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珍
“教育要使人愉快”,这是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愉快教育”理论。顾名思义,“愉快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满活力、充满欢乐,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入情感,以情感为主线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提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愉快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笔者就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学”谈一点浅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6至12岁的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具体表现在,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这是数学知识自身价值的体现。鉴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可将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中获取知识,提升认知水平。
一是设计生活游戏。比如,在讲授《初步统计》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存在,我设计了扔硬币的游戏,每个学生扔10次硬币,自己统计“面值面“和”国徽面“的次数。由每个人的统计不等发现偶然性的存在,而后全班进行整体统计,感悟概率知识的存在。通过掷硬币游戏,同学们兴趣非常高,很容易就理解了统计是什么。
二是設计生活故事。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述,在生活中也难于找到其原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增加趣味性,我们可以将某些知识人物化、寓言化,为其注入生命力,使其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到亲切、生动,从而引发他们乐于发现、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充分实践。如在讲授《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描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出示的是6只相同的小熊猫,然后让学生依据胸前的符号给小熊猫起名字,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分别起出了“加加、减减”等名字。在老师提出谁和谁是好朋友时,他们很容易地找出了同级运算的两对好朋友,并且借助这6只小熊猫生动地演绎了“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优先”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故事化、情景化的课堂场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运算原理。
二、注重教学过程生动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因此,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是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是趣味式导入。在导入课中,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比如,我在讲“珠算”时,开堂就问:“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当即怀疑不能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折叠三天,这时你可以及时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这就为接下来学习“珠算”愉快地开了头。
二是风趣式讲授。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时,课堂上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比如,我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问:“有头45个,脚116只,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我喊道:“全体同学起立!你们就是兔子,请抬起前面两只脚!”学生一愣,接着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脚的只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只呢?”学生答:“45×2=90只。”我又问:“少了多少只脚?”“116-90=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喊道:“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三、注重教学检测实践化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成实践应用,是愉快教学中开展教学检测的重要方式,目的是通过实践应用式考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操作式检测。应用操作是知识转化、学习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能否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手段。比如,学完《小时、分、秒》这一内容后,我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钟面,并在钟面上拨出时刻,读出时间,说出经过的时间等。在学完《米、分米、厘米》后,让学生自己选用单位去量黑板的长、桌面的宽、铅笔的长、书本的厚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是活动式检测。通过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效果。比如,考查学生对《元、角、分》和《加、减法应用题》的掌握情况时,我开展了一次“我当小小营业员”的活动,“比一比谁付钱快,谁找钱快”。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老师公布练习本、铅笔小刀、橡皮等文具用品的单价后,由学生用钱去买文具用品。大家轮流当“营业员”,然后老师当场给“营业员”评分。活动中,学生们完全忘记了是在考试,人人争当营业员,争着算账,兴致高昂。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动化、教学检测的实践化,教与学双方都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愉快教学”的大道上去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单位: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