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菲
摘要:有关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性成果在文体方面体现为客观正式的描述性语言,因此译文应该在大方向上尽量做到在英文句式文体上向“正式化”的风格靠拢。文章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英译过程结合例子加以分析,探讨符合英文正式行文规范的句式结构和原则。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英译;正式化文体;句式风格
引言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对展示各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沉淀和历史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1]、“无字的史书”[2]。在我国广西境内,广泛分布着大约11个少数民族,他们世居于此千年所流传下来的各式精美别致的民族服装数量众多,支系庞杂。自古时起,由于许多少数民族的先人尚未形成文字书写的概念,期望将自身生活的场景情绪付诸于表达的他们便产生了将之展示在每日所穿戴的服饰上面。他们设计出不同寓意的服饰款式、图案和纹样,将本部族的历史文化记载下来。因此,这些少数族群的服饰不仅蕴含了深沉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代代人的情感纽带,对服饰文化多样化构成来说意义非凡。而与之重要性相比,少数民族的服饰在现当代的处境十分险恶。城市化进程让这些原本就稍显边缘的服饰遭受审美和承袭的巨大危机,不断地有人数稀少的族群服饰陷入或濒临消亡的局面。因此,对这些珍贵的服饰文化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之保护,是迫在眉睫的责任与义务。在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开发传承的同时,也应将之展示于世人,让民族的服饰文化得以走出国门,迈向更宽广的舞台,在与其他的服饰文化进行交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现况
广西的少数民族服饰虽然极具研究价值,但历年来学界对其展开的研究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况。在知网中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检索到的文章不足百篇,其中期刊八十篇,核心期刊十余篇,硕博论文共十篇。由此看来,服饰文化的研究重要性和其研究现状呈现极度不平衡的态势,不仅数量偏少,高质量的期刊论文也是屈指可数,对其的研究重视度尚有欠缺。而在此不足的前提下,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翻译研究则颇让人感到担忧。与主题相关的论文在质与量上都大打折扣,只有不到十篇文章涉及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英译研究,基本都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民族并结合某一翻译理论对诸如壮族、瑶族或苗族的服饰文化进行外翻研究。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则穿插出现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外翻论文中的些许段落里,没有形成较系统成熟的研究。且这些文章的关注点几乎都是以服饰英译中的词汇,尤其是文化空缺词为主,而鲜少有对其修辞句式等文体方面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表述中的句式文体来展开探讨,以期为其对外推广交流的译介活动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
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句式文体英译原则探析
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外翻的目的是为了将之推广介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只围绕文化特色词或者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对服饰文化的英译不能只局限于词汇,还应落实到句子结构和文体的表达。既然少数民族服饰的外翻研究属于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范畴,在对应的英文译文中则也应体现出文体的正式语体特征,其原则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1.英文中正式文体的语态多为被动态,这与中文表达惯常使用主动态有所不同。因此,在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英文表达的习惯,灵活地进行语态之间的转换,使译文与源语在文体上保持一致。
例如,刘红晓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对壮族服饰有一描述如下:“黑衣壮因其服装从头到脚只有黑、青两色而得名,一般分布在广西西部、西南和南部地区。[1]”这个句子在中文表述中为主动态句式,若按照直译的方法也可以处理成主动态的句子,但在文体中就不如被动态显得正式,合乎英文表达习惯。两者对比如下,主动态版译文:Black-clothes Zhuang, who generally lived in western、south-we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Guangxi, gain their name by wearing only black and blue . 被动态版译文:By wearing only black and blue, these people are hence called Black-clothes Zhuang, who generally lived in western、south-we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Guangxi.
再如,“融水地区的水族未婚姑娘喜欢用蓝、绿色的绸缎为上衣布料,[1]”这个句子虽为典型的主动态句式,但在处理成英文时,不妨改译为被动态更为妥帖地道,可供参考译文如下“Blue and green silks and satins are likely adopted to make coats by single girls of Shui nationality in Rongshui region.”諸如此类的主动态改译为被动态的表达还有许多,在此就不再过多赘述。
2.在英文的正式化表达中,名词化表述明显多于动词词组,且鲜少出现俚语和俗语。由于英语词汇的名词数量远远多于动词,因此用名词进行描述的效果比之用动词更为具象化,不易出现歧义和误解,也更适用于正式的文体表达。这一习惯和中文擅用动词的用法有所出入,译者在处理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英译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优先使用相关的名词化表达。比如,玉时阶在《瑶族服饰》中写道”他们相信盘瓠(龙犬)是氏族的保护神,把它作为氏族图腾来崇拜。[2]”这句话若直接按字面翻译,“把...作为...来崇拜”大多会同样处理成动词词组“take ... as...to worship”,虽准确度没有问题,但在文体上和名词化表达相比则不够正式和简洁。因此,修改后的译文可为如下,”Panhu was believed to be a patron saint and totemism of the clan.” 再如,“这些图案纹样,承载着瑶族绵延几千年的文化,记录着对始祖的追忆与历史的描绘。[2]”也尽可能将“承载”和“记录”处理为名词,和中文此种研究性正式文体更为接近。可供参考译文如下“These design patterns are witness of Yao people’s thousand-year culture and recorder of their remembrance of the ancestor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当然,这样的例子在关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翻译中比比皆是,需要译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
3.正式化的英文文体应该有一定数量的长句,避免过多短句简单句地连续使用,力求长短句的搭配错落有致。在戚嘉富的中英双语书籍《少数民族服饰》中,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英文介绍里便有许多地方采用过多的短句叠加连续使用,使得文化输出性质的正式化文体过于随意散乱。例如,文中有一处针对壮族妇女服饰的中英文表达如下,“她们的服饰一般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In general, they are dressed in blue-black. They wrap a jacquard towel around the head and tie a fine apron around the waist. There are slightly wider trouser legs on pants.” 这番描述里,中文多出现四字结构且句式简短,符合文化介绍的正式文体范畴。但是与之对应的英文介绍,则连续用了三个短句来表达,且有两句都为“they”开头的句子,不仅略为非正式,句式结构也过于单调乏味。此处可以考虑尝试加入一些从句和非谓语结构,将之处理为一个符合逻辑的长句,在句式文体上达到更统一和谐的效果。可供参考修改版译文如下,“Generally dressed in blue-black, they would wear pants, whose legs are slightly wider, and wrap a jacquard towel around the head, with a fine apron around the waist. 此外,文中还有一处对瑶族女性服饰的中英文描述,“红头瑶女子上身喜爱穿对襟的交领长衣,衣襟绣有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身穿着短裤和绑腿。Hutou Yao women prefer long garment with opposite front pieces and corssed collar. Cuff’s are inlaid with strips of cloth. Shorts and leggings are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這里的英文译文也同样使用了过多的短句,有损于源语的文体风格,不妨将之整合为一个长句效果更妥帖。改译后版本如下,“With shorts and leggings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 Hutou Yao women prefer long garment decorated with opposite front pieces、crossed collar and cuffs inlaid with strips of cloth.”
4.英文表达中,若要体现正式文体的风格,还需要变换使用一定数量的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结构,以及英语中独特的无生命主语句。由于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结构在民族服饰文化英译中运用得已经较为频繁,而无生命主语句出现和使用概率偏低,在此处便不再深入详述。
结语
鉴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外翻活动旨在推动文化间的交流共通,乃隶属正式文体风格,与之对应的英文句式也应该保持文体风格的一致。在译介过程中,宜多采用被动态结构、名词化表达、从句和非谓语结构、复合型长句和无生命主语句型,使句式呈现长短错落,张弛有度,符合英文正式文体的行文习惯和风格,促进民族文化真正迈出国门,实现交融共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
[2]玉时阶.瑶族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戚嘉富.少数民族服饰[M].合肥:黄山书社,2012.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