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汽车发动机原理》考核方式探究

2020-09-10 06:54黄启科宁佐归李光明伏军袁文华李煜张玉林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考核方式新工科

黄启科 宁佐归 李光明 伏军 袁文华 李煜 张玉林

摘要:本文总结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能力要求,开展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效果证明新的考核方式合理可行。

Abstra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as summarized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ability requir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carries out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method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new assessment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was proved.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原理;考核方式;新工科;改革与探索

Key words: automobile engine principle;assessment method;new engineering;reform and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K40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0)21-0252-02

0  引言

随着环保日益趋严与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未来汽车发动机将往混合动力与新型清洁能源方向发展,新型发动机的出现根植于传统技术与清洁能源的突破。汽车发动机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1],是一门多学科集成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中的课程考核是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的重要一环,考核指标与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也势在必行。

1  存在问题

笔者承担这门课程的教研工作多年,以往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考核以闭卷、笔试、理论为主,在该考核模式下存在诸多问题[2]。

1.1 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占比70%,平时成绩30%,由于汽车发动机原理实验课时多,以前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5%。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比较容易滋生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方式,最后两周的冲刺记重点应付考过并不能真正消化相关重点难点知识。加之汽车发动机原理理论强、难度高,涉及面广,靠单一的期末重点考核,很难全面考核学生的过程学习。

1.2 不能准确检验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多数学生考试虽然通过了,但更多是依赖死记硬背,而不是对知识的完全理解,在真正做实验的时候,笔者讲解完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后,学生还是一顿困惑,完全不知怎么操作,可见书本知识没有完全理解。

1.3 教学效果比较差  以13级车辆工程班为例,该班总计55人,期末考试在题型不难的情况下,优秀、良好成绩比例极低,没有优秀者,说明大家对汽车发动机原理没有真正理解。良好只有4人(占比7.27%),中等、及格成绩共计39人(合计占比70.91%),不及格比例高达21.82%。13级到16级之间考试成绩也类似,每年不及格人数均超过20%。可见,一是课程难度大,二是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亟待改革。怎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教学模式与教学考核两方面加以改进,改变传统机械灌输教学模式与只重期末考核的方式,推行多元教学[3]与过程考核。2018年在教育部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计划[4],笔者在深刻学习与领悟教育部、学校、学院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后,发现其新工科更强调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运用新技术、新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笔者长期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也完全契合笔者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求下的考核方式改革理念。

2  新工科能力要求

新工科主要对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使得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5]。针对毕业生工作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创造性的提出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研究能力、工程实践与社会责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规范标准、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12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12条完整囊括了个人学习研究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社会责任与个人持续学习能力。

3  具体实施

3.1 细化教学考核点  细化课堂讨论、课堂实训、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研究探讨、期末考核等多个阶段教学过程等考核制度,真正做到过程考核与全面考核。做到考核细则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认证标准对接。

设置多元教学的考核细则,使能力培养与过程考核完全匹配新工科要求[5]。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认证的标准,将考核要素与新工科12项能力依次对接。笔者将探讨式、研究式、案例式、项目式、专题式、模块式、对比式、情景式等八种模式应用到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堂教学,按照相关相近原则,兩两组合成一对,依次达到工程认证中的职业规范与能力、设计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等要求,详细如表1所示。制定教学模式的详细考核细则,如探讨式/研究式教学模式中,重点考核:课件报告质量、探讨态度、语言组织技巧、团队合作与分工、分析逻辑、创新想法6项;每次开展探讨式/研究式教学前将探讨的课件与汇报报告准备与材料进行审核评分,设置相应评分细则与权重,如课件报告格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清晰、参考文献是否全面、同组同学分工任务是否明确、报告是否存在雷同抄袭现象等设置分值与相应权重。探讨式/研究式教学过程中,对剩下5项依次按课件报告质量开展评分。剩下的三大组也是按相应的评分细则与权重展开,当然不会每节课都搞多元教学模式,这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与重要性对应设定考核标准。笔者认为评分标准一定要清晰,条例不用太多,针对具体的重要环节设置。虽然这个过程教师会比较辛苦,但是教学模式能通过考核真正建立起来。

3.2 改进实验教学考核  以前实验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实验出勤与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往往存在数据处理错误或抄袭现象,缺少有效的实验过程把控。现在将实验教学考核细化成实验预习、实验态度与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四项,实验预习又设置实验预习报告与流程笔记等。具体的权重后文会详细设置。在考核过程中,实验操作最为重要,笔者认为实验操作考核要进一步细化,教师应该对学生操作的规范与技巧、观察能力、分工协作、细节把控、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依次打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要考核数据处理方法、撰写规范、抄袭拼凑问题、实验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

3.3 调整考核权重比例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根据新工科能力要求与课程教学考核点细化,本课程具体考核权重调整如下:①课堂考勤5%。适当降低课堂考勤成绩。由原来的10%调至5%。②平时作业10%。作业是学习的有效补充,比例保持不变。③实验考核25%。实验考核细化成四部分:1)实验预习;2)实验操作;3)实验态度;4)实验报告;其中实验预习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态度占10%;实验报告占50%。④课堂测试20%。分两次阶段性课堂小测试。每次占10%。⑤课程考试40%,降低期末考试比例。从新的考核权重比例调整结果看,实验成绩权重提高10%,实验过程需要多人密切配合与仔细操作。说明考核方式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降低期末考试比例,将分值往课堂测试转移,说明对过程考核的全面重视。

4  教学效果

图1显示:13级/16级/17级车辆工程班考试平均成绩依次為:67.5、58.44、79.15,最差的是16级,17级成绩最好,究其原因是在新的考核方式改革落实后,强化了过程考核,整体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升。比较明显的是17级及格率达到了100%,13级、16级不及格率在21.82%、45.90%;且17级中等率、良好率分别高出13级、16级19.19%、30.61%以及35.04%、37.39%。验证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合理性。

5  结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对汽车发动机原理原有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效果验证,说明了考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但也暴露了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三个年级都没有优秀成绩者,一方面说明课程难度大,另一方面说明后续的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还有待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竞,关栋,张纯,沈辉,龚俊杰.《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174-176.

[2]孙晓琳.以建筑概论为例的概论类课程考核方式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282-283.

[3]程罗德,王建彬,孙涛,唐琳.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多元交互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5):74-76.

[4]杨宁,张进,马立香,段景山.“新工科”背景下“综合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0):190-196.

[5]余勤,梁斌,王建,杨晓梅,曾晓东.“能力导向式”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6):159-163,171.

猜你喜欢
考核方式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基于“微课”模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桥梁工程》课程的试卷分析及教学改进措施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