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要点

2020-09-10 07:22:44徐鑫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摘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以视听化语言呈现事件的真实性为主要特征,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叙事学视角下,结合相关典型中外作品,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对这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今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89-02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社会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通过呈现事实、挖掘事实的方式达到重现事件原貌、探求事件真相、借事实的本质“说话”的目的。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本质能否有效鲜明地呈现与接受,离不开叙事策略,因此把握叙事要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要点来分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探究该类作品如何更好地表现新闻事实,讲好故事。

一、叙事结构:采用跌宕策略,巧妙设置悬念,强化逻辑思维

叙事结构是视听新闻作品的架构,是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通过过渡、照应、对比等方式将新闻素材按照内在的逻辑顺序组合排列,形成特定的叙事风格。叙事结构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效果。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分为悬念型叙事、推理型叙事和混合型叙事。悬念型叙事结构中,由于传播主体和受众对事件真相均处于未知状态,因此在报道的一开始就形成了强烈的期待感。与悬念型叙事结构不同,推理型叙事结构将重点放在对事件原因的深入挖掘上,往往能起到警示社会的作用。混合型叙事巧妙地将悬念与推理结合起来,作品在一开始采用结果未知的方式设置悬念,随着报道的深入揭示真相,采用推理的方式层层挖掘原因。这种结构兼具悬念型叙事和推理型叙事的优点。不同的叙事结构能够將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采编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时,要根据新闻内容恰当地选取叙事结构。

(一)化直为曲,采用延宕策略

无论是悬念型叙事、推理型叙事还是混合型叙事,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过程中都应避免平铺直叙,适宜通过片段的穿插、结构的排列和逻辑的贯穿将直线、平淡的过程叙述成曲线、动荡的过程。片段的穿插在《新闻调查》中很常见,节目中会穿插一段短片打断正在进行的叙事,起到总结过渡、设置悬念的作用。片段的穿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调查者的人为打断。《以求是之名》采用了这种方法,记者从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角度对“学术造假事件”提出设问,延宕高潮到来。另一种是通过对第三者的采访来延宕叙事,在事件结果出来之前,先对有关专家、学者采访,请他们作分析。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独特优势在于故事性,但尤其要避免单线叙事造成的枯燥乏味,可以通过设置间断性叙事高潮和最终叙事高潮、拼接剪辑新闻素材延宕叙事过程,将事实从不同视角、层次依次展现出来,使事实的“过程”放大,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二)悬而未决,巧妙设置悬念

巧妙设置悬念也是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重要的叙事手段。悬念是作者通过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期待心情,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示人物命运时使用的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根据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呈现事实、挖掘事实这两类处理事实的方法,可以通过内在逻辑悬念的展现和外在悬念的建构两种方法巧妙设置悬念。

呈现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所报道的事件通常在报道之前观众就已知晓,可以采用外在悬念建构的方法。通过后期剪辑打破画面的连续性、切换场景以及配有适合画面的音乐节奏、解说词等方式制造气氛,将事实从各个层面、不同视角展现出来。《别斯兰人质事件》采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主体反应及状态的平行材料混合编辑,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推动叙事的发展。挖掘事实型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本身具备设置悬念的条件,含有交织的矛盾和有待理清的逻辑,需要从复杂的表象或伪象中层层拨开迷雾,找到事实真相,因此这类作品往往采用内在逻辑悬念叙事的方法。《秋叶原事件追踪》首先交代了事件的结果,设置悬念,而后以大量的篇幅带领观众共同探究凶手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由点及面,深入挖掘了当下的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对相关群体及问题的关注。

(三)精巧构思,强化逻辑思维

叙事逻辑是一种语法规则,是叙述者呈现事实、挖掘事实所遵循的一般规则,只有逻辑清晰,才能顺畅地表达作品。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有常见的3种逻辑思路,即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不同的逻辑思路最终揭示问题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应根据作品的主题、材料等因素形成完整通畅的逻辑思维。

《秋叶原事件追踪》采用了由点及面的逻辑思路,首先通过对事件结果,即真相的报道,探究罪犯的犯罪心理和社会背景,通过这种个案分析的方法引发公众对这类具有孤独症候的群体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日本国产食品假冒事件追踪》采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思路,通过对日本鳗鱼产品造假的报道,层层挖掘造假真相,揭发国产食品造假的内幕,探求深层社会问题——日本国产食品市场的危机,日本民众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以求是之名》采用了由此及彼的逻辑思路,在呈现事实上采用去伪的方法,依次驳倒造假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做到了生发的思考次第展开。

二、叙事视角:遵循客观原则,灵活选取视角,实现交叉运用

叙事视角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不仅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角度,同时也隐含着一定的情感倾向。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认为“视角”“视野”和“视点”是过于专门的视觉术语,便采用“聚焦”一词[1]。他在《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零聚焦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没有固定视角,不受视域限制,如同全知全能、无处不在的上帝洞察一切。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属于限知性视角,其中内聚焦叙事以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外聚焦叙事中叙述者对叙述内容全不知,只能客观地向受众传达人物的行为、语言,但无法作出解释说明。

《秋叶原事件追踪》采用了全知视角,该作品对秋叶原事件作了全方位、全景式的叙述,通过带有目的的提问、有态度的镜头语言灵活地展现了事件的原貌,挖掘出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相比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更加客观,它以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记者“借他人之口”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实现叙述者的隐性表达,但它的叙述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别斯兰人质事件》中记者并没有出镜,而是通过展现“家属焦急等待”的镜头,对受害人、家属等人的采访将事件完整地展现出来,使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准确。外聚焦叙事在《日本国产食品假冒事件追踪》中有所体现,记者作为事件的追踪者与调查者,采用中立的第三方态度,跟拍但不干涉,参与程度十分节制。这种叙事视角适合叙述者对叙述内容不知情的情况,中立的态度能够增强报道的权威性与客观性。

不同的叙事视角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报道,在采编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时,应灵活选取、交叉运用,这样才能使事实的呈现和意义的表达更加流畅,便于观众接受。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将内聚焦叙事和零聚焦叙事相结合,记者柴静既是叙述者也是调查者,通过对造假事件相关人员的采访,“借他人之口”客观全面地为观众呈现了学术造假事件的全貌,通过演播室镜头与外景镜头的切换、记者的评论对事件作了全方位的叙述。对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来讲,无论采用哪种叙事视角,都应做到对事实的深入挖掘、信源的多方求证,以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

三、叙事节奏:紧跟表达意图,把握二元时间,控制叙事详略

在新闻作品呈现中,叙事节奏指的是呈现新闻事件变化发展的时间和速度[2]。叙事节奏由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形成,它与表达意图紧密相关,反映了主体对事实的理解和传播意图,往往通过叙述频率和时长变形体现出来。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尤其要把握好时间的二元性,这是由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不同。为了突出主题、展示细节,叙述者往往对时间进行压缩或延伸等变形处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作品叙事的科学性,也有利于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以求是之名》对学术造假事件在文本时间上充分延伸,采用去伪的方法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象到真相的转变,提高了作品的科学性与理据性。在叙述频率上,可以采用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的方式强化观点。其中,事件重复指的是某一类型事件的反复出现,它更多体现了恒定意义;话语重复则是通过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述实现对主题的印证。《秋叶原事件追踪》和《以求是之名》都采用了话语重复的方法,通过采访多位事件亲历者和目击者将同一个新闻事实反复叙述,实现材料的互相印证,将事实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出来,有效实现了叙事者的隐身表达,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应根据对主题的理解与传播意图把握好叙事节奏,注意时间的二元性,采用事实重复、话语重复,压缩、延伸、停顿等方法控制叙事节奏,协调详略布局,将事件完整流畅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要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把握好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节奏几个要点,将事件的本质完整、连贯地表现出来。在叙事结构方面,应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对材料进行组合、排序,适宜采用延宕策略,巧妙地设置悬念;在叙事视角方面,除了根据节目的形式选择外,还应适当结合其他叙事视角,以便将事实全面地反映出来;在叙事节奏方面,要服从作品的整体需要,围绕主题深入浅出地进行,把握好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控制内容的详略安排。总的来说,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要点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为前提的,切忌为了增强作品的悬念性与可视性做出损害新闻真实性的行为,只有同时实现叙事策略的延宕起伏与新闻事实的真实准确才能使传播效果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9.

[2] 方毅华.新聞叙事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94.

作者简介:徐鑫雨(1995—),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26:01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33:59
浅析《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特点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3:02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51:46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