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全覆盖,融媒体成为时代变革下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媒体发展越来越多元,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融媒体时代,记者要做出好新闻面临着多重挑战,必须打破原来状态下的桎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融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现状出发,简要分析其桎梏因素、思维弱点,应具备的能力素养等,从而探寻新时期下记者做出好新闻的可行策略。
關键词:融媒体;记者;好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36-02
2020年9月,重庆市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标志着由巴渝都市报社、涪陵广播电视台整合组建的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自此,涪陵新闻宣传工作从过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简单相加、单兵作战”迈向“融合发展、多元传播”的全新阶段。这也给记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融媒体的普及,使大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采用文字、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这对记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努力提升业务水平,既具有文稿撰写,又具有照片、视频拍摄的能力,才能成为媒体需要的全能记者,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换句话说,融媒体时代既为记者工作带来了福音,也为他们做出“好新闻”增加了难度[2]。新的时代背景下,记者必须着眼于自身的工作现状,去发现问题、打破限制,让新闻在传播面、受众面上都获得解放,才能诞生越来越多的好新闻。
一、融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现状
(一)受固有模式桎梏
1.体系桎梏。新闻媒体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自有的逻辑体系,并在工作中全面指导记者的每一步行动[3]。遵循这个体系有助于记者们在新闻制作中确保不出错、少出错,这套成熟的工作体系的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融媒体时代,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难以发挥出记者的个人能力。尤其是融媒体的发生、发展正在打破原有的媒体生态,无论多坚固的体系,若不能适应媒体趋势,势必会成为枷锁,限制记者的自主创造力。
2.意识桎梏。记者身处于传媒业界,其思维敏感度、打破僵局的意识都应该是超前的。然而,在采访实践中,部分记者还在运用以往的流程、模式,为跑热点而忽视了工作程序的灵活性,让工作开展十分僵化。究其根本,是记者没有在意识层面真正内化对融媒体的解读,对融媒体认识不清,因而没能有意识地利用其特点开展新闻工作。事实上,记者是融媒体架构下的一分子,融媒体是记者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两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但在现实中,依然有部分记者没有认清这个本质。
3.手段桎梏。融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发挥各家媒体之长,让一则新闻的展现实现优势互补[4]。当然,这都得益于新闻资料获取手段多样、灵活的特点。但是,当下部分记者的采访依然是按部就班的老程序,先定好时间地点,再去约谈、访问,整个过程死板且容易遇到阻碍,在时效上十分落后。尽管面谈式的采访在新闻的准确性、可信度上都是较有保证的,但却让记者在融媒体竞争中损失了很多抢占先机的优势。
(二)缺少群众性思维
1.选题亲民度不高。本质上,一则新闻能否成为热点新闻,除了新鲜、重要,还讲究亲民。实际上,很多爆点新闻并非一开始就是热门项。信息技术让群众成为了新闻热度评判的参与者,不亲民的新闻显然要被淹没在如海的新闻信息中。一则新闻出现,只需受众的热心点击与转发即可知晓它够不够亲民,流量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很多记者在对新闻素材的关注与选取上进入了抓大放小的误区,导致选题亲民度不高。
2.内容形式较保守。为了迎合广大新闻受众的浏览习惯以及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很多新闻都以吸睛的标题作为获取点击的手段,在新闻传播中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许多传统记者对这样的现象十分不屑,但是,不得不承认其效用之大。盲目的形式自由和提倡标题吸睛自然不可取,但过于严肃而保守的形式也让记者在打造好新闻时束手束脚,不能自如地转换群众性思维,创作不出大众休闲式的新闻。
二、记者做出好新闻的策略
(一)报道形式更丰富
融媒体让信息传递呈多元扩散式,其传播速度是传统方式的数倍[5]。融媒体时代,记者想要打造好新闻,首先要在手段上获得解放,让新型的信息获取手段为我所用。在约见采访环节中,记者可以变通以往的流程,使用更加便捷的工具来调整计划,如利用微信视频采访、语音采访等都能让采访更顺利、更高效。此外,多媒体平台也能够为记者寻找新闻素材提供更多借鉴和思路引导,记者应该善用这些工具,要多研究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用发现的眼睛去积累和推敲。
(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媒体融合是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全面整合,新闻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由此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融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转型为全能记者,成长为集采访、写作、拍摄、手机录视频等技能运用及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新闻记者,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记者岗位。作为新闻的作者及内容的调控者,记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外,还应学习文稿写作、图片拍摄、手机视频录制等方面的新知识,以适应融媒体发展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采编播一体的复合型记者。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培养自己具备独特的视角,不断增强融合力和创新力,能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挖掘出受众想了解的信息进行编辑,并根据各个媒体平台的特色分别发送新闻信息,切实提高新闻采访质量,以促使自己尽快转型成为全媒体记者,充分凸显职业价值。在此方面,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有成功的经验。11月27日早上,突然降临的一场大雾笼罩了涪陵区高海拔地区,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上午9点左右在下乡采访途中发现了这一新闻事件,意识到可以做一篇提醒类新闻,于是下车现场采访、拍摄照片、用手机录制短视频等,并电话采访了相关部门作驾车出行安全提醒。融媒体中心编辑收到这则新闻后迅速编辑,在“爱涪陵”客户端、“无限涪陵”客户端、巴渝传媒网等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快”成为了这则新闻报道的突出特征。这则新闻快速在涪陵人的微信群、QQ群、朋友圈内转发,成为了当天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之一。
(三)以需求为导向
通常,一则大事件发生,针对其进行报道的层面和角度是多元化的,而只有最能打动群众心灵的报道才能真正成为有热度的新闻。融媒体让受众在百家争鸣中看到一则事件下的不同问题角度是可喜的,但这对记者的考验是加倍的。记者必须能够深刻地领悟事件的本质,同时懂得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和分析事件,去粗取精地进行报道。如10月17日,巴渝都市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流窜盗窃团伙涪陵落网》的新闻,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是犯罪分子利用了哪些手段、方式进行盗窃,而对这起落网事件究竟追讨回多少损失等数据兴趣不大。经此分析,记者在做新闻时,就该把探讨人性、预防被盗窃等内容作为受众的需求导向,而其余次之。
(四)完整性报道
受新闻报道受众不同的影响,记者在写作一篇新闻报道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需求导向不同。然而,新闻作为事件的管窥媒介,必须秉承有始有终的原则,用完整的报道回馈受众。而融媒体恰好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即使记者不能保证抵达事件的现场,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广纳素材,在对素材进行真实性的甄别之后,进一步整合新闻事件。如10月23日,巴渝都市报刊登新闻《“珠海舰”过境涪陵》,记者除提前分组多点位现场采访外,还通过网络收集更多摄友、目击者的照片等,增加该起事件报道的角度多元性,让大多数没到现场观看过境军舰的读者更有“在场感”,也正因如此,这则新闻赢得了诸多好评。
(五)开放性借鉴
任何一种新闻形式能够发生、发展,都有它的根基基础,我们不能盲目地奉行拿來主义,但可以进行开放性的借鉴。如今,“标题党”已不算是新词,而且,人们对这一类新闻在生活中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即便很多新闻标题不够严谨甚至稍显过分,大众对此也通常一笑置之,有的甚至出于好奇点击看一看。当然,记者不应该以“标题党”为范本,成为吸睛模式的驱使工具,但这其中的微妙逻辑却可以借鉴。本质上看,有些新闻之所以吸睛,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如11月4日,涪陵区融媒体中心旗下的“涪陵眼”微信公众号以《钻透339座珠穆朗玛峰!》为标题,报道了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钻井进尺突破300万米,相当于钻透339座珠穆朗玛峰的事件。显然,这个标题足够吸睛,因为每个人都对此有好奇之心,就是这个标题吸引读者去认真读完这则新闻后为涪陵页岩气公司打造了中国页岩气开发钻井工程“涪陵速度”而自豪。可见,一则吸引人的标题,能够戳中读者的内心。同时,这则认可度高的新闻在流量的获取上看也是成功的。因此,记者做新闻时要对形式灵活处理,在保证客观、理性的同时,适度转换思维。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好新闻的标准也在不断进化,这是媒体融合的选择,更是广大受众的选择。融媒体时代,记者必须要站在适应时势的角度,反思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要以不破不立、重生的勇气和决心投入工作,在做到灵活应用新手段、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完整性整合报道、开放性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打造出真正惠及群众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 王小川.融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创新模式探究[J].电视技术,2019,43(14):23-25+28.
[2] 王祎楠.新闻记者如何面对融媒体环境中的挑战[J].青年记者,2019(05):57-58.
[3] 刘郁.民生新闻记者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新素质[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63-65.
[4] 薛强.融媒体下记者新闻采访创新模式分析[J].记者摇篮,2019(6):39-40.
[5] 於佳鹏.论融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创新模式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04):115+117.
作者简介:陈卫(1969—),男,重庆丰都人,大专,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