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日旺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无数诗人内心思想和情感的真实体现。由于其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着很大的篇幅,并且含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整体美感的培养来提升他们的文学内涵和审美鉴赏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老师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继而忽略了在古诗词上对于学生整体美感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是大大不利的。鉴于此,本文将基于整体美感提高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整体美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引言: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继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欣赏品味。所以,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老师应饱含热情,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尽其所能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诗词特有的意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了解诗词本身的含义,感悟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从而达到欣赏优美语言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审美素养和专业素养还有所不足
诗词是一切艺术中最完美以及最崇高的艺术形式,它运用鲜明简洁的语言、强烈的节奏以及丰富的想象,高度概括的反应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古诗词素养和文化底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想要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引导,就必须对诗词的内容做到深入的解读。此外,老师个人的审美素养会对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造成很大的影响,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老师本身所拥有的,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加深其对美感的认识。
(二)学生审美兴趣的缺失
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存在着缺失,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进行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很难对内容赋予自身深层次的情感。此外,老师还发现相比于古诗词来说,学生更钟爱于小说,他们认为小说现代感比较强,且其中人物特点鲜明、内容情节生动有趣,不像古诗词,年代久远、内容生涩难懂,很难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基于整体美感提高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一)直观再现,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能以简洁鲜明的文字将一幅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每个人思维方式以及对于事物认知的不同,所以对于画面的想象也大不一样,而这也恰恰是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当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时候,老师需要对古诗词作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作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做充分的了解。然后,老师需要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讲解,同时通过现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对学习氛围进行营造,使学生可以在特有的氛围以及老师的讲解中逐渐的深入到诗词所具有的意境中去,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以及对美的感悟[1]。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回乡偶书》这首诗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在采用网络、插图、多媒体等手段来绘制古诗词,在老师进行诗词内容讲解的时候,直观的将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欣赏画面,进一步的感知诗画结合赋予的审美乐趣。
(二)反復朗读,理解情感美
“以诗言志、以词言情”,诗词最本质的目的就在于表达情感。尽管诗词中含有很多方面的审美因素,但是最让人深有感触的还是情感方面的表达。客观事物是不能表达情感的,有的只是寄情于物。往往诗人情感的表达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绪之中才得以情感深层次的挖掘。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用孤帆、碧空、长江等我们描绘了一幅蓝天之下、孤帆之上、江河尽头的壮美景象。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之中,感受天地的广阔以及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诗词情感的理解,诗词中所含有的感情极为丰富,无论是美好还是悲壮,都能够呈现出人性之美。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的节奏、韵脚、语调,通过范读、齐读、教读的形式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生动和具有的画面来帮助学生感悟诗中深层次的情感,继而让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感知[2]。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一定情绪波动下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想象是人脑对于事物认知以及相关事物联系并进一步创造的过程,是自主的、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对诗词的画面展开创造性的想象,从而让其在脑海中得以清晰的浮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之美,进而深刻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3]。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堪称千古绝句。可以想象,在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的壮丽景色之下,诗人遥望瀑布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的联想到好似一条银行从天而降。因此,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这部分有着相当高感染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个中妙处进行重点引导,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尽可能的发挥个人想象力,将原本只是存于书本上的文字转换为诗人想要描绘的深邃意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知诗人想要表达的诗意,进一步的品味其中绵长而优雅的意境。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创建具有美感的课堂,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分享智慧,感悟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至美之事。如何有效的让学生全身心的去感受这种凝固在课本上的美,而不是为了应试而丢失对于美的探索,还需要老师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智梅. 初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 2017(14):8-8.
[2]宋杰.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时代教育, 2016(24):243-243.
[3]张道虹.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初探[J]. 好家长, 2018(81):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