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农就业视域下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贡献

2020-09-10 03:53罗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罗艳

【摘要】本文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理论,详细分析非农就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与贡献,继而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变量分析得出最终结果。

【关键词】非農就业视域;农业机械化;城镇化影响

前言:

近几年,城镇化建设逐渐变成现代农村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体对于农业生产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明确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构,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落实后,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下降。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下降,部分农民开始站在非农就业视角,逐渐开始质疑城镇化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此,如今在推动城镇化与机械化发展时,需要站在非农就业视角对其中的具体影响展开分析。

1.非农业就业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人口密度高、土地少、土地极度分散的发达国家,本身就不太适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对于这些新兴国家和发达地区来说,非农农民工的就业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该国农业经济中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这一点在国际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议。

2.农业机械化对非农就业的贡献

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带来的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将会把农业劳动力的释放延伸到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较低的现代工业部门。但该劳动理论将这种技术进步劳动视为一种基本给定的相对外部劳动冲击,而忽略了其相对劳动价格作为内生冲击的生产要素。同时,成本理论被完全忽视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劳动力转移市场,以及初始生产两种情况下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成本差异较大的情况,这意味着国有农业部门人均劳动资本的持续快速增长,将直接推动城乡劳动力向其他劳动密集型农业非国有市场转移。

3.理论模型

为了正确构建现代城市化与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本理论关系模型,本文借鉴了Ranis and  Fei理论模型。假设:(1)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农业部门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平均边际劳动产出为0。(2)为了满足所有农业人口对灵活生活劳动力的基本需求,农业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失业禁令,农业收入产出在所有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均匀分配称为制度化工资。(3)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边际平均产出不为零则为负,生产效率函数的值为准凹生产函数。假设:(1)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只能来自农业。为了吸引农民从事非农就业,工业部门的初始工资率可以设定在制度工资水平上。(2)劳动力不从事兼职工作的,即不同时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的。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大致可以确定,没有任何一个农业部门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没有任何其他生产要素如农业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城市经济长期可持续的经济扩张和发展能力必然是有限的。

4.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1)计量模型

按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的目的和主要理论基础假设,将我国核心工程计量管理模式的价值设定为以下方程:

1nMEit: =ao + a1 InURBit十a2 lnURBit-n十a3 lnINDit十βn Xnit十ηi十εit

式中,下式坐标i指示表示指定区域、t表示是指定年份、MEit为被上式解释为的变量,即工业农机化质量指标。URBit为主要使用解释量的变量,代表中国城镇化发展指数、lnINDit是滞后变量。由于这个理论基本模型目前无法直接确定美国农机化对中国城市化的最大滞后影响顺序,因此通过采用AIC两个准则可以选择最优n。

(2)变量选取

其余的变量被选择为解释处理变量、中介处理变量和控制变量。工业化发展指数:我国现有的科学研究大多以第二产业在经济GDP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指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三大支柱产业在不同沿海地区的权重比例明显不同,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大城市已逐渐进入后现代工业城市时代。如果中国的工业产出的比例太高了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工业化,这可能会导致一个奇怪的阶段向后工业化的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一些定义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模型。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固定增加值企业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作为衡量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5.结果分析

在不增加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回归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滞后时间。结果表明:滞后期的城镇化效率系数为显著正、显著负,第二次滞后期的城镇化效率系数为显著正;初步分析表明,城市化效率系数符合假设1和假设2。从该指数上限分析来看,如果我国城市化产业指数每两年同比上升1%,那么我国农机化产业指数当期将大幅下降0.25%,两年后将大幅上升0.19%。另外,工业生产关系系数值为正,说明了受我国农村工业化影响的我国农村制造业和产品供应能力及其对制造业和居民的农机化生产水平提高程度对我国农村居民工业生产水平发展有正向拉动作用。这或许是其他科学理论所无法预期的。

结语:

从促进非农农民工就业的实践角度,研究了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农机化的短期和长期动态优化效应。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决定了短期内农业城市化与农业机械化的激烈竞争与互动。资源人口向西部城市化过度流动,将直接导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投入严重不足,资源贫乏的中部农村地区也将面临更加矛盾的农业选择。第二,从人口动态来看,中国农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中国农业居民的人口密度,农业人民劳动生活条件的迅速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时,城镇化与工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短期动态竞争明显缓解,动态竞争驱动的经济效应明显减弱。

参考文献

段丹丹,段宗妍,段昌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以皖西地区农机发展经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2):9490-9493.

韦巍.广西农业机械化、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9):382-384.

方师乐,黄祖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36-49.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化
新时期新思路新方法 助力农机推广事业不断深化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研究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力促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淮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