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教材编辑的角度,举例说明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的词性标注不一致现象,并根据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将这些不一致现象分成两类:一类是语言实际应用的复杂性所致,涉及词性的选择,编辑需要在两种词性中作出正确取舍;另一类则是编校过程中的疏漏所致。前者是编辑处理过程中的难点,对此,编辑应首先参考词典,其次是大纲,若均未从中找到依据,再根据词语的语境来判断,尽量做到词性选择有据可依。对于后者,编辑要更加严谨、认真地对待书稿,努力增加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不断学习、钻研,培养专业素养。
关键词:词性标注;对外汉语教材;教材编辑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11-02
一、引言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好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词性在决定词语的用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标注词性显得十分必要。标注词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目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全面标注词性已成为共识。
词性即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由于汉语词类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汉语的词性标注存在一定的困难[1]。实际工作中,词性标注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当教材中生词的词性与词典不一致时,词性是根据词典确定,还是根据语境确定,是编辑对外汉语教材时较难作出选择的一个问题。
二、教材中词性标注的不一致现象
词性标注的不一致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在《中文》(初中版)教材改版工作中发现的不一致现象为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一)词性与语境及词典均不一致
这种情形属于词性误标。
例如:时间过得飞块,使我小小的心眼儿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
“不只”这个词,课本标注为副词,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连词,课本中标注的词性与词典不一致。作为连词,“不只”意为不但、不仅,表示话并没有说完,还有下文,用在递进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呼应。显然这里的“不只”应为连词。
(二)词性与语境一致,但与词典不一致
例如: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那闪电一般的速度。
“决赛”这个词,课本标注为名词,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动词。课文中,“决赛”是动词“进入”的宾语,显然是名词用法。类似的名词用法,还有“参加决赛”“3000米决赛”“决赛项目”等。《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决赛”为动词、名词。此处“决赛”标注为名词是恰当的。
(三)词性与词典一致,但与语境不一致
例如:爸爸妈妈愿意与你分享你成长的快乐,更乐意分担你成长中的烦恼。
“烦恼”一词,课本标注为形容词,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性一致。但实际上,此处的“烦恼”是名词,是动词“分担”的宾语。《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烦恼”为名词、形容词。此处“烦恼”标注为名词更恰当。
(四)课本与教学参考书词性不一致
例如:“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惊讶”这个词,课本标注为形容词,但教师用书中标注为动词。实际上,此处的“惊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惊讶”也为形容词。此处“惊讶”应标注为形容词。
再如例3中的“烦恼”一词,课本标注为形容词,但教师用书中标注为名词。之所以出现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编者在写作过程中参照的标准不一致(一个参考词典,一个参考大纲),但归根结底是编辑加工过程中的疏漏所致。
(五)词性与例句不一致
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
“象征”在课本中标注为名词,词性标注很准确。教师用书中,“象征”标注为动词/名词,但例句只有其动词用法,没有名词用法的例子。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妥当。应补充“象征”名词用法的例句,以与课文中用法一致。
这种不一致情形只要在编校过程中细致一些,就可以避免。
(六)其他不一致现象
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一致现象,如英汉词性标注不一致[2]、生词表与生词总表词性不一致[3]等。这些情况已有学者作出说明,在此不再例举。这些不一致情形也是可以通过编校工作避免的。
上述不一致现象可以分成两类,前三种属于第一类,这类情形涉及词性的选择,编辑需要在两种词性中作出正确的取舍;后三種属于第二类,这类情形是图书编辑中的一致性问题,只要在编校过程中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
三、词性标注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
上述词性标注不一致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实际应用的复杂性,编辑未正确理解词典与教材的关系,在词性选择中未作出正确选择;二是编校过程中的疏漏,忽视了图书编辑中的一致性原则。本文重点解释前者。
关于词典与教材的关系,已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杨旭、付敏认为“对外汉语教材是针对言语层面句法中的个体词进行词性标注”“语文词典则是针对语言层面词库中的概括词进行词类标注”,并明确指出,“在遇到言语层面语法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时,需要编者通过个体词的句法功能与其意义事件或语境意义的关联标记模式来进行判断”[4]。也就是说词典收录的是词语的规约化用法,而课文中的用法是具体的,这也是出现教材中词性与词典中词性不一致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编辑在加工过程中要对教材中的词性不一致现象进行分析,看到底属于误标,还是根据语境进行的合理标示。
四、编辑应对策略
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性不一致现象,在编辑处理的过程中,应坚持一些重要策略,具体如下:
(一)根据词典
标注词性不可避免地要参考词典。在众多词典中,《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编写的主要依据。其代表的是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国颁标准,因此在词性标注方面,首先应参考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二)根据大纲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是迄今为止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权威的规范性大纲,也是我国汉语水平考试和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题教学以及成绩测试的主要依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对词语词性也进行了标注,在词性标注方面,是除《现代汉语词典》之外的另一重要的参考依据。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词性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性基本一致,仅有极少数有区别,如上文中的“决赛”“烦恼”。由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仅收录了常用词汇,在覆盖面上远不及《现代汉语词典》,所以应首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
(三)根据语境
与词典和大纲不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都有其出现的语境,因此,标注词性时,还要结合语境来考虑,否则就可能出现词语词性与语境不一致的情形,导致学生对词语词性的误解,影响其对该词语的掌握。
关于词性标注要与语境一致,很多学者已有相关论述。杨旭、付敏曾以“副了多年,想当正职”中的“副”为例,说虽然在词典中绝不可能找到“副”的动词用法,但在标注词性时,仍然要根据语境,把其标注为动词[4]。因此,在标注词性时,语境也是必须考虑的。
以上3个策略是针对第一类不一致情形而言的。对于编辑而言,在遇到词性选择的难题时,必须保证选择有据可依。
(四)增加语言文字功底,培养专业素养
这是针对第二类不一致情形而言的。这类不一致情形是编校过程中的疏漏所致,对此,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更加严谨、认真地对待书稿,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不断学习、钻研,培养专业素养。
语言文字功底是编辑的基本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份书稿的质量。因此编辑要在文字功底上下足功夫,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同时,要不断学习,注意积累和总结,掌握基本的编辑技巧,如书稿中的统一性问题,对于对外汉语教材来说,要注意相关词语和说法,课本与教材一致、课本与练习册一致等。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还应在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这样才有可能做出高品质的图书,才有可能做出精品、形成特色[5]。因此编辑要不断学习,钻研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了解本专业学术最新动态和学科进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李晓琪指出:“词类标注必须准确。如果词类标得不准确,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会误导学生对该词的使用。因此,准确性是标注词类时第一重要的問题。”[6]编辑在碰到教材中的词性标注不一致现象时,要加以分析,弄清楚出现不一致现象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策略。
五、结语
在编辑对外汉语教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性标注不一致现象。这种现象有些是语言实际应用的复杂性所致,需要编辑在两种词性中作出正确取舍,而另一些却是编校过程的疏漏所致。对于前一种情形,应首先参考词典,其次是大纲,若均未从中找到依据,再根据词语的语境来判断,尽力做到词性选择有据可依。对于后一种情形,编辑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学习、钻研,培养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媛媛.对外汉语教材词汇词性标注问题研究[J].语文学刊,2013(12):41-43.
[2] 吴甜田.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生词释义研究[J].现代语文,2014(7):115-118.
[3] 方清明.对外汉语教材词性标注问题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2):40-45.
[4] 杨旭,付敏.对外汉语教材词类标注问题研究——以《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8(5):72-78.
[5] 李志.专业化是传统出版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209.
[6] 李晓琪.外国学生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编纂散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3):64-70.
作者简介:姚晓莉(1983—),女,河南禹州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