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科目,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目标不相符合。我国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教材上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核心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核心素养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教材的依赖度与使用度比较大,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枯燥无聊。为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转变教学形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用学生身边的大小事来反映实际问题。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是反映知识内容的教科书,但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所以实际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应该也是一本教科书。而且,现实生活带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与实践,这种丰富的体验过程是教材所代替不了的。道德与法治所呈现出的教学内容虽然是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因为其关键点在于并不是告诉学生要如何去做某件事,而是告诉学生要如何看待某件事。
初中阶段作为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却忽视了对法律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仅仅注重分数,一切以分数为重的错误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仍然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不到培养与提高;目前部分未成年人不知法、不懂法,只知道任性而为、追求享乐、自甘堕落,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兴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潜能的发挥,更别提培养初中生的法律意识了。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比如模拟真实情境、组织辩论、演讲等等。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方式。乏味的授课方式只会促使知识更加枯燥,以往的機械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引起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争取达到课程教学形成质的飞跃。对于具体的操作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思考和发言,针对相同的知识点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给予学生小组设置任务,组织小组成员进一步调研和总结。教师要时刻做好自己的指导工作,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有效的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通过走进养老院和义工打扫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之下,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工作。
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可让某一组学生对之前讲解的学生进行点评,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帅带将,将带兵的点评模式。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学生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探究挖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在学生点评之后,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拨。教师点拨,首先要针对学生的点评加以肯定,指出出现的问题;其次,教师对学生点评不完善的地方给予完善,对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给予准确的答案;最后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总结归纳。同时,教师在进行点拨时还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联系时政。
道德与法治课堂目标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注重提升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树立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当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已经被教育界普遍认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一章节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面对考试的压力,分数的诱惑,不少教师都多少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老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生活的体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行为导向。由于一些从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还秉持着传统的思想而没有进行及时地调整与更新,因而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上始终采用自上而下地宣读教材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的讲述而进行学习,一堂课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教材知识,而缺乏教学互动与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这导致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十分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不够理想。
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之外,还需要一些更为丰富的教育培训模式与方法。现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很高,但是对于教学的途径以及兴趣要求也相应的更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做好基本的教学引导,还需要做好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引导,采取多途径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制定可靠的教学计划,来确保各项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开展,这才能够确保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59+72.
[2]周雅迪.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效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车俊龙.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才智,2018(34):175.
[4]李绍福.浅析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J].数码设计,2017,6(11):113-114.
作者简介:卜海珍(1985.6-),女,汉族,河南省沈丘县人,初中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单位:林芝市巴宜区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