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可谓是时下大火的一种节目类型,由腾讯视频打造的“创系列”,是其中兼具话题度与关注度的成功案例。本文以腾讯视频“创系列”为例,分析其“养成”赛制的变化,以及赛制策划的不合理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赛制;腾讯视频;“创系列”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97-02
一、引言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是近几年非常火爆的一种真人秀类型。节目采取练习生制度,以唱歌、舞蹈等为节目主要表现内容,以舞台演绎辅之以竞赛手段为节目表现形式,以全方位记录为拍摄手法,以培养全能型艺人团体为节目目的[1]。
2018年被称为“偶像元年”,偶像养成一时风头无两,出现了两档现象级的爆款节目,分别为爱奇艺的《偶像练习生》以及腾讯视频的《创造101》。之后的两年里,腾讯视频相继推出了《创造营2019》《创造营2020》,三季的节目被统称为腾讯视频“创系列”,节目涵盖了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两种团体选拔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研究价值。
二、國内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养成”,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指的是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这一概念运用在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中,强调节目展现“养成”的过程,即练习生们从专业技能欠佳成长为唱跳俱佳的全能型偶像的“养成”过程。对于“养成”概念的塑造,节目的赛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管是打造男团还是女团,我国的偶像养成赛制都深受日韩两国成熟的偶像工业体系的影响。
日本的偶像大多来自杰尼斯事务所和秋元康。杰尼斯事务所打造男艺人或者男团,秋元康则注重女艺人和女子团体的培养。日本两大经纪公司的“养成”经验可以总结为赛制上,偶像“养成”的过程要被保留。韩国的经验则来自于名副其实的“造星工厂”SM公司,实行练习生制度,对练习生进行封闭高强度的训练,使他们不管是舞台表演还是思维方式都高度“偶像化”。因此韩国练习生制度下打造的偶像团体,更像是流水线上的商品,同质化程度高且更新迭代速度快。而国内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吸收了来自日韩两方的经验,如腾讯视频“创系列”三季节目中均采取了练习生制度,并从日本的“小剧场”衍生出了舞台公演比拼,“握手会”衍生出了限时网上互动投票的方式,综合了两方的特色。但节目面临的质疑在于选拔出的偶像团体在市场上存在的周期性不长,节目火但团体不火,并且存在团体成员擅自离队与经纪公司不合等问题。
三、腾讯视频“创系列”的“养成”赛制分析
赛制是含有竞技元素节目的重要策划部分,兼具合理性与创意性的赛制设计,不仅能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也能更好地体现节目的主题。以腾讯视频“创系列”为例,三季节目的赛制都紧紧围绕着“养成”这一主题,经历了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加大的变化过程。
(一)人物设置的变化
纵观腾讯视频“创系列”的三季节目,人物设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导师设置和选手设置上。
对于导师的称呼,三季节目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创造101》是导师团,《创造营2019》改导师为班主任,而到了《创造营2020》则引入了往常用于体育竞技中的教练团概念。导师称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节目赛制的严格化。教练团对选手的高标准、严要求,在首期节目中选择最强舞担和最强vocal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选手方面,三季的练习生皆为“大牌”,纯素人很少。在《创造营2020》中,练习生的来源更加多元,除了多次参加选秀综艺的选手,如《创造101》的林君怡、苏芮琪等,还不乏少量的网络红人,如网络歌手朱主爱、洛丽塔模特谢安然、短视频博主张馨文等。这些选手自带一定的话题与关注度,但在节目中她们撕掉了原有的标签与人设,以练习生的身份出现并且以实力说话,这体现了《创造营2020》的节目策略——不注重选手话题的打造,而是意图凸显选手实力。这也很好地契合了节目的主题“敢,我有万丈光芒”,使节目更具看点。
(二)竞赛规则的变化
竞赛规则的变化体现为节目悬念性与竞技性的进一步提升。如果说《创造营2019》在《创造101》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试牛刀的改变,那么《创造营2020》在赛制方面可谓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了节目凭实力说话的特点。
从成团位来看,成团数从11人缩减至7人,这意味着选手们的竞争压力倍增,以及节目对练习生们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从竞赛规则来看,《创造营2020》放大了原是街舞领域的battle(对抗)概念,将选手之间的技能较量进一步升级。如在选手评级考核环节,不再设ABCDF班,改为首发队、主力队和板凳队,通过舞蹈和声乐两个专项的battle,选出最强舞蹈担当和声乐担当,并以此标准衡量所在团体,改变了以往先比拼团体的规则,也避免了选手“躺赢”现象的出现,使节目全程battle,火药味十足。除了高手对决的紧张感之外,节目中同样也有兼具人情味与价值引领的段落,如首次舞台公演中,武汉女团的一首《哪吒闹》将抗疫的武汉精神融入其中,提升了节目的格局和立意。
从投票方式来看,腾讯视频“创系列”都注重“粉丝文化”的打造。“粉丝文化”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出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某个对象的崇拜、追捧心理而造成的对该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社会文化现象[2]。因此节目在“养成”偶像的同时,也在“养成”一大批黏性很强的粉丝。三季的赛制都满足了粉丝的参与需求,主打男团、女团创始人概念,并通过粉丝的线上限时投票为练习生们助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造营2019》中,投票规则综合了舞台认可度、能力水平、团队价值三方面,评价维度更加多元,同时给予了班主任一定的选择权,如第四期节目第一赛段的考核,每名班主任可选择一位本班学员作为“保送生”进入第二赛段。这一赛制的设置,可以为一些有实力但不被关注的选手提供继续参赛的机会,如F班班主任苏有朋将名次未进入第二赛段的选手在铭选为推荐生,让他可以继续参赛。
四、腾讯视频“创系列”赛制策划存在的问题
腾讯视频“创系列”在韩国原版的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创新,但三季的赛制策划,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在练习生评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在《创造101》中,练习生们的名次仅根据人气投票结果决定。选手杨超越唱跳能力欠缺,多次语出惊人、崩溃大哭,但依然凭借超高人气取得第三名出道的好成绩,而反观一些选手如李子璇、刘人语,她们唱跳俱佳但没有机会出道,这使节目选拔选手的标准饱受争议。在《创造营2020》中,教练团们的女团选拔标准不明确,存在双标的情况。如在首期节目中,凭借一曲《红莲华》引爆全场的“844乐队”输给了“High-Five”组,唱跳俱佳的希林娜依·高和她的队友输给了原创歌手姚慧,所以节目想要选拔标准的女团还是多样化、有记忆点的选手,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
其次,节目部分环节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如《创造营2019》第二期主题曲考核部分,考核时间从3天缩短为24小时,这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增强了节目的悬念感,但最后的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24小时主题曲考核,几乎没有学员合格,节目用了很大的篇幅展现练习生们的训练过程以及考核情况,但却没有呈现后续发展的部分。第二期节目以《喊出我的名字》主题曲MV收尾,第三期节目以练习生们第一次舞台公演开篇,这在叙事上造成了一定的断层以及不连续感,極大地影响了观看效果。
除此之外,部分节目环节设置过于冗长。如《创造营2019》过于注重入营仪式感的塑造,第一期节目用长达52分钟的时间展现选手们入营的过程。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创造营2020》的首期节目中,开头18分钟的各种入营小游戏让很多观众直呼摸不着头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节目的叙事进度,造成了拖沓的观感。
五、如何推动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未来发展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目前存在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的问题。节目热衷于制造话题和噱头,话题性人物频频露脸,而那些默默训练、不爱出风头的练习生却成了“小透明”。比如在《创造101》中等级评定为A的选手林君怡,因为镜头数量过少在第一轮就被淘汰,直到再次参加《创造营2020》才被观众记住;又如在腾讯视频“创系列”三季节目中凭借话题“出圈”的练习生杨超越、王菊、陈卓璇等。所以对于节目制作者而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节目的价值引领上,不仅要“养成”偶像,更要通过节目传递正能量。
从节目的持续性来看,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更像是一种快消品,节目火而培养的团体很快销声匿迹,如靠节目出道的团体“R1SE”代表作寥寥无几,联合体参与节目都很少,2020年成立了仅两年的女团“火箭少女101”宣布解散。因此对于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而言,节目后续应该建立起完整的团体培养机制,重视团体的长期发展。
六、结语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作为近几年非常火爆的一种节目类型,广受互联网时代下青年群体的追捧。腾讯视频“创系列”的赛制在韩国原版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创新,节目的赛制策划为同类型节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节目中“养成”的偶像团体也为我国的偶像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另一方面,节目依然存在部分赛制用力过猛、环节设置拖沓等问题。因此,对于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而言,既要重视兼具竞技性与设计感的赛制的策划,也要注重提升节目的社会价值。唯有如此,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03):64-66.
[2] 李泽宽,奚杰.《创造101》给我国新媒体环境下娱乐产业的启示[J].西部广播电视,2018(17):108-109.
作者简介:元晶(1996—),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