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序伦与民国时期的立信会计期刊的出版发行

2020-09-10 07:22董昕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摘要】民国时期,潘序伦先生主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立信会计学校等,发行了十数种与会计学术研究有关的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会计史与经济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受时局的影响,这些立信会计期刊时办时停,关系复杂。大体上,民国时期的立信会计期刊可分为会计学术类刊物、时政类刊物、学术联谊类刊物三大类。从整体上看,这些期刊具有以会计学术研究为导向、办刊的问题意识与时政性强和“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等特点。这也和其掌舵人潘序伦的努力和推动密不可分。

【关键词】潘序伦 立信会计期刊 协同发展

潘序伦先生创建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品牌与会计教育事业在民国时期已蜚声国内,影响延续至今。近年来,已出现一批近代经济史或会计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引用《立信会计季刊》《立信月报》等刊物上的文章。民国时期立信会计事业的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包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与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并且编印过多种刊物,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与专业水准。笔者择其要者述其变迁,以为中国近代出版史、会计史及经济史的研究学者助力。本文所讨论的民国时期立信会计系列期刊主要指研究时段内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有时出版间隔略长),不包括不定期出版的纪念册、通讯录及与某届毕业生相关的级刊等。

一、潘序伦与立信事业的发展

潘序伦(1893—1985)是我国现代会计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的会计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历任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科联顾问等职。潘序伦先生最主要的从业生涯与学术经历是在民国时期,蜚声于国内会计学术界与教育界。他曾于1932年被简任为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副局长,1946年出任经济部常务次长,但均履职不到一年,即返回其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位。上海解放之初,他已年届六旬,不久就辞去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的职务。

关于潘序伦的生平及其会计师生涯和教育理念,已有多篇介绍性或研究性的论文[介绍潘序伦生平与教育理念的相关论文主要有:陆军《潘序伦: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中國档案》2019年第1期),任武、李湖生《潘序伦会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初探》(《新会计》2016年第2期),李湖生《潘序伦会计教育思想概述》(《新会计》2015年第7期)、《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方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财会通讯》2012年第19期),陈春华《潘序伦会计诚信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21期),周国平《立信:潘序伦教育思想与实践》(《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孙建国《潘序伦与会计科目名词统一运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陈涌泠《潘序伦先生与“立信”教育思想》(《中国农业会计》2001年第11期),朱肖鼎《潘序伦会计教学思想初探》(《财经研究》1992年第7期),贺芳玲《潘序伦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初探》(《上海高教研究》1992年第1期),罗银胜《潘序伦学术思想及活动述评》(《上海会计》1990年第7、8期)。]。他写过多篇回忆录,刊登在1984年的《财务与会计》[发表在该刊当年第1—9、11、12期。该刊物时为月刊,现为半月刊。]上,回忆了其毕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该系列的回忆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与重视。日本公认会计士隈井要将其译成日文,连载于日本会计士协会编辑出版的刊物《会计杂志》。后应读者要求,此系列回忆录被结集为单行本,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他的回忆录共分十一篇,分别为:一、童年时代;二、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三、开始走上会计经济专业之路;四、设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五、创办私立立信会计学校;六、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七、立信同学会;八、涉足会计、经济官场;九、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漫长过程;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取之于会计,用之于会计;十一、发挥晚年“余热”。

在他的回忆录和后人的评价中,潘序伦先生创办的立信会计事业是“三位一体”的,即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院和补习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包括用、学、辅三大方面的业务拓展与教学培训体系,硕果累累。他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对象主要是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在事务所成立之初,他就深感欲改良企业会计制度必从训练专业的会计人员着手,先开办簿记训练班,渐渐发展成会计补习学校,设有晨校、夜校、星期(日)校、速成班等,后筹设“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拟于1937年年中招生,因抗战爆发而暂停,后于1940年将重庆分校改组为会计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复迁回上海。为解决教材问题,并发展会计学术,潘序伦与事务所的同仁编译了多种专业书籍,作为“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因抗战爆发未能继续出版;1941年6月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出版发行立信会计丛书,还印制账簿表单等,抗战胜利后总社亦迁回上海。事务所可以为学校提供师资,图书用品社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和补助部分办校经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后,又可回过来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用品社发展业务。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立信会计事业”稳健发展[潘序伦:《潘序伦回忆录:五、创办私立立信会计学校》,《财务与会计》1984年第5期。]。在办所与办校期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立信会计学校(包括同学会)主办并发行了多种期刊,这既是立信会计事业发展的见证,也反映了业界的真实心声。因各种内因或外因,立信“三位一体”体系中的种种期刊,多有停刊与复刊,或变更主办者的情况。这些期刊在近代中国出版史与会计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二、民国时期立信会计期刊的出版

民国时期立信会计体系中的期刊,从编辑者和内容来看,可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同学会主办的刊物,注重会计学术研究,文章篇幅较长,出版周期则以季刊为主,单期内容丰富;第二类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时政性刊物,兼具学术性与资料性,文稿多在万字以内,选题与内容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出版周期以月刊为主;第三类是立信会计学校与立信同学会所办的联谊性刊物,也是校友间加强联系、敦睦友谊与讨论业务的纽带,出版有时不定期。

在民国立信系列期刊中,第一类由所、校主办的会计学术类刊物,包括《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会计学报》等三种。

《会计季刊》由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上海)创办,于1931年7月20日出版创刊号。在《发刊词》中,编者即阐明其出版的目的有二:一是立信会计学校“其目的盖在养成中国之会计人员……我同学夙昔之经验,与乎平日研究之结果,以就教于当世明达之指正”;二是“我同学会宗旨以研究学术为主要”,研究的结果“颇有公开于同学间之必要”,因而创刊[《发刊词》,《会计季刊》创刊号,1931年7月20日。编辑及发行者为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第三期应于1932年1月20日出版,因沪战爆发,该期的出版一再延后,与读者见面时,“距预定之日期相隔已五月余矣”[《编者附注》,《会计季刊》第三期,1932年1月20日。该期的出版日期虽印为1932年1月20日,但说明中述明,已是五个月后才正式出版。]。第四期的出版亦未步入正轨,于1932年12月20日出版,此后停刊。

1933年7月,潘序倫将其复刊,改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接办,名为《立信会计季刊》,自任编辑主任。复刊后的首期称第二卷第一期,编辑员为顾询会计师、王澹如会计师、李鸿寿会计师和瞿荆洲商学士。此后各期的编辑员虽略有更动,但均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职员。之前的四期《会计季刊》自列为第一卷。自第五期起,该刊仅列期数,不再注明“第二卷”的字样,可见其与《会计季刊》的关系实际上已经脱节,自成体系。就内容而言,该刊每期登载的文稿数量虽仅十几篇,但篇幅达三四百页,约有20万字,其内容除为专业的会计学术类研究文章外,还有不少介绍国外会计新文献的译介,颇受欢迎。至1935年4月1日,该刊共出版了八期。

中国会计学社于1934年成立后,身为理事的徐永祚[近代中国的著名会计师,在上海设立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是民国时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和潘序伦将之前各自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杂志》和《立信会计季刊》两本刊物转归中国会计学社编纂。据资料记载,由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自1935年7月1日创刊后,至1937年7月1日(当期为第三卷第一期),共出版九期,此后停刊。《会计季刊》的发刊词曾提及徐、潘两位理事将各自所办刊物改由该社主持[中国会计学社第一届理事会:《发刊词》,《会计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35年7月1日,第2页。],《立信月报》1939年第二卷第二期的广告中亦提及《立信会计季刊》后改名为《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曾于1940年和1949年两次复刊,相关内容并未显示出与中国会计学社所办的《会计季刊》有何直接联系,且复刊时均以“立信”为刊名首字。可见,两者间并非仅是改变名称的关系。中国会计学社成立后,潘序伦确曾将《立信会计季刊》的编辑事务移交该社,以《会计季刊》的名称作为新刊出版,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停刊。但《立信会计季刊》两度复刊时,接续了移交给中国会计学社前的期数,是自成体系的[潘序伦在回忆录中也谈到,将立信同学会编印的《会计季刊》复刊,自第二卷起改名为《立信会计季刊》。该刊受时局影响,断断续续出刊,到1951年停刊时,共计出版了18期。],与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之间没有承续关系。

1940年6月1日,《立信会计季刊》出版第九期,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共同编纂。在《复刊弁言》中,编者自言前编之八期“乃荷国内会计同业谬予赞许,深自愧恧”。迨至1935年秋,因本所同人“业务日繁”,对于编辑工作难以兼顾,遂暂时停刊。拟筹备复刊之际,第九、十两期编排甫竣,而战事爆发,亦不得不暂行停刊。而“三年以来,我国虽处艰苦抗战之中,国内会计界同人对于会计学术之研究,未尝稍懈,更以所得税、过分利得税、遗产税条例之颁布与施征,政府主计当局于主计制度之积极推行,益增工商学术各界研究会计原理及实务之兴趣”[《复刊弁言》,《立信会计季刊》第九期,1940年6月1日,封三。],遂决意复刊,仍为季刊,撰稿人主要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人,包括李文杰、顾询、钱迺澂、李鸿寿、陈文麟、唐文瑞、叶朝钧、陈启运等。1941年12月初,《立信会计季刊》发行至第十五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再次停刊。1949年9月,该刊在上海解放后再次复刊,主编为顾询,由立信图书用品社负责出版发行。编者表示,再次停刊后已历八载,“即此时代更新”之际,“爰恢复《立信会计季刊》,暂秉述而不作之志,从事近代会计学中主要新文献之迻译,为我国消沉已久之会计学术界稍添研究资料矣”[《复刊词》,《立信会计季刊》第十六期,1949年9月1日,封二。]。该刊第二次复刊后只出版了两期,又无下文。该刊的最后一期于1951年6月出版,编纂者为立信会计研究编译所[上海解放前夕,潘序伦组织成立了“立信会计编译社”,后改名为“立信会计研究编译社”。],第一篇文章为钟文所著《苏联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之计算》一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改由事务所承办《立信会计季刊》后,立信会计学会另行编纂了一种专业刊物,名为《会计学报》,1936年8月15日出版首期。立信会计学会是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职员、立信补习及函授学校历届同学和对于“会计学术之研究具有兴趣”者组成的研究组织[《立信会计学会总章》,《会计学报》第一卷第四期(夏季号),1937年5月31日,第153页。]。在第一卷第一期中,潘序伦发表了《会计学报序》一文,称“夫一种科学之发达,有赖于学术界之倡导者殊多。我立信会计学校之设也,虽不敢谓为倡导会计学术之先驱,要亦负担其倡导责任之一部分。……平素向有同学会之组织,除联络情谊外,亦为研究会计从事深造之总枢纽”,因“今各同学积数研求之结果,复感有重行出版刊物之必要,乃有《会计学报》之刊行,可见其推广会计学术之心之切为何如矣”[潘序伦:《会计学报序》,《会计学报》第一卷第一期(秋季号),1936年8月15日,第1—2页。]。其投稿者多为立信会计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并介绍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的相关信息。首期的编辑人为立信同学会出版部长张明荣。在《编后琐话》中,他写道:“本会同人认为我们自己同是致力于会计的人,应该本着我们以往编纂《会计季刊》的旨趣,来重行创刊,略尽贡献的微力。于是决定出版这《会计学报》。”至1937年5月,该刊已出版四期,当为季刊,后未继续出版,殆受抗战爆发的影响。

在民国立信系列期刊中,第二类是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编纂的时政性刊物,包括《立信月报》《立信月刊》及《立信会计月报(重庆版)》。

《立信月报》于1936年8月15日发行创刊号,主要栏目有“论述”“资料”“消息”“通问”“附录”等门类。在《发刊词》中,潘序伦称办刊的目的有三:“本报之编,即所以为其传达之机构,冀就一切会计商事及法律方面,略输管见。此其一。……编行本报,亦所以自相切磋,尤望海内贤达,予以更多之指示及批判。此其二。本所同人,于服务之暇,恒搜集各项有关商事法律及会计方面之资料,……亦将赖本报以公诸世焉。此其三也。”[潘序伦:《发刊词》,《立信月报》创刊号,1936年8月15日,第1页。]自创刊后,月报最有特色的一个栏目即为“通问”,公开回答读者向编者提出的各种有关会计业务的问题,以解惑于普通民众,也很受欢迎。

与季刊相比,《立信月报》的出版周期更快,与实政问题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经常出版就某一热点问题组稿的专题性期号。如1936年出版的第一卷第四、五、七三期为“所得税专号”;1937年出版的第一卷第九期为“遗产税专号”;1940年出版的第三卷第一期为“工商业决算问题专号”,第二期為“工商业增资问题专号”,第三期为“过分利得税专号”,第四期为“房地产租赁问题专号”;等等。有时某期虽不是专号,大部分内容也与某专题有关,如第四卷第一期的内容多与企业办理年终决算有关,因其出版时期为1941年的年初。这些内容对于近代经济史专题研究学者来说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就篇幅而言,月报较季刊为简,每期在十余页至二十页之间,虽无长篇大论,但常有体现学术性的短而精炼的评论,加上经常转载工商消息等资料,内容仍较丰富。

《立信月报》在1937年5月出版了第十期后暂时停刊,1939年2月时复刊,以前十期为第一卷,复刊时为第二卷第一期,潘序伦特别撰写了《复刊词》,述明了停刊原因,主要是受战事的影响。在上海成为“孤岛”之后,年来“本市经济稍现复苏之象”,因而复刊,“即以贡献会计、法律、商事之意见,切磋学术,搜集公布各种资料,沟通本所业务、学校、丛书之消息为立旨”[潘序伦:《复刊词》,《立信月报》第二卷第一期,1939年2月1日,第1页。],编辑者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律师事务所。年末,出版了本卷第十一、十二两期的合刊本。《立信月报》以1940年初期为第三卷第一期,编者拟此后将“论述”一栏扩充,并“更重于各种实际问题之讨论,而以资料消息之搜集与公布次之”[本所编辑科:《明年度本刊之计划》,《立信月报》第二卷第十一、十二期,1939年12月1日,第1页。]。来稿限定三千字以内,以短小精悍为主。1941年底,在出版第四卷第十二期后,《立信月报》再次停刊,而此时也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结束“孤岛”繁荣之际,“适值敌伪进窥淞沪,风声鹤唳,一日数惊,本报于焉毅然停刊,以俟河清”。1946年7月,在抗战胜利后快一年时,《立信月报》复刊,仍以“冀为工商各界之会计建设稍效绵劳”[编者:《复刊词》,《立信月报》第五卷第一期,1946年7月15日,第1页。]为意旨,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合编。月报的编辑与发行人前期为潘序伦和李文杰,1946年复刊时改为陈文麟与李鸿寿,发行人为顾询,1947年时增加叶朝钧和王成杰为编辑者。

在1947年出版了第六卷第七期后,自第八期起,该刊改名为《立信月刊》,卷与期的编号仍续前者,编辑者与发行人也未有更动。1948年出版第七卷共12期,1949年出版第八卷一至四期,之后停止发行。在内容上,月刊继续了原名称为“月报”时的风格,每期登载内容除两至三篇论述性短文外,多为介绍各级政府部门颁布的财政办法、实施条例与细则和统计资料等,也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进行报道。

上述两刊的出版地均为上海。属于立信系列的刊物,还有一种是专门在战时的陪都重庆出版的《立信会计月报》,发行时间为1941年1月至1943年8月,由立信会计师重庆(分)事务所编辑并发行。在《发刊词》中,潘序伦阐明了出版重庆版月报的原因:时抗战已历四载,“全国之人力物力逐渐西移”,后方各业百业勃兴,会计亦为管理科学之一部分,内地人才读物双重缺乏,而在上海发行的《立信会计季刊》与《立信月报》又不能大量向内地运销,因而“熔沪所二种刊物于一炉”,“择要复排,以就正于内地各专家;此亦犹各大杂志发行重庆版之意旨也”[潘序伦:《发刊词》,《立信会计月报(重庆)》创刊号,1941年1月15日初版(桂),1941年4月30日再版(渝),1941年6月10日三版(渝),1941年10月1日四版(渝)。]。创刊号后附有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承办业务项目和立信会计丛书目录,以为推广。就内容言,分“论述”“专著”“演讲”“资料”“专载”“附录”等栏目。论述文章的主力作者,如王逢辛、陈文麟、钱素君、陈福安等,也多为沪所中人。该刊于1943年2月出版的第二卷第五期为“重庆市会计师公会第十周年纪念文特辑”。从每期的出版时间来看,虽名为月刊,但实际上每期的出版间隔并非一致,有时达三月乃至半年之久,在1943年8月出版了第二卷第六期后停刊。这也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战事逐渐吃紧有关。

此外,自1949年11月至1964年3月,在香港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还出版了《立信会计月刊(香港版)》,共发行了172期[潘序伦:《潘序伦先生回忆录:六、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丛书》,《财务与会计》1984年第6期。]。此不赘述。

在民国立信系列期刊中,第三类是立信会计学校与立信同学会所办的刊物,在保持一定学术性的同时,主要功能是密切校友间的联系、报道所校活动与近况,是一本立信大家庭的“写真”与“指南”,包括《友讯》《立信校刊》等。

立信同学会创建于1931年,以“敦睦友谊,切磋学术”为宗旨,抗战胜利后改组为立信校友会。自1934年起,立信同学会创办了名为《友讯》的小册子,陆续发行,有时一个月内连续刊出几期,有时间隔数月,内容多为同学们撰写的评论、报道、杂文、地方通讯、书评、聚会演讲摘要、母校信息、执委会活动等。同学会多次举办“交谊大会”,以增进会员间的感情、加强联络,《友讯》也多次着重报道、出版特辑。为密切同学间的联系,立信同学会还发出了建立“级联会”的号召,由“各班‘班会’联络起来组织每届的‘级联会’,这样会产生更大的力量”,欲参加的同学都可与设于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学会总会联系加入[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发起组织级联会缘起》,《友讯》第11号,1936年7月5日,第2页。]。有意思的是,该刊上还以“广而告之”的形式刊登过立信校友的订婚启示与婚讯,很有亲切感;还尽力宣传订阅同期立信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学报》。每逢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或补习学校开设新课程,《友讯》也予以大篇幅地报道与介绍。受战事影响,1941年时该刊也停刊了。1946年元月,《友讯》复刊,仍由立信同学会出版部主编,每期约8—12页,并拟与各地同学建立通讯网[《征求各地特约通讯启事》,《友讯》复刊第四、五期,1947年9月1日,第1页。],丰富稿源,拓展内容。从笔者所见该刊来看,复刊后仅见至1947年10月出版的六期。

立信同学会所办的刊物,“时出时辍”,因复于1941年8月出版一种《立信校刊》,每半月一期,先后发行七期,嗣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停废。抗战胜利后,《立信校刊》亦拟复刊,复刊第一期在1947年1月发行,由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补习学校编辑主办[《复刊词》,《立信校刊》复刊第一期,1947年1月10日,第1页。],内容以总校校务、各地分校的活动与讯息为主。校刊上经常刊有职业介绍信息,对校友及在校生而言,颇有价值。其中偶可见为女性介绍会计职务者,如复刊第三期曾登载:“大速下期毕业同学唐丽华小姐,经由本校介绍至某夜报任会计,月薪卅万元,供膳。”至1948年6月,复刊后的《立信校刊》共出版了十八期。此外,广州立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也曾出版校刊一种,于1947年11月发行创刊号,提出学习会计之原则为“从会计理论中学习实务,从会计实务中发现理论”[《广州立信校刊出版》,《立信月刊》第六卷第十一期,1947年11月15日,第14页。]。

三、民国立信会计期刊的特点

民国时期立信会计系列期刊的创办和发展是在当时国内会计学术氛围日益深厚的大环境中创办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前十年,政局相对稳定,政府会计组织的确立和一系列相关的会计法规与审计条例的颁行,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了大量相关业务,也带动了会计师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会计学术研究提供了良性发展机遇。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立信同学会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各种刊物的大背景即是如此。

立信系列会计期刊虽刊名不同,时办时辍,但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其一,始终以会计学术研究为导向。不论是事务所编辑的学术型刊物,还是同学会主办的联络性刊物,均注重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登载研究性专论或精辟的短评。如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潘序伦和徐永祚两位著名会计师为代表,就是否应改良中式簿记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立信会计季刊》第四、五期的多篇文章与此有关。第四期有潘序伦的《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顾准的《评徐永祚氏“改良中式簿记”》、钱迺澂的《对于徐永祚君“改良中式簿记”之批评》等三篇,第五期有张心澂的《对于改良中式簿记之管见》等。当时的“会计书籍,无非译自彼邦。惟译者各不相谋,故译名绝不一致”,译名多为“个人之主张”。因编辑立信会计丛书与学术刊物,潘序伦与所内同人还一直关注会计科目名词统一活动。早在《会计季刊》的第二期上,就刊有《会计中西名词对照表》一文。编者注明,本表原为中央研究院朱祖晦先生所搜译,经潘序伦校长与顾谘博先生“择其普通常用者约合原稿三分之二,嘱在本刊发表”[《会计中西名词对照表》,《会计季刊》第二期,1931年10月20日。]。立信同人渐感“会计名词亟有统一之必要”,乃编成《会计名词汇译》,初载于《立信会计季刊》,后发行单行本[潘序伦与顾准合著,1934年初版。],收录相关名词2200余条。1939年,刊行了修订本的《会计名词汇译》,潘序伦与顾准撰文在《立信月报》上登载了《常用会计名词之改正及其说明》,将“译名有与原来习用名辞不同者”[潘序伦、顾询:《常用会计名词之改正及其说明》,《立信月报》第二卷第五期,1939年6月1日,第1—5页。],加以訂正。时“国立编译馆”曾“有经济学名词之撰写”,列载了部分会计学上应用的重要名词。对此,潘、顾两人复写成《国立编译馆拟定经济学名词初审本中与会计有关各名词之讨论》[潘序伦、顾询:《国立编译馆拟定经济学名词初审本中与会计有关各名词之讨论》,《立信月报》第二卷第十期,1939年11月1日,第1—12页。],分析译名的得失。《立信会计季刊》第十三期刊有潘序伦与黄组方撰文《国立编译馆会计学名词之商榷》,提出部分同人的意见;同期复刊有复旦会计学社名词审查会供稿的《国立编译馆会计学名词初审本之审查意见》,以为比照。相关论文推动了会计科目名词统一活动的脚步,为“中国会计制度近代化作出了贡献”[孙建国:《潘序伦与会计科目名词统一运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立信系列会计期刊的特点之二为办刊的问题意识与时政性强。在编辑《立信会计季刊》的过程中,事务所还组织各业会计专家编写各业会计制度,并刊出供工商各界参考,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各类企业对于新式会计的应用。事务所的会计师们经常参加会计问题讨论与税法普及的活动,《立信月报》多予以报道,如“演讲消息”“本所消息”等。立信同学会自1936年7月起还专门组织了会计问题暑期讨论会[《本所学校同学会消息》,《立信月报》创刊号,1936年8月15日,第12页。]。对于所得税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立信办刊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在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潘序伦和李文杰两名会计师应邀参加了翌年初上海市总商会组织的所得税问题研究会,撰写专文讨论会计师议案与商会议决案的差异与得失,十分细致专业,并同向财政部提出所得税征收草案应行改进各点,刊于《立信月报》[潘序伦、李文杰:《上海市商会所得税问题研究会议决案之总检讨》,潘序伦等:《致财政部所得税事务处函(一)(二)》,《立信月报》第七期,1937年2月15日,第11、19页。]。在所得税正式开征后,潘、李两人均被聘为上海市商会的所得税问题专门委员会之委员[《潘李两会计师担任市商会所税委员会委员》,《立信月报》第七期,1937年2月15日,第29页。李文杰是执业律师,也是会计师公会会员,在立信事务所执业,主要执行与会计相关的法律事务。]。立信会计学会还自1937年3月起于每周日上午举行所得税系列演讲[《立信会计所会举行所得税系统演讲》,《立信月报》第九期,1937年4月15日,第22页。]。抗战胜利后,《立信月报》从第六卷第十期(1947年10月)至第七卷第十期(1948年10月),除新年号等外,连续登载王成杰所著的专文《所得税问题释例》,共十一篇,就战后所得税与过分利得税等问题进行释例解说。这种紧跟时代热点问题的办刊策略,既赋予了立信会计系列刊物强劲的活力,也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与主动参与意识。

立信系列会计期刊的特点之三为坚持“三位一体”,互相协同发展。不论办刊主体为何者,始终坚持宣传“立信”品牌下的所、校、社,促进三者的业务共同拓展。在每种杂志的创刊号或首卷内,多有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简历与业务介绍;在每期刊物的封内或封底,也均有“立信会计丛书”的书目与征订方式;在消息报道中,也常见对于事务所近况的报道和专科学科与补校各班的开学结业信息。如立信同学会所办《会计季刊》创刊号的封二即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承办业务项目”,内容包括:会计组织事项、会计管理及整理事项、会计之稽核调查证明鉴定事项、会计之清算及信托事项、会计财政之指导事项、代办纳税专利事务、代办注册登记及其他呈请事务、商业文件之代撰事项,另附有重要职员名单。在《发刊词》后,则为“潘序伦会计师编著书籍”的目录与简介。当期刊内还登载“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学校招生”启示,另附初级班与高级班的开学时间。《立信月报》自1936年创刊后,也分别在各期登载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消息和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各班的讯息,以扩大受众面。《立信月报》第一卷第十期(1937年5月)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专号”,第三卷第八期(1940年8月)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秋季招生特刊”。为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还于1940年成立了“立信会计职业咨询所”,介绍会计职务或受委托征聘会计人才,颇见成效[《立信会计咨询所章则》,《立信会计季刊》第十期,1940年9月1日,第201页。《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合办会计职业咨询所缘起》,《立信月报》第三卷第七期,1940年7月1日,第1页。]。《立信月报》第四卷第六期的《立信会计学校概况》一文中,除介绍专科学校与补习学校各种培训班的情况外,还介绍了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与就业情况[《立信会计学校概况》,《立信月报》第四卷第六期,1941年6月1日,第9页。]。《立信月报》与《立信月刊》还均登载了《立信会计季刊》两次筹备复刊的信息[《〈立信会计季刊〉复刊》,《立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1940年6月1日,第2页。《立信会计季刊复刊讯》,《立信月刊》第六卷第十期,1947年10月15日,第14页。]。《友讯》和《立信校刊》也经常登载“母校近况”或校友聚会、校庆等相关信息。这种不同刊物间的协同性,既有助于读者通过多渠道了解所校社的近况,有效地促进了“立信”品牌形象的提升,也扩展了事务所的业务,密切了历届师生的情谊,有助于立信丛书的宣传和销售。

四、结 语

民国时期立信会计系列期刊的勃兴和发展与掌舵人潘序伦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潘序伦自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于1924年回国,在暨南大学执教两年多,讲授西方新式会计理论。1927年,他在上海自行创建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翌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取自《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为培养会计人才,自1927年起创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由包括潘序伦在内的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担任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和课程也逐年增多。

可见,自建立伊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与立信会计学校就是相互依托,并行拓展,互助共进的。这一点,在所校编纂的刊物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潘序伦及事务所的同人是所校主辦刊物的主力作者群体,是刊物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的保证。在1931年《会计季刊》的创刊号上,潘序伦撰文《营业税的征收与资本额之计算》,另有顾准的文章《帐簿组织略论》和《新书介绍及批评(《会计学原理及实务》,Frank H. Streightoff著,李鸿寿、张忠亮合译,黎明书局出版)》。《立信会计季刊》与《立信月刊》等的编辑工作,也由事务所的编辑科主持。《立信会计季刊》第二卷第一期封底的《启示》中称,“兹自第二卷第一期起,由敝所各同人自行主持编辑事务,扩充篇幅,增实内容,以期海内会计学者攻错探讨”[《启示》,《立信会计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4月1日,封底。]。事务所的会计师多兼任补习学校或专科学校的教师,教研一体化。另一方面,校方主办刊物集中报道所校的活动,既是联系历届毕业生与所校的纽带,也增强了“立信”品牌下会计从业人员的凝聚力,有助于所校及立信系列期刊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立信同学会经常组织聚会,潘序伦作为校长,除时常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外,还给予经费上的资助。1936年,“俯允每次交谊大会补助费用一百元,每月经费十元……自从本届扩大征求开始,潘校长为了使本会质与量的增进,特于三月二十一日在大雅楼设宴招待沪上历届较有力量的同学四五十人欢聚,并请各教师作陪,我们是应该向校长先生致敬的”[立信同学会执委会:《第九届一年来之工作概况》,《友讯》第9号,1936号4月26日,第2页。]。抗战胜利后,为加强立信师生之间的联系,在同学会的基础上,增加了“立信聚餐会”“立信会计师聚餐会”等活动。“立信聚餐会”的活动始于1947年2月初,每月聚餐一次,并请知名校友或社会贤达演讲[《立信聚餐会讯》,《立信月报》第六卷第二期,1947年2月15日,第14页。]。联络者还制定了《立信聚餐会章程》,以“联络感情,发挥互助精神”为宗旨[《立信聚餐会章程》,《立信月报》第六卷第三期,1947年3月15日,第14页。]。潘序伦以校长身份参加了第四次聚餐会,第七次聚餐会邀请的嘉宾演讲者是章乃器先生。“立信会计师聚餐会”算得上是高端校友会,参与者为“立信同仁同学之领有会计师证书者”[《聚餐讯》,《立信月刊》第七卷第一期,1948年1月15日,第14页。],以“保持业务上之联系,增进服务效能”为意旨[《立信会计师聚餐会筹备讯》,《立信月报》第六卷第七期,1947年7月15日,第14页。]。立信专科学校在迁回上海并建成新校舍后,每年定期举行“校友日”活动,《立信月刊》与《友讯》等给予了充分的报道。如1947年10月19日,在徐家汇校本部举行校友会活动,到会几达三千人,立信聚餐会组织的午餐活动参加者约二百人[《立信会计学校校友日志盛》,《立信月刊》第六卷第十一期,1947年11月15日,第14页。]。在立信图书用品社成立后,所校之间的联系得到巩固与加强,也使立信会计丛书和立信系列期刊的出版发行有了保障。

汪一凡在《潘序倫的立信事业》一文中评述道,“潘序伦先生与别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才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立信系的学生至少有十几万人之多”[汪一凡:《会计那些事儿》,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汪一凡,现任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在这样的辉煌背后,作为联络的纽带与传承的媒介,立信会计系列的刊物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潘序伦主持下的立信系列刊物,尤其是与会计学术研究相关的刊物,在当时的中国会计学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仅介绍了西方最新的译著与会计理念,还在推动传统簿记向新式会计制度的转变方面助力颇多。其系列刊物中丰富的专业内容和思想交流迸发的智慧光芒促进了中外会计学术界的交流,也带动培养了一批近代会计人才,是专业刊物中不多见的既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又兼容并包、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先行者。就专业内容而言,其中会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今天仍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值得进行学术史方面的梳理。同时,民国时期的立信系列会计期刊也为研究近代以来的会计学的发展演变及新式会计的推广和传统簿记改良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值得中国近代经济史或社会史研究学者重视。如《立信会计月报》就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会计学专业刊物,在大后方专业媒体的研究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民国时期立信系列会计期刊包含的种类丰富,在办刊过程中所校社三方密切合作,既发挥了专业刊物应有的学术影响力,也带动了新式会计学的应用推广活动与教学实践,这也是当代职业教育中值得吸取的经验。

〔作者董昕,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Dr. ShuLun Pan and the Publishing and Issuing of Lixin Accounting Journ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Dong Xin

Abstract: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BDO China Shu Lun Pan Accounting Firm and Lixin Accounting School founded by Dr. ShuLun Pan issued dozens of journals on academic researches of accounting, which are essential to study the accounting history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Due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n, Lixin accounting journals were not published in continuum, and the relationships were complicated. The journals were roughly divided into academic publications on accounting, publications on current affairs and publications on friendship associa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a whole, thanks to the efforts and promotion of Dr. ShuLun Pan, the journal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research on accounting-guided, issue-oriented, a keen sense of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ree-in-on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Dr. ShuLun Pan, Lixin accounting journal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