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梅
摘要: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发展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入小练笔活动,就是指要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们的语文核心能力得到发展,能够使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将结合实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有效设计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练笔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涵盖面广,在指导学生们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要能够结合相关内容,为学生们制定练笔活动,通过读写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课堂练笔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1 结合相关问题,进行练笔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篇目都是优秀的名篇佳作,在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来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口述模式,一般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对此,教师可以改变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使学生将问题答案转化成文字,落于纸上,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有效梳理自己的逻辑,整理所说内容的前后顺序,使语言更具条理性。通过这样的练笔活动,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到《将相和》一课时,为了帶领学生们更细致地解读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练笔活动,比如:①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绘。②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③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④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发生过程。在指导学生们进行小练笔时,要注意分点阐述,并做到有理有据,通过这样的练习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细致地分析和解读,使学生在写作练笔中抓住文章主题和脉络,帮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2 结合精妙片段,进行练笔活动
教材内容是我们进行课堂阅读活动的主要对象,通过对一篇或多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们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意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无论是从写作结构还是文章语言上看,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多精妙之处,尤其是名家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教师可以有效抓住这一点,结合文章中的精妙片段,指导学生们开展练笔活动。
比如在学习到《秋天的雨》一课时,这是一篇洋溢着童真童趣、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精妙绝伦的散文,其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分析其中的佳句,比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然后指导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比喻句的仿写练习。在结束本课学习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如下练笔作业: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又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描写到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中的相处,但是此段内容相对简单,并不具体,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巨人和孩子们的相处活动,可以丰富彼此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活动等,并用文字方式进行表述。
通过这样的练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加深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结合文章主题,进行练笔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发挥着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们创造丰富的表达情感的机会,才能使阅读教学效果不断得以提升。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感悟通过练笔的形式进行表达,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表情达意的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抒发内在情感,同时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章主题,指导学生们进行不同的练笔活动,比如在学习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从中获得的启示。在学习到《怀念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描绘一下自己眼中的母亲,或者记录自己对母亲印象最深刻的事件等等。通过不同主题的练笔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们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发展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加入练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这样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爱幸.有“的”放矢 高效练笔——对阅读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2(07).
[2] 廖有琼.立足课堂,读写互动——浅谈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操作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6(07).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