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伟 沈旭东 闫晓红
院校是部队人才输入的源头,担负着打牢学员军政素质的重任,人才培养成效既影响当下部队建设质量,更决定未来部队发展水平。“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随着实战化训练的鲜明导向,夯实新学员体能基础至关重要。然而,入学入伍训练阶段,新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大锅饭”式的训练难免会造成“胖子吃不饱”、“瘦子吃不消”。因此,在完成基本的训练科目外,要突破传统组训的“瓶颈”,探索分类训练、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但能够更加贴合各个层次人才的培训需求,而且能在训练上更有针对性。
一、入校入伍学员基本现状
(一)学员成分多样。目前,院校军校学员来源主要是高考青年考生和部队战士考生(包括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学员)。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分布广泛,成分、生活方式差异化明显。而且,随着“00”后涌入军营,他们个性十分张扬,生活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独立意识不够强。大部分战士学员经过了部队的磨砺,训练相对更容易入手,但限于入校前的兵种和专业,战士学员之间也有一定区分度。
(二)训练基础参差不齐。部分战士学员进取心不强,自认为基础不错,入学训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战斗精神偏弱,缺乏主观能动性。青年学员起步晚一点、体能基础普遍较薄弱。还有部分学员体型偏胖、缺乏锻炼,训练则叫苦不迭,甚至出现抵触情绪,难以适应正常的入伍训练节奏。当然,训练过程中还有部分病号,不能正常参加训练,导致后期体能跟不上。从近几年入学入伍训练结业考核来看,各类人员素质差异较明显。当前,院校新训主要还是采取教员讲解、骨干帮带、统一训练的模式,从往年的结业考核来看,达到的优秀的约占比11%,良好的占比89%,各类指标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因此,需要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训练结构,以提高学员整体素质。
(三)“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训练的方法和落实上,训练多停留在传帮带的经验上,教员怎样教,学员就怎样练,甚至教员教授的一些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因为新训骨干对其一知半解,很少应用到日常的体能训练中。由于教员数量有限,课堂配比普遍达到1:100左右。往往课堂上教员讲解的训练方法,未能完全真正贯穿到每名学员的实际行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分类要求
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经过筹措准备,因类而异,量身制定方案。受训学员、训练科目、施训教员也进行分类展开。
(一)科学划定等级标准。入校入伍初,可以通过学员来源(战士学员和青年学员)进行初次分类。可以动态考虑分为A、B、C三个训练级别。随着计划的推进,根据训练的实际效果,划分训练周期。一般入校入伍训练在8月份底至10月份底结束,为期兩个月,共8周。可以划分“三三二”模式,第一、二周期为3周,第三周期为2 周。再根据训练任务推进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达到既科学施训、又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定时组织动态评定。等级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要根据训练进度、任务以及学员实际的反馈情况综合调整,进行合理评定调整。以两至三周为一个周期,组织等级评定。第一周期,A级,定为战士学员。B级,对青年学员进行分类。体脂比的测定以小于25划分为为B级,25以上定为C级。第二个周期重点以肢体力量为分类标准,通过考核将学员分门别类,A级为综合优良组。B级为侧重上肢力量,C级为侧重下肢力量。并且控制好人员比例,形成一定的竞争。并配备好合适的教员,在兼顾整体训练计划的同时,多余时间重点向学员的薄弱科目倾斜。第二个周期结束后,再进行考核分类编组,A级为基本合格组。B级为个别科目补差,C级为集中强化组,进入第三个周期。
(三)精心调配施训教员。军事体育教员,在一些方面要向地方高校学习,走开专业化道路,使教员“术业有专攻”,改变当前一个教员既教游泳、又教器械,还教田径科目的现状,认真分配好教员授课任务。其次,还应积极建立与部队定期联系的制度,训练要向部队靠拢,了解当前部队训练的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使组训教员不仅专业熟练,还要了解部队,在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要加强医疗、心理辅导、理疗康复等保障人员队伍建设,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三、分类实施
(一)营造浓厚氛围。体能训练在多数人的眼里是枯燥的、无味的、艰苦的,老学员厌烦、新学员头痛。尤其是在入校入伍之初,部分学员难以承受训练的强大,甚至想打退堂鼓。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引导,给学员适应的过程,在训练上帮助,情感上温暖。另一方面,组训者要着力把握训练的方式、善于调节课堂氛围。长此以来,体能训练就是跑步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少人是宁躲则躲。训练方法上要把复杂的动作分解开来训,把简单的动作结合起来训,变换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军事体育训练。适当贯穿一些小竞赛,依托分类训练、强化学员争先创优的荣誉感,让学员自觉比学赶帮超,真正感受到在快乐中训练体能。
(二)科学组织训练。入校入伍训练是学员“兵之初”、“官之初”的基础所在。必须紧紧扭住科学组训的关键,充分抓住分类分类训练的空间,提高体能水平,激发战斗精神。第一个周期按照分类训练,战士学员多营造氛围,带动训练的节奏,以培养其顽强的战斗作风。青年学员重点以接受认知、进入情况为主,可以适当多配备教员骨干力量进行教学,组织引体向上、俯卧撑、3公里等传统科目的训练,以达到循序渐进提高新学员身心素质的目的。第二个周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战士学员与青年学员搭配训练,同时,分配好教学力量。既通过混搭建强帮带对子,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历年来看,这个阶段战士学员体能还具有优势,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第三个周期,进行集中强化补差。通过前两个周期集中的考核,筛选出重点的“老大难”人员。梯次搭配好各个小组学员数量和教员骨干数量,A.B组学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保温”或者拔高。对于C组学员,争取做到训练上“一人一方案”,配足骨干力量,加强教育和监督,力争缩小差距,达到最佳的效果。
宋义伟 (1985),男,汉族,辽宁大连,讲师,研究生,训练理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沈旭东 (1995),男,汉族,辽宁朝阳,助教,本科,训练理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闫晓红(1982), 女,汉族,吉林长春,讲师,本科,坦克通信,中国人民解放军32127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