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琪
摘要:艺术通常在人们眼中只是茶余饭后的娱乐,高雅人士的消遣。它凝聚着美好、享受、恬静、惬意等种种令人心灵神往的人生追求。在灾难面前,我们谈艺术似乎只是在无关痛痒,似乎并不能起到击退疫情的直接作用,因此艺术家真的就无用武之地了吗?不,这一点早就从过往的无数历史事件中得到了答案。这就是记录史实,带给观者积极正面的思考。或许,艺术家并不能够如士兵那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追溯古今,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你绝不能忽视激情澎湃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反映生活、反映前线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精神,更是时代的声音。延安时期的战时文艺更是充斥着无数的经典佳作,丰富着我国的文艺宝库。本文针对延安时期的抗战文艺进行研究,首先对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影响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延安时期文艺的指导方针,最后阐述延安文艺的成果,以弘扬延安时期的抗战文艺,发扬其精神。
关键词:文艺创作;抗战文艺;战略指导
一、文艺作品的影响
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在我们最脆弱、恐惧、无助的时候不断地为我们带来光明、传递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给我们战胜苦难的决心,敦促警示着人们反思与发挥自我的价值。这些作品将前线战“疫”人员与后方群众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所谓万众一心的传递者,文艺家们当之无愧。这些作品无不启发人们,对自然的尊重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悲剧才不会再次上演。
之所以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能够如此的让人感同身受,就在于它无不反映现实,充满着人文主义关怀。反观西方的中世纪艺术,高强度的宗教性碾压了一切的情感,完全不考虑人的感受。因此,当今时代的我们,其中的幸福自然不必多说,相信成长至如今的中华儿女,即使面临再困难的情境,也能够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打破困境,永远保持着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
二、延安时期文艺的指导方针
早在延安时期,共产党及所率领的军队刚抵达陕北,各种居住设施和生活必需品都不完善,急需解决基本的生活居住问题,在部分当地居民让出住房的同时,党和部队也发动群众力量,建造了一批简易的窑洞和临时住宿场所。此外,这一时期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对国民党的数次反围剿以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达陕北,各种生活物资和军事物资都极度缺乏,在这种相当困难的生活环境下,共产党另辟蹊径,走上了“战时文艺”的道路。1936年11月22日, 由丁玲、徐特立等人發起的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成立, 毛泽东出席会议并指出:“文艺协会的成立, 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号召文艺工作者也要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为抗战服务。虽然在中国革命早期谈不上艺术教育, 但从红军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格外注重艺术为革命服务的问题,并努力使其运用于革命实践。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举办时,毛泽东把所开设的“美术课”叫作“革命画”。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 毛泽东阐述了利用戏剧等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了多种为当时条件所能实现的文艺工作方法;1931年成立了苏区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 1932年成立了工农剧社, 1933年创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 组建了蓝衫剧团……这些艺术宣传工作及实践在后来艰苦的革命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鼓舞宣传作用。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于改造传统文艺的相关理论,从而做出了一系列的积极针对措施,深深地扎根于国内的传统文艺,在具体深入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了改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土生土长的传统文艺特有优势,即它是人民群众所广为熟知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切文艺的改造都为抗战这个先决条件而服务,为工农阶级的战士们而服务。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得同时,积极纠正国民党错误的思想文化,防止广大工农阶层思想上受到消极偏激的指引。在这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成就切合实际的系列改造活动,充分发挥了文艺即武器的极大优势。
三、延安文艺的成果
延安时期的改造,改的就是自清代被迫打开国门后盲目追求外来物的恶劣风气。由于当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直接给国内众多的传统行业带来了致命的一击,许多传统文艺甚至直接销声匿迹。因此,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为遭受重创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改当时国民党的排斥行为,颁布了许多条例,实施了众多的措施,以此来振兴传统文化。在大范围、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注重传统文艺的后续传承,从而为改造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的改造与利用,不仅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理论的探索中,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抗战文艺要想在全民族中起重大作用,它的形式必定是大众的,为一般大众所乐于接受的。”这一点认识,在对传统文艺的改造利用上,可谓是至关重要。这种大众化和民族化在解放区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党和延安的众多文艺工作者们在保留传统性的同时,在作品中更是囊括了新时代内容,新旧文化互相融合,一脉相承。工农百姓在日常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感受新时代的思想,领略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两点得到了概括和总结,彰显了战时文艺的艺术特征从而推动实现了文艺的中国化运动。
参考文献:
[1]赵伟.《文艺战线》:来自延安的声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10(006).
[2]周维东.延安文艺研究的“空间”视野[J].文艺论坛,2019(04):27-34+2.
[3]吴萌.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