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作为新闻报道的传播主体和责任主体,担负着传播信息、阐释政策、抚慰民众、动员社会等重要责任。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时段和非常阶段宣传报道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良好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特殊时段;宣传报道;媒体;常见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2-0173-02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时段和非常阶段的宣传报道中,媒体作为传播主体和责任主体,担负着传播信息、阐释政策、抚慰民众、动员社会等重要责任,应全力应对突发情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凝聚人心、增强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当前,由于认知不到位、信息不全面、方法不得当等因素,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时段的宣传报道中,出现了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引发了舆论的质疑和社会的批评。为了有效提升宣传质量,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寻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摄像机”,自媒体成为“广播电视台”,微博、微信堪比报纸、杂志。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打开手机、电脑,映入眼帘的不只是中央精神、政府决策、新闻发布、抢救场面等主流媒体的情况报道,还有大量质问地方政府应对不力、隐瞒实情、渎职腐败、数据有假等自媒体呈现的民间负面舆论场和妄自猜测[1]。这样的舆论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大量虚假消息不同程度地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具体说来,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缺乏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当前,依法治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渐增强。在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要通过对法律的认识来分析、处理问题。2020年春天,“湖北孝感一家三口在家打麻将被防疫人员闯入打砸扇耳光”等反映基层涉嫌违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了社会舆情,遭到了公众批评。报道中,这种知法犯法、粗暴执法的行为与依法治国的理念相悖。违背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特殊时段的各项工作的民众共识和期待。
(二)忽视人文关怀
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倡导先进文化,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各地创新推出了大量个性化的措施手段和宣传标语,无形中彰显了人文关怀,提升了国民的人文素养。但是,其中个别野蛮化、粗俗化的标语口号和一刀切式的管控措施,引发了大量的批评。如“90后女護士流产10天后重回前线”之类的报道,忽视了人文关怀,让“暖新闻”成为了“冷事件”,遭到了舆论的批评。
(三)违反基本常识
基本常识包括人的生存技能、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避免塑造一些违背常识的“高大全”形象是应有之义。然而,有媒体在报道抗疫人物先进事迹时出现了“出生20天的婴儿开口说话”的描述和“援鄂女护士放下植物人丈夫奔赴一线,丈夫露出笑容”的报道。这些报道违反基本生活常识,缺乏基本新闻素养,是典型的“没脑子”“不走心”,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四)抢发未核实的信息
新闻不能“有闻必报”,更不宜“新闻早报”,应当“新闻准确报”。在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部分媒体为了蹭热点、抢流量、占主动,经常抢先发表未经核实的信息和信源不明的消息,引发次生舆情危机。这种未经权威部门核实的“新闻早早报”,是媒体没有保持媒体定力、没有坚守真实权威公信底线的体现,传达了错误信息,损害了自身形象。从严格意义上说,发表未核实的信息属于违法行为,是侵犯权益的行为,要慎之又慎。
(五)过度娱乐化
长期以来,新闻娱乐化一直被社会大众诟病。出于靠近“大众新闻”的简单思维、单向思维,一些媒体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特殊时段发生的新闻进行宣传报道,遭到网民的质疑和追问,过度娱乐化带来了戏谑化,是放弃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特殊时段宣传报道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特殊时段和非常阶段的新闻因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新闻报道价值。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及时、准确、扎实、有效的新闻宣传,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担负起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重任。
(一)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也不能否认新闻的阶级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加强党对新闻媒体的绝对领导权和有效管理权,不允许有“两个舆论场”存在,也不允许有任何“真空地带”和法外之地。对于自媒体平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绝不能放任自流,使其成为谣言的温床。在特殊时段,从事舆论工作和新闻宣传的同志要有特别的担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让真实信息、有用信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尊重新闻规律,正确处理和运用新闻、宣传和舆论的关系
新闻的概念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和舆论则与新闻的概念有明显的不同。宣传是传播论点或见解,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舆论则指公众的意见和想法。通常而言,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当公众的意见被1/3以上的人认同时,整体的舆论环境和效果就可能受到影响;达到2/3的人时,就可能成为控制全局的舆论。这两个临界点对研究和判断当下的舆论环境有重要参考价值。事件性、群体性、主张性是负面舆论的三个基本特性。凡是能形成舆论的事件背后都有利益共振的群体。在特殊时段的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尊重和运用新闻规律,让新闻反映舆论,让舆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官网等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正面回击各种谣言
事实和真相是谣言的粉碎机。由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传播成本低,特殊时段一旦有新闻事件发生,就会出现各类信息,乃至谣言满天飞。对这些谣言相关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要及时核实,澄清事实,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等权威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正确信息,正面回击虚假信息,并及时报道公安部门对造谣者的查处情况。事实上,谣言是在公众不能及时得到有效信息的情况下产生的,只要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谣言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因此,要针对不同人群,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广播、“两微一端”、抖音等各类媒体,采取专家解读、跟踪报道、实例论证、数据说明等形式,把政策解读好,把信息解释好。
(四)接受舆论监督,及时修正宣传报道中的错误,回应民众的关切
特殊时段的新闻宣传工作有着特殊性,既要讲质量,也要讲速度,更要讲力度,还要有深度。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要靠前一步,预先筹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做到措施出台前有通气,出台后有解析,执行中有报道。由于信息不对等,面对民众的质疑和舆论的呼声,责任部门要接受社会监督,及时修正工作中的错误,回应民众的关切和质疑,争取民众的谅解和理解,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导民众不盲从、不焦虑、不恐慌,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聚集民心,让深得民心的举措化解负面舆论。
(五)充分运用数据的力量,拓宽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真实的数据,有着巨大的力量、能量和影响力。特殊时段的新闻报道不能“堵”,而要“放”,真实准确地“放”。新闻发生后,人们关心结果,也关注原因。运用数据拓宽特殊时段各类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是一种非常直观、便捷的方法。在数据的挖掘和呈现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加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开通“数字说”“数字之道”等传播节目,在贡献流量的同时贡献产量[2],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提升数据新闻的贴近性、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丰富呈现形式。数据显示,我国的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微信成为当前手机用户惯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数据新闻可以借助H5(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技术,制作交互页面,吸引粉丝参与,增进民众对特殊时段各类新闻的认知。
(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宣傳和舆论监督作用,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
主流媒体在传播正能量,讲清好人好事和催人奋进的同时,也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巨大的困难、挑战、风险面前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凝聚起“万人万双手,推着泰山走”的磅礴力量,更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对那些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的人和事进行曝光,敢于批评,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发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纠正各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推动特殊时段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结语
在特殊时段和非常阶段的新闻报道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以自身的责任与情怀,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大屏小屏、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也要真诚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讲究宣传的策略和艺术,生动讲述基层一线的感人事迹,化问题为力量,变困难为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俊荣,边慧娟.全媒体时代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2(1):197-207.
[2] 江宇,解晴晴.灾难事故报道中数据新闻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视听,2017(11):93-94.
作者简介:曹琦(1983—),女,河南郑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