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话语下《蜀道》的内容及编辑特点

2020-09-10 07:22孔娇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蜀道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报刊都集中于抗日话语的表达,例如,《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多报道与抗战有关的信息。除了这些外部迁移来的报刊,本地报刊在抗日话语的表达上也颇具特色,其中,较为出色的是《新蜀报》。《新蜀报》作为重庆本地三大报刊之一,除吸收本土特色之外更兼有全国性色彩,因此,在整个抗战话语的阐释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话语内容的表达更注重自由独立、专刊纪念、注重文艺,其编辑则具有内容丰富、版面创新、活动多样的特征。这样的一份新颖独特的报刊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蜀道》;《新蜀报》;编辑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96-02

一、引言

《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社长为陈愚生,总编辑为刘泗英。《新蜀报》主张自由言论,并向社会提供思想文化等意见性信息,并始终将国家民族问题放在首位,在抗战话语表达中具有重要位置。《新蜀报》的副刊初为《新副》,编者为金满成,后易名为《文锋》,而后又改名为《蜀道》,由姚蓬子担任主编[1]。

“又是新的一年到来了。然而我们并无感欢,亦无欢欣”。1940年元旦,姚蓬子在《蜀道》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姚蓬子作為《蜀道》的主编,带领《蜀道》的编辑团队不断创新,将严谨认真的态度运用到编辑实践中,对民族独立、文艺进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特点:自由独立、专刊纪念、注重文艺

(一)争取自由,要求独立

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一场伟大的民族独立运动。在不同阶段的基本主题是明确的,即对外独立、对内民主。《蜀道》将文本与民族相结合,凸显出民族性与抗战性,并在抗战动员方面做出贡献。在1940年初创刊的时候,《蜀道》就将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亦将民族的觉醒作为重要之道。例如在胡愈之所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战争》中,在回顾近百年中国的历史之后提到,“鸦片战争启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酝酿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也孕育了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宪政运动。从这时候起,人的自觉民族的自觉逐渐形成了”。除了文章内容外,其语言也富有深意与战斗性。《蜀道》的语言富有风格,抨击黑暗,在讽刺人性的同时也鼓舞人心。例如发表的徐仲年的《斩三虫》就对目前存在的“懒虫”“软骨虫”“磕头虫”这些不断蛀蚀中华民族的现象进行了讽刺[2],对人性丑恶面进行了抨击。

(二)专刊纪念,仪式感强

《蜀道》在遇到重大纪念日都会邀请著名作者集稿组成专刊纪念。这种媒介方式不仅唤起和塑造了过去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传递民族记忆的重要符号。例如《蜀道》一二八专刊就蕴含了很多历史记忆,1940年1月28日,姚蓬子写作了一篇《一二八回忆》发表在《蜀道》上,回忆自己的所思所感[3]。这种纪念活动可以唤起国民记忆并传播历史记忆,对当时的民众具有动员和教育意义。同时,专刊形成一种纪念符号成为人们重塑政治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工具。在1942年的元旦增刊上,邀请了梅林、王平陵、潘子农等人组稿文章,对新的一年提出一些建议。黄炎培所写的《以“节约”“增产”“购债”应胜利》中提到“人民在这种环境下,应该加倍努力。具体努力些什么?第一是厉行节约,第二是增加生产,第三是购买公债”[4]。但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关于战争与希望的话题逐渐增多。例如,在1944年1月1日梅林就以一首《希望》表达自己的感情,梅林在诗中写道希望能看到“实行全面反攻,收复所有失地”,希望看不到“疯女郎”或“弃婴”之类的社会新闻[5]。在面对战争中,普通民众依旧对未来抱有希望,这种希望的火花在报刊中成为一种力量,以舆论的形式传递给群众。

(三)注重文艺,百家争鸣

文艺是传播思想的载体。《蜀道》在成立之初就特别重视文艺论争,不仅十分重视对各种文艺论争的宣传,同时也提供了平台让各种观点百家争鸣,王冰洋、梅林、老舍、宋之的、长虹等都曾为《蜀道》撰稿。1940年1月23日发表文章《抗战文艺和他的发展条件》[6],1940年3月4日发表文章《抗战文艺活动在皖北》[7],赞赏青年在敌后方艰苦奋斗,决不离开抗战岗位。与此同时,《蜀道》也十分注重文学界的热点话题。1940年4月,《蜀道》针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以及民粹主义等问题进行讨论, 1940年4月12日《蜀道》发表梅林所写的《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商榷》,对“中国的新文艺从哪里来的”“关于老百姓所习见常闻”“新国粹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而后王冰洋发表了《什么是国粹主义呢?》[8],将这个问题引向更深的层面。这次大型论争于4月在《新蜀报》上共发表了相关文章31篇,这也反映了大时代下作家呼吁为文艺注入新鲜血液。另外在重大的艺术争论问题上,《蜀道》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例如,在关于“艺术的认识与表现关系”问题上,针对当时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意见,编者认为应尽可能客观地描述这两种意见,做到严肃客观。这种对学术论证的严肃态度,彰显了《蜀道》重视学术、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在抗战的背景下《蜀道》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精神。

三、编辑特点:内容丰富、版面创新、活动多样

(一)内容众多,丰富多样

《新蜀报》的副刊经历了多次改变。在抗战前期的报刊中,《金刚钻》和《新副闲话》都是《新蜀报》重要的副刊,同时,为了满足各个阶层的需要,也开辟了不同的周刊。1940年左右,《新蜀报》副刊更名为《蜀道》之后,其版面较为固定,多集中在第4版,到后期抗战形势严峻,纸张有限的情况下,多集中在第2版。在副刊所处的版面中,由副刊与广告组成,副刊版面根据篇幅大小而定,一般为半版。除此之外,《蜀道》前期出刊频率基本为一周6次,是《新蜀报》主要的副刊,中间也穿插有《川康贸易》《新闻岗位》等,后期出刊频率逐渐下降。其内容涵盖广泛,既有诗歌也有小说,还有一些文学评论,题材丰富;书写对象包含社会各个群体,涵盖社会所有范围。例如,1942年4月13日的报刊专门针对防空洞的工作人员写了一篇《矿工之歌》[9],抒发了矿工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语言轻快有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这种语调轻快,鼓舞人心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在1942年6月4日的诗歌《行进》中就写道:“年青的人/勇敢的人/把步伐合成一致/而且要挽紧胳臂/我们威武的走向战场。”[10]在民族陷入危亡的时刻,报刊传达着一种勇敢前进的精神,不断地鼓励人们前进。

(二)版面创新,严肃认真

《蜀道》的编者团队不断探索着《蜀道》的版面创新,编辑希望不断壮大报刊,姚蓬子也一直强调想将《蜀道》办成“一个像样的小日刊”[11]。因此,《蜀道》不断创新栏目,创办了《诗之页》《木刻之页》《作家生活之页》等专号[12]。办理这样的专号一方面可以拓宽读者范围,同时,专号的新颖独特形式,为特定的作者提供了创作空间。除此之外,编辑选文章的标准也十分有目的性,在副刊的右侧明确写道:“文章虽好,倘与抗战无关,决不刊登。若与抗战有关,无论说酒谈梦,均极欢迎。”《蜀道》的战斗性在创刊之始就十分强烈,它将民族性与文章的内涵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编辑团队对待错误也非常认真,例如在1940年1月20日刊登了魏伯先生的《黄河》,开头少了“黄河”两个字而后就针对此情况专门在下一期进行了订正,并向作者读者表达了歉意;1940年2月28日也针对之前所刊载的《金钱板》中的小错误进行了致歉,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团队承认错误的态度。

(三)活动多样,动员交流

《蜀道》积极报道相关文化活动,以此团结作家,活跃后方文化氛围,增强文化活力。例如,1940年1月27日《蜀道》在报刊右侧刊登请柬,针对“如何保障作家战时生活”举行茶会,邀请了徐仲年、老舍、陈翰笙、周钦岳、梅林、阳翰笙、王亚平等进行交流,并于1月31日运用整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1940年2月6日,对2月23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的文协诗歌晚会,用整版详细报道了此次事件;1940年2月28日,《蜀道》也详细报道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一次戏剧晚会。对这些活动的报道不仅可以互相交流文学,探讨相关问题,更可以团结文艺界,增强团体凝聚力。除此之外,《新蜀报》还每年举行新年宴会,约集文艺界朋友聚餐一次,表示谢意。“矛盾、田汉、夏衍、阳翰苼、巴金、沙汀、靳以、罗荪、曹禺、陈白尘、宋之的、赵丹、舒绣文、张瑞芳、安娥、应云卫、郑君里、胡风、常任侠等等,都是《新蜀报》的座上客。”[13]

四、结语

《蜀道》在活跃抗战大后方文化、坚守文化阵地以及抗战动员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及作者团队们用带有自身经验的感悟与尖锐冷酷的笔触去描述在抗戰中被重压的生存意识与自我反思下的独立个体,推动了重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蜀道》作为一份言论副刊,也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作为舆论场,将思想与抗战结合在一起,鼓舞了人民,提供了文艺争论的平台,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辛子辛.重庆各报副刊鸟瞰[J].战时记者,1940,2(9):22.

[2] 徐仲年.斩三虫[N].新蜀报,1940-01-17.

[3] 姚蓬子.一二八回忆[N].新蜀报,1940-01-28.

[4] 黄炎培.以“节约”“增产”“购债”应胜利[N].新蜀报,1942-01-01.

[5] 梅林.我底希望[N].新蜀报,1944-01-01.

[6] 长虹.抗战文艺和他的发展条件[N].新蜀报,1940-01-23.

[7] 兆瑜.抗战文艺活动在皖北[N].新蜀报,1940-03-04.

[8] 王冰洋.什么是国粹主义呢?[N].新蜀报,1940-04-14.

[9] 禾波.矿工之歌[N].新蜀报,1942-04-13.

[10] 孙潜.行进[N].新蜀报,1942-06-04.

[11] 姚蓬子.编后记[N].新蜀报,1940-01-17.

[12] 编者.启示[N].新蜀报,1940-02-21.

[13] 蔡斐.重庆近代新闻传播史稿[M].重庆出版社,2017:03,208.

作者简介:孔娇娇(1995—),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史。

猜你喜欢
蜀道
去剑门关探秘“蜀道难”
蜀道畅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入川行吟(通韵)
一唱三叹,回环呼应
蜀道高腔(节选)
在梓潼,关于大蜀道的咏叹与冥想(节选)
蜀道申遗视角下的旅游翻译对旅游活动意义探讨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