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显容
教材分析:
《社会行为》是初中生物学第六大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二级主题“动物的行为”的内容,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学习的“社会行为”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学生理解不同群体之间、人类与动物群体之间、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个话题和“蚂蚁的通讯”一个探究实验。
1.在“想一想,议一议”中,教材通过火蚁形成“蚁团”渡过洪水的情境,为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并且容易引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2.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内容进行了后置,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中白蚁及狒狒等实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3.信息交流中的黑长尾猴配以图片,让学生对于教材举例内容的联想更加直观;4.对于《蚂蚁的通讯》给了多项提示,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的达成;5.在课本较显眼的位置设置关于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意义的提问,促进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年级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对知识掌握仍不够系统,对于知识的立体建构能力有限,深层次分析能力虽有加强但仍然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提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达成知识本身的落实。学生虽已接触过探究实验,但总体探究能力仍然不强,教师可通过探究实验的步骤,进行层层推进,再辅以播放“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视频,为课后有兴趣的同学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做了示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并制作课件、学案。
学生: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观察蚂蚁等营群体生活动物的行为。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视频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课前教学准备比较充分,课件呈现适时、适当、适度;教学时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有趣、逻辑性较强;教态自然、板书精练,教学节奏紧凑,时间分配合理,重點突出,难点突破,能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本节课课堂容量偏大,学生的探究实验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只能通过播放“探究蚂蚁的通讯”视频来让学生赏析实验,没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表示遗憾,故安排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