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MOOC)的播音学理论教学反思

2020-09-10 21:53许莎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慕课

摘 要:当前,播音与艺术专业慕课的数量严重缺少,高校对慕课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和理论教学反思紧迫而重要。本文主要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出发,反思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慕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线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慕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播音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201-02

一、何為基于慕课的播音学理论教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下文简称“播音专业”)理论研究可以寻根溯源至我国早期播音员的口语传播实践和交流活动中。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传播类专业,在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地位显要。中国播音学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1994年10月正式出版的《中国播音学》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

播音专业的理论教学一般以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占主流。尽管播音专业课程的教学录像早已有之,但因其不具备在线公开传播、在线互动和学分认证等特点,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此外,在得到、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等多个知识付费平台,涌现出了与播音专业相关的知识付费内容。例如,《怎样让你的声音更有魅力》(得到)《季冠霖·甄嬛芈月配音师的声音训练课》(网易公开课),其不具备学科系统性特点,因而也不属于本文所指的慕课。

综合以上,播音专业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指由设有播音专业的高校开设的具备知识系统性、学习互动性、可实现学分认证的线上公开课程。本文探讨的基于慕课的播音学理论教学,是指在慕课基础上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理论教学环节。

二、播音专业慕课开发的现状

与播音专业相关的慕课寥寥无几,主要有:浙江传媒学院的《带你走上主播台》《一刻钟:朗读艺术入门》《影视解说艺术》、平顶山学院《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长沙学院《广播节目播音与主持》,另外,上海戏剧学院的台词课《影响力从语言开始》也涉及了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训练的相关内容。播音专业的慕课规模与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播音与主持(专科)专业的院校逐年增多,招生规模日渐扩大的态势对比鲜明。宁波财经学院2019年第一届播音专业本、专科学生达到了190余人,在第二届学生入校后,现有的播音专业师资队伍将存在一定不足。这是国内许多传媒类院校的播音专业在开发慕课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现状,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慕课等新型课程的需求都是庞大的。然而,师资引进和管理、日常教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课题、招生创收等多方面的压力又拖慢了各高校慕课开发的节奏。

浙江传媒学院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的《带你走上主播台》这一课程,将播音专业的新闻播音课程搬上智慧树平台。[2]虽然师资团队专业,课程内容翔实、系统,并且免费开放,但因课程上线时间和各大院校新闻播音课程不同步,线上开放的第一学期吸引学生进行完整的在线学习仍有一定难度。这对于希望获得完整学习数据的开发团队而言,仍需进一步探索。

本校开发的慕课在本校进行推广具备一定便利,但慕课并不能取代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因为当前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播音专业线下的应用实践环节教学是必须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本校开发的慕课在其他高校推广面临的困难更多,如何获得其他高校的认可和支持?如何融入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与各高校的现有教学内容区分?这些都是在推广慕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钱小龙、王玉香在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商业模式的现状反思——基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慕课教学人员的集体访谈》一文中写道,“当慕课的发展进入第七个年头,有关教育机构最初参与慕课运动的狂热逐渐冷却下来,开始思考慕课的长久生存问题,毕竟仅仅依靠热情和活力是无法让慕课存活下去的”。[3]在加州大学欧文学院,慕课的开发,给线下具备盈利性的传统课程带来了冲击,课程开发耗时费力,教师和慕课平台之间也需要磨合,学生完成率低,超高的师生比例导致线上互动存在障碍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慕课前进的脚步。[3]

不同的是,中国高校的慕课更偏重于公益性质,不存在太多经济效益的压力,但加州大学欧文学院目前面临的问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线上课程的时效、节约等优势不言而喻,但其弱势也很明显,技术和平台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很难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沟通,超高的师生比决定了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学习方法等。

因而,要做出有口碑的高质量慕课,既是走在慕课开发前列队伍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正在面临的问题,又是国内的播音专业即将面对的问题。

三、播音学理论教学反思

(一)播音专业理论研究发展缓慢

当前,播音专业的理论教学存在严重的滞后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科发展定位有关。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的二级学科为戏剧与影视学类,一级学科为艺术学,在此之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直属于一级学科文学。新增的艺术学门类下的戏剧影视类专业还包括:表演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主要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影视、公关、教育、宣传等行业,其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涉及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以主持人和记者为例,这是该专业开设以来毕业生主要从事的两个岗位,大多数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从事工作的经验总结,缺少学理层面的梳理。

开设播音专业相关硕士点的高校逐年增多,但是其学科归属更为复杂,并且本科和硕士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下的播音与主持业务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包括这一条:熟练掌握播音主持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播音主持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方法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并对播音主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根据教育部文件,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为文学。

该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历年来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的具体数据难以统计,但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许多学者的期待。不仅是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而且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明显的强化。浙江传媒学院的播音与主持业务方向的硕士,在毕业时可以选择论文或者毕业作品中的任一形式。2017年,包括笔者在内的该方向的10名播音与主持业务方向的硕士生,均选择了毕业作品的形式,虽然需要撰写创作报告,但对理论研究的要求并不高。

当下,播音专业理论研究的势单力薄,与艺考选拔机制、学生就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毕业要求)、教师的教育背景和考核方式等因素关系密切。例如,高校在招聘教师队伍时一般达到硕士学历即可,播音教师进行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时可以以作品替代著作文章。这些都对播音专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二)线下播音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笔者从事播音学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一部分传媒院校全职和兼职的业界教师,普遍认为播音专业的理论简单。一些老师认为理论没什么好讲的,既然学生不喜欢听,不如少讲。许多播音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学科研究和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兴趣、能力和经验,继而陷入恶性循环。

线下的播音学理论教学形式单一,不少院校的播音学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方法。加之,理论教学内容仍然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理论为重点,缺少融媒体背景下的播音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创新上缺乏支撑。一些播音专业的教师在播音理论教学过程中,重视经验技巧的分享,忽视对学术概念的讲解,造成学生轻视概念记忆。也有的教师难以用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引导学生对基础概念加以应用,进而使得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思辨。例如,在《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这一课程的笔试考核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对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调值和调类的关键概念理解不清等问题。

相当一部分播音专业的学生接受过艺考培训,他们倾向于满足对理论知识的一知半解,更期待的是实用的技巧,学生对理论的轻视是顯而易见且普遍的。“及格就好”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笔试考查的时候存在的心态,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专业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

(三)当前播音专业慕课的数量不足、优势不明显

当前,国内的播音慕课除了数量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外,还存在受众群体定位不具体、理论创新少、形式单一等问题。

线上课程尚未体现“使用与满足”功能,除了针对高校的学生群体、普通受众之外,没有开设针对相关播音主持从业者的课程。当今,各平台面对普通受众的知识付费内容,或许可以为播音专业的慕课开发带来一定启发。

在课程的内容开发上,除了基础课程外,还应注重新课程开发,解决融媒体背景下亟待解决的播音理论研究的问题。在慕课的开发过程中,校内和业界教师应充分沟通,即便是“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一线从业经验,但在媒体日新月异的变迁之下,长期来讲,校内教师要加强业界调研,进而展开学科知识的理论化研究。这不仅是出于慕课开发的需求,也是中国播音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播音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尚未成熟

混合式教学可以将慕课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例如,线上侧重于创新性的基础理论讲解,线下教学则侧重于应用理论的讲解。慕课的师生比远远高于线下课程,线下课程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布置作业,在线下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展开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改革。

四、结语

高校进行播音专业慕课建设,应对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差异化设计,要保护慕课的多元化。高校应将具备理论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的播音学基础理论搬上网络,线上课程以理论知识普及和考查为主,大胆运用影视叙事方式。慕课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慕课基础上进行播音专业线下的理论教学创新,其根本动力依赖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的理论创新。反之,慕课和线下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也将为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金重建.播音主持艺术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9.

[2] 吕帅.带你走上主播台[DB/OL].智慧树网,2019-08-01—2020-02-03(学习周期).

[3] 钱小龙,王玉香.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商业模式的现状反思——基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慕课教学人员的集体访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1):75-83.

作者简介:许莎莎(1987—),女,河南许昌人,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宁波财经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口语传播。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慕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