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疫情期间的“慢直播”传播实践与未来发展

2020-09-10 07:22李思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未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慢直播”作为传统直播的升级版,在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后可见于疫情之下的各类情景中。从疫情实践走向常态化,“慢直播”到底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文试作分析。

关键词:“慢直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特征;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88-02

一、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公众的信息需求量大大增长,央视频、新华社先后上线“直播建医院”等“慢直播”,又陆续推出相关活动,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可见,“慢直播”这种新兴直播形式已从疫情期间的火热逐渐走向常态化。

二、“慢直播”的概念与疫情期间的传播实践

(一)什么是“慢直播”

在当下智能化、社交化、移动化的传播环境中,“慢直播”在传播技术5G、4K等的加持下成功突围,在疫情信息的传播中火爆起来。“慢直播”是对一个事件进行全程直播,直播节奏缓慢,持续时间长,不受外界干预,通常用固定机位真实展现事件现场与发展全过程。

“慢直播”起源于国外,近年来出现在国内媒体平台上。2013年,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共同创办IPANDA熊猫频道,24小时直播大熊猫生活。随着移动平台的兴起,青海出现“鸟岛慢直播”,云南上线“游云南”客户端,通过实况镜头展现当地美景。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新媒体集团推出了一场100小时的“中欧班列慢直播”,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的X9004/3次列车从中国西安出发向西到达欧洲,镜头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风情。

“慢直播”除了成为传统直播的拓展形式,用于事件报道、旅游宣传外,还能应用于安防监控、“阳光厨房”等。

(二)疫情期间的“慢直播”实践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慢直播”作为新兴直播方式接过了传统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接力棒,成为媒体平台的宠儿。

“慢直播”对疫情热点信息的传播,多涉及疫情发展与防控情况。“央视频”全程直播了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用“慢直播”。2020年1月26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利用架设的4K高清摄像头,在“央视频”平台上全天候直播。随后,雷神山医院、武汉天河机场、方舱医院等“慢直播”也陆续上线,有些还与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带来技术感十足的体验。杭州电视台也以“慢直播”方式呈现了萧山梅仙村的入口检测以及杭州红十字会的物资入库、清点、配送全过程。千万网友还成了父母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新生儿“小石榴”的“云爸妈”。

对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的反映,“慢直播”也未曾缺位。在武汉樱花盛开的季节,因为疫情限制,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社在武汉大学、武汉东湖架设机位,直播“云赏樱”。为了文化旅游产业复工,多地用“慢直播”举办“云春游”“云游博物馆”活动,如“云游乌镇”“云游故宫”。基于“慢直播”的火热,不少依托互联网直播的经济产业有序复工,有些扶贫直播也拓展了“乡村慢直播”的方式。

(三)疫情期间“慢直播”火热的原因

传统直播转型需要技术的加持。5G技术所具备的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等特性,是新闻传播行业向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的推进器。全面的视频化、传播的无线化、流程的简便化,也是5G 时代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1]。中国移动率先搭建了全国定点医疗机构5G网络,包括火神山、雷神山等医疗场所。在5G及VR技术的赋能之下,直播成为常态,技术与新闻传播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特殊时期的共鸣式陪伴。从观看建医院到“云游玩”,都反映了公众的特定需求。因为足不出户,心理处于高压状态,而“慢直播”新奇的内容能让人减压,又能提供陪伴和满足获取信息的需求。人们还可以互动讨论,进行线上社交,而且长时直播极具沉浸感,容易产生共鸣。

三、“慢直播”实践的传播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直接真实感

“慢直播”的特点就是没有剪辑,没有主持人。换句话说,信息传播是原生态的,能自然地展现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观众可以作为旁观者深入思考。相比过去“快直播”及时准确、主题式地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慢直播”不再严格地进行“议程设置”,而是由受众去挖掘细节。“慢直播”正在改变传统直播的生产方式,结合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慢直播”也将成为主流。

(二)主流媒体宣传矩阵的一大探索

“慢直播”成为媒体的新传播手段,尤其对于主流媒体,“慢直播”集直播、信息传播和互动于一体,是推进媒体融合的一大方向。“央视频”客户端推出“疫情24小时专栏”和“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慢直播”,累计观看人数与微博话题“云监工”阅读量均破亿。很快,“慢直播”也加入主流媒体的宣传矩阵,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的内容一起推广。“慢直播”还承担了舆论引导的功能,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方舱医院的直播等都引导受众关注国家防疫的重要举措,以客观真实的直播第一时间消灭负面信息和谣言,安抚和疏导公众的不良情绪,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三)参与式互动社交的新入口

媒体陪伴下的用户在场与慢节奏沉浸式体验。在技术赋权下,“慢直播”在人们因疫情受困于物理空间之际,实现了全民跨越时空的虚拟“在场”与“见证”[2]。长时陪伴成为民众情感的依托,沉浸感可以强化情绪,互动聚集了感情,形成了抗疫的“集体记忆”。

亚文化进入“慢直播”场域。在互动区,网络流行语、饭圈文化、CP文化等流行亚文化掀起一阵热潮。观众“粉”起了画面中的实物,“追”起了医院建设进度,还给现场施工设备“在线起名”和组CP,如“蓝忘机”(小型蓝色挖掘机)、“叉酱”(小型叉车),它们拥有自己的超话和粉丝。而这些象征性的名字也是情感的表达,网友在参与中实现了自我满足。

舆论监督新形式出现。“云监工”“杭州红十字会慢直播”等都算是监督。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人打架”的视频中,建筑工人发生了争执和肢体冲突,被“云监工”发现,事情真相得以揭露。可见,“慢直播”提供了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即借助网络力量,全民监督。与法国哲学家米切尔·福柯提出的“全景式监狱”相对,“慢直播”是共景监狱式的围观监督。“云监工”手中的屏幕是监督载体,有了监督视角,每人都是瞭望塔上的监狱管理者,屏幕是瞭望塔上的最佳位置,帮助共景式监督顺利完成[3]。

四、“慢直播”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以受众为核心,挖掘优质内容资源

一时的热潮终会退散,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永立潮头。突发事件报道的“慢直播”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特殊时期话题性强的特点,但要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身现场化、沉浸式、逆碎片化的优势,用优质内容、精心服务、精准信息吸引受众。

未来“慢直播”的形式、内容有待创新。要以用户为核心进行生产,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点和内容资源,打造高技术含量、强交互性的社交新空间。直播间内受众之间、受众与直播主体共同构成的虚拟场景凝聚了注意力,是主要的活跃区域,策划要积极回应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使用需求,用互动参与增强黏性,用界面设计和流畅度优化体验,优化社交功能和场景化服务。内容要深入社会各领域,延伸疫情期间“云”上风景、民俗、文化等内容,开发更多潜力资源,如“企业慢直播”“记录慢直播”等,对象可以是一件事、一种动物、一种植物。

(二)打造“慢直播+”传播网络,提升影响力

从疫情期间“慢直播”的火热,可以看到未来“慢直播”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居家期间“云养猫”“云学习”在各大视频平台受到欢迎,企业另辟蹊径地发展“慢直播”销售也有所收获。“慢直播”与不同行业结合的“慢直播+”网络,有助于提升传播力,如热点新闻的“慢直播”可以和相关信息整合发布,在直播间设计垂直界面,增强内容丰富性并设立互动专区;“云游农村”的“慢直播”可以与消费结合,适当加入农产品等周边消费品的购买链接,助力脱贫攻坚;旅游景区的“慢直播”可以和网红打卡热点结合,增强吸引力。“慢直播+”可以将媒体与脱贫、复工复产、技术发展联系起来,利用特定的平台场域,给生活带来便利和不一样的体验。

(三)注重隐私保护,遵守传播伦理

“慢直播”的一大明显特征就是固定视角下的原生态呈现,但是全方位、无死角可能触碰个人隐私,如身份信息、具体住址等;还会涉及他人隐私,如对直播中出现的路人和其行为的曝光;甚至还有行业隐私泄露的风险。“慢直播”很容易因为长时间内缺少人为干预而将所有人、物、事完全暴露在观看者面前,因此一定要做好策划,严格审核,注重隐私保护,遵守传播伦理。

(四)做好方向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慢直播”提供了新的舆论监督形式,也成为了舆论引导的新手段。“云监工”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推动公共参与的创新渠道,但这种成本低、操作便捷、体验感强的监督模式也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虚拟监督主体常有泛娱乐化倾向,有时会在严肃新闻面前宣泄个体情感,甚至传播谣言,影响公众秩序;还有的直播主体追求迎合的娱乐化传播方式,如让“云监工”打榜,也会适得其反,导致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一定要警惕泛娱乐化带来的舆论失焦,平衡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媒体也要做好策划,避免其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原生态的“慢直播”也可能是精心准备后刻意表演出来的“真相”,而且网络受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很容易被蒙蔽。因此,媒体要注意引导时产生的偏差,避免受众对信息进行对抗式解读。

五、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疫情期间“慢直播”的实践基于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积累以及特殊时期民众情感的共鸣,以直接真实传播、主流媒体宣传、参与式互动社交为特征,在疫情傳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火热的表象之下,未来也要注意受众和内容质量,加强“慢直播+”网络建设,保护好隐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常态化的“慢直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卢迪,邱子欣.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度融合[J].现代传播,2020(04):6-10.

[2] 张文娟.互动生成中的传播共振——以央视频“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为例[J].当代电视,2020(04):16-19.

[3] 刘国元,徐凤琴.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模式:“云监工”——基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研究[J].前沿,2020(02):90-97.

作者简介:李思彤(1997—),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未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