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生硬、老套的体育理论与技术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与当前的大学生学习需求相满足。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的体育技能以及综合素养进行培育。与此同时,也要保证体育课堂活动的灵活性以及趣味性,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以及轻松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可以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当中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与方法,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因此,本文就大学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深入以及全面的探究分析,希望经过本研究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游戏;体育教学;运用
一、前言
体育游戏的方式具备多样性以及丰富性等特征,并且其对器材以及场地的要求非常简单。与此同时,体育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1]。经过这样的方法,保证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实践成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具体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强调体育游戏活动的顺利展开,让大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这对保证体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备现实方面的意义。
二、体育游戏特点分析
體育游戏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保证集体活动的顺利展开,这样可以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调动出他们的学习欲望以及热情,有效提升他们的活动水平以及能力。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适应性
适应性表明了游戏活动的内容十分宽泛,不管是何种体育活动,都可以直接转变成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游戏活动的方式也非常的丰富以及多样,包含繁杂的、休闲的等多种方式,这样可以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满足。
(二)竞争性
竞争性特征主要是在游戏活动当中拥有胜负之分,可以把个体竞争全面展现出来,此特征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可以让大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课堂活动当中,对他们的内在潜力进行深入以及全面的挖掘[2]。游戏活动也可以把智能、体育以及技能等有效整合起来,保证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以及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目的性
目的性指的是体育游戏活动主要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进行设置的。比如竞争游戏活动主要是为了激发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荣誉认知。
(四)教育性
教育性特征表明体育游戏活动可以对大学生的组织水平、竞争认知以及团队协作水平等进行培育,并且把大学生的品质充分展现在体育游戏活动当中,这样对提升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与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三、大学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运用的重要性分析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体育游戏方法充分渗透其中,这对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此方法展开的体育课堂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以及方法。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图1。
(一)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体育游戏活动的娱乐性特征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调动出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4]。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体育课堂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在过去的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所使用的方法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以及单调,导致大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其中。但是将游戏活动充分贯穿在体育课堂当中,大学生便会自主投入其中,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所有体育游戏活动的意义都十分深刻,并且拥有特殊的特征,让所有可以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发现自身存有的闪亮之处,找出自身所擅长的体育活动项目。经过这样的方法,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对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5]。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体育游戏活动的竞争性特征十分明显,这样的游戏活动需要胜负,可以调动出大学生的热情以及欲望,他们在投入到体育游戏活动当中的同时,也可以对他们的大脑进行锻炼,让他们运用大脑制定可以获取胜利的方案以及策略[6]。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大学生的竞争认知以及思维水平进行锻炼,有效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
(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游戏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大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协调能力以及忍耐力,另一方面培育他们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此以外,经过体育游戏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环境当中展开体育活动,实现呼吸系统的良好循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四、大学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在我国现阶段的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经常将体育游戏充分运用其中[7]。经过此方法激发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欲望,提升他们的参与认知与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促进整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的运用措施主要体现在图2。
(一)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在体育学科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将大学生的焦点以及注意力得以集中起来,确定具体的任务活动以及要求,让大学生及时的进入到良好的状态当中[8]。比如,教师能够组织反向动作或者是报数等活动,激发出他们的激情和热情。之后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此阶段可以让大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心理,调动出他们的兴奋感。一般情况下,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活动当中,教师在让大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当中的时候,主要使用徒手操作或者是慢跑等方式,这样乏味以及枯燥的方式,非常容易让大学生形成体育运动方面的惰性。而教师将体育游戏活动的方式运用其中,经过听数抱团、拉网捕鱼等活动,可以激发出大学生参与其中的自觉性以及热情。在专项训练准备活动的时候,大学生需要做好关节以及韧带等方面的准备活动,此时,可以使用动作诱导的有关游戏活动。比如,教师在实践教育教学“体操跳马”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大学生参与到跳山羊的游戏活动当中,经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一方面锻炼大学生反应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调动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热情。
(二)在基本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大学生当作是关键,让他们可以自主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9]。在对大学生的动作技能展开训练的时候,需要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条件,逐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体育游戏方法充分渗透其中,一方面创设轻松的体育课堂环境,另一方面激发出大学生的热情以及欲望,让他们可以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实践学习活动当中,保证课堂教育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保证体育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而掌握多个方面的动作技巧以及基本能力。比如,教师在“长跑”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如若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围绕跑道进行跑步,这样非常容易让他们形成厌烦的心理。然而,如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运用追逐跑的方式展开,便可以让大学生懷揣愉悦心情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这对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在实际练习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实际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大学生投入到素质练习活动当中,其难度比较小,但是负荷比较大,非常乏味以及枯燥[10]。因此,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抵触以及厌恶等情绪,这对他们的整体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如若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手段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便可以让大学生的情绪长时间维持在比较高涨的状态当中。值得重视的是,如若大学生过于兴奋,便会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具体授课的时候需要严格掌握与控制大学生的运动量。
五、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当中,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将体育游戏活动充分运用其中,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此同时,也对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将体育游戏活动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时候,可以激发出大学生的参与自觉性和积极性,这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盼.体育游戏在大学网球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6):117-118.
[2]梁希,程婷婷.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气排球首次成为江苏省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为契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2):139-141.
[3]张必瑶,宋平.大学生健美操男子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分析——以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大学组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01):88-91.
[4]孙浩,伊超,赵连港.体育游戏融入散打教学中的调查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38-139.
[5]谢佳山.高校散打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362+364.
[6]吴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教学评价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5):116-119.
[7]魏静,孙茂君,姜凯伦.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8(03):89-90.
[8]白阔天.体育游戏法对中学篮球体育教学的影响及应用研究——以河南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运动,2018(02):88-89.
[9]杜鹏,边景珍,阴强,刘存生,付建强.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162.
[10]黄琦.刍议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2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