肺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从山, 邱海波, 朱艳萍等.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2008, 047(008):625-629.
[2]江湖, 江雪, 杨晓玲等. 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34(19):1733-1740.
[3]王瑶, 吴海珍.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的效果探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6):141.
[4]詹梦梅, 王建宁, 熊丽琼. 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8,04(22):106-109.
[5]钟楚扬, 陈美珊, 林韩晓. 间断声门下吸引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效果分析[J]. 内科, 2019,14(6):723-72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