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融合出版成了出版行业讨论频率最高的热点。本文聚焦融合出版,对融合出版的概念、传统出版单位实施融合出版的现实路径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阐述,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融合出版;数字出版;传统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92-02
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并指出,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全国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在未来的3~5年中,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6%~24%之间。预计到2020年,全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将达2.96亿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330亿元。
在这样的政策和市场背景下,很多传统出版单位主动尝试,积极探究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技术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融合出版已然成为当下传统出版行业讨论的热点,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出版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形态。
一、概念界定
提到融合出版,不可避免会涉及另一个概念——数字出版。什么是融合出版?什么是数字出版?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数字出版是在出版的全流程中,将全部信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载体中,信息的处理和接收需要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产品形式。而融合出版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内容、技术、渠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的共享,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1]
二、实践路径
(一)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存储、云计算、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工具的推陈出新,正在推动新一轮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单纯的纸质出版物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传统出版单位的出版内容已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图片,而是要为读者提供集音频、视频、线上服务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资源与服务。
在教育出版领域,在线教育平台、翻转课堂、数字化教材教辅等产品层出不穷,如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南方云教育”平台,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大应用场景打造的增强现实教材、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产品已广泛进入学校。浙江教育出版社运用AR(增强现实)技术为0~3岁的幼儿打造一套“听声音,认世界”的系列AR图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基于最新的图像识别技术,与阿里巴巴 “天猫精灵”携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相融合,打造了儿童成长互动读本“绘声绘色”系列。
(二)内容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出版内容的多元化。传统出版单位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出版要求,从选题策划开始就充分考虑手机、pad等载体,不断丰富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以优质的图书内容为依托,深度挖掘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2]
例如,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尝试在纸质图书中融入医学数字资源的融合出版模式。以医学影像图书为例,此类图书需要在凸显基础理论的同时,将专业的医学技术传授给广大读者。基于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在纸质图书中添加二维码,将专业的医学技术视频、动画等数字资源融入纸质书中,使更多专业资源能够立体化呈现,方便读者理解。
(三)渠道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也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宽营销渠道,创新营销方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读者的喜好,实现精准营销。在渠道融合方面,除了实体书店及亚马逊、当当等线上平台外,不少出版单位已经开始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等新兴的线上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将微信公众号 “青云端”(目前已有260多万“粉丝”)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定期推荐各类优质图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利用抖音平台以直播的方式进行产品的营销。此外,也有出版单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搜集读者的购买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读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邮件、APP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传播相关产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主动融合的观念尚未形成
当前,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已成为业界的一个共识。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之间竞争激烈,出版社的编辑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任务,很少有时间深入思考融合发展的问题。
对于不少教育类出版单位来说,虽然融合出版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出版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和原有的市场销售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小学教材、教辅的市场占有率,并不会对传统出版单位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不少教育类出版社在推进融合出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他们担心,发展融合出版投入大、收益少,得不偿失。他们还担心自己的内容资源成为融合产品后,会失去保护,甚至成为完全免费的内容,也担心发展融合出版会影响纸质教材教辅的销量。
因此,不少传统出版单位的领导和编辑主动融合的观念尚未形成,整體上缺乏互联网思维,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新技术与编辑出版融合起来;在产品的设计上也不注重挖掘读者的需求,编辑的营销思维也停留在把产品卖出去的初级阶段,缺乏渠道融合的意识。
(二)出版融合的技术水平低
一直以来,传统出版单位都不是新兴出版的主导力量,因为技术一直制约着出版社的融合发展。传统出版社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数字平台和大量的数字内容。新兴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传统出版单位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加工。而这种低层次的融合对于出版社整体的转型升级而言,作用微乎其微。[3]
(三)出版融合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尚未形成
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单位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很多出版单位在融合发展方面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所进行的尝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出版单位还在不断地探索融合出版的盈利路径和商业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均存在诸多问题,新的商业模式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盈利难问题依旧突出。
(四)复合型编辑人才不足
传统出版单位发展融合出版成功的关键在于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既要有丰富的编辑出版知识,又要懂得新媒体技术,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编辑应当从选题策划开始,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思考,从而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出版产品。但是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出版融合团队建设不专业,传统出版培养体系很难塑造出具有文化科技综合素养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导致企业复合型编辑人才严重不足。
四、结语
不可否认,融合出版已成为当前我国传统出版的大势所趋,许多出版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规模相较于传统出版来说仍微不足道。在当前的融合出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但是,笔者相信,只要传统出版单位能够与时俱进,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融合出版必将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周百义.融合出版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一)[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8c256690102y3ar.html,2018-10-21.
[2] 金璐.傳统出版企业的融合出版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7(5):28.
[3] 尹曾花.融合出版趋势下的中小学教辅出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18-19.
作者简介:王强(1986—),男,浙江杭州人,硕士,出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