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黄纯瑶
留在苏州,沉溺于一口甜食,迷恋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以及那些陪伴多年的近邻们……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藕巷新村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人,他们许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在他们心中故土难离,从面朝黄土到住进高楼,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那一水一山、一花一食的浓浓乡情,从未改变。
难离舌尖上的苏州味道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味道总是胜过外面的万千美食佳肴。
冬至的团子、元宵节的汤圆、重阳节的重阳糕、夏季的灵枯头……金色里程社区的老苏州们经常聚在一起,共同制作、品尝四季美食,这些食物也被他们标上了独特的地方印记。
“苏州人最隆重的节气非冬至莫属,有句老话是‘冬至大如年’。”社区的朱招玲阿姨介绍,冬至夜除了一家人一起准备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外,冬至团也是老苏州放不下的冬至符号。“那圆滚滚的冬至团不仅软糯可口,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期待。”
为了给居民营造更加有爱的过节氛围,社区会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亲手制作冬至团。居民们一起揉面、剁馅,叮叮当当好不热闹。擅长做冬至团的居民动作特别快,先是揪下一块揉好的面团,在手心里捏出一个小碗形状,然后舀一点馅料放进“小碗”里,最后将口子捏合,一个团子就做成了。
夏季同样是收获美食的好时节。每到夏天,社区里的老苏州们会结伴去河边捞菱角梗,苏州话里被称作“灵枯头”。菱角梗长在水上,是苏州人夏日钟爱的美食,菜桌上必备的一道菜。
“每到这个季节,我们都会去捞‘灵枯头’,炒出来特别美味。”居民陈菊珍阿姨告诉我们,将那些菱角梗切段,放在油锅里爆炒,放入辣椒,盐,鲜酱油调味,闷煮十几分钟后出锅,别有一番滋味。
“網购越来越发达,让‘特产’变得没那么‘特’,但这河里勾起来的水灵灵的菱角、菱梗,只属于这里。”老苏州人的乡情寄托在了每一口食物上了。
难离乡音里的一曲一言
苏州话特有的软糯,一字一调都独具韵味。
诞生于苏州地区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传达着温婉流转的江南文化,是苏州人钟爱的艺术享受。为了让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听戏,社区特别邀请到了昆曲表演家们为大家演出。
“快点快点,去社区听唱戏啦!”得到消息的居民们纷纷兴致勃勃的招呼着邻里一起去社区听戏。台上悠悠开场,第一首《牡丹亭》就抓住了大家的耳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哪怕是昆曲爱好者们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词曲,每每听来依旧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一首首经典的昆曲把人带入了一段段书中的故事,令人欲罢不能。除了传统的昆曲演唱以外,演出还别出心裁,用昆曲的曲调演唱《枫桥夜泊》,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社区还有一支由一群退休老人组成的草根民乐队,《水乡小曲》和《江南小曲》是他们的拿手曲目,这是属于苏州的曲调,每每唱起都会让台下听众感受到浓浓乡情。
听昆曲和民乐合奏这样的艺术享受外,乡音还融入了居民日常。今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由于藕巷新村多为老年人,针对老人听力差、理解能力不足、但喜欢聚集的特点,社区安排了亲和力特别强的本地工作人员对这些人群进行登记。晚饭后,调查员来到住宅楼下,操着老人们熟悉的苏州话,一遍遍耐心解释,老人们也非常配合工作,还帮忙叫上自己的老伙伴前来登记,整个流程速度快了许多。“社区老人对于讲方言的人特别信任,这一方式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得更高效了。”普查员戈春英表示。
难离那些可爱的乡邻
几十年风风雨雨,好邻居间给予的温暖与爱,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亲情。
“杜师傅,今天又要去理发啦?”
“对啊,肯定又有很多人在等我了。”
“杜师傅,我们老早就来咧。”
“一个个排好队啊,都能轮到的。”
每个周四,都是社区居民杜福兴给居民们免费理发的日子,一大早,居民们就坐在藕巷新村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里,等待他们熟悉的理发师。
杜福兴是大家认识几十年的邻居,也是大家心中的活雷锋。他年轻时就干了理发的行当,手艺非常出色。2013年,社区成立“助藕家”便民志愿服务队,杜福兴二话不说加入其中,想用自己多年的理发手艺服务居民。为此,社区还成立了一支以他为志愿者代表的“福兴理发服务队”,每周四固定为年纪大或者行动不便的居民们义务理发,六年来风雨无阻,小区里的老人们也习惯了当天一大早来到活动中心排队等待理发。
除此之外,但凡有行动不便的老人给他打电话,他就会提起理发箱上门服务。73岁的周长林老人就曾经接受过这样的上门服务,她动容地说道:“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身边有这样有善心的邻居,总是来帮助我。”
不仅有免费为大家理发的杜福兴,还有经常为居民免费推拿的毛雪元,每天为老人义务量血压的唐银龙等一大批有爱心的人,他们用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让社区的人情味越来越浓了。
这些舌尖的美味、浓浓的乡音和邻里间的人情味,都是这些老苏州人心头的乡情,也成为了金色里程社区独具苏州味道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