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如何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

2015-12-25 05:06赵凤兰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人文价值文化强国

赵凤兰

摘 要: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身份证”,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信仰。今天中国重视文化强国建设,提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从顶层设计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英明决策和战略思考。在当前全球软实力竞争中,中国文化想要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就要不断总结、梳理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及时消除和匡正文化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努力创作出生动且深刻表现这个伟大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提高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国家形象;文艺创作;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都意识到思想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将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当下,我国也充分认识到文化强国的深层内涵,把提升国家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节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阐述了我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理念、目标和思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也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高度,指出当前的文艺工作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文艺工作者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针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和指示精神,是我们党从顶层设计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坐标的精准定位,是东方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外来文化的特色理念,是在现代世界文明冲击下,中华文化自我设计所必须秉持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都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文化所带来的效益远比占有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源重要。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他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印度只是英国的殖民地,失去了印度,英国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掠夺资源,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使英国能够保持大国实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一个文明中,文化成分是它的灵魂、血液、精神、核心、本质和缩影,而相比之下,政治成分,更进一步说是经济成分则是一个文明状态表面的、非本质的、微不足道的现象和它的活动媒介。”在他看来,社会的进步并不体现在物质方面,而在于人的精神文化的进步,如果人的精神文化水平不提高,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斯,他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中提到:“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和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国家之间权利关系的手段。”这些有深刻建树的思想理论表明,文化的进步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只是政治和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崛起。对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的先贤和哲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解读。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言体现出这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自身本质的过程和结果;化人就是给“裸机”装上“软件”,让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让外在的规律规则规矩规范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也有人将文化视为生命的整体,是行走的经济,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文化问题越来越和政治、经济问题融为一体,根本无法脱离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去谈论文化。因为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如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宗教信仰等能触及到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引起心灵的冲突、情感的痛苦,并对现实具有强大的颠覆力,它可以改变民族风骨风貌风情,可以让一个民族走上通天的路,也可以让一个民族沉沦和堕落。

总之,对一个社会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又是“体制之母”;既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果。它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任何国家都不能小视它。

二、当前我国文艺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近些年,国内的电影市场空前活跃、资本滚烫,国产电影的数量和庞大的市场体量已达到历史峰值,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印度的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学领域也佳作不断,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样式满足了读者的各种需求,带动着图书出版行业迅猛发展。此外,动漫、美术、舞台艺术等艺术门类也产量丰沛,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然而,高速发展难免泥沙俱下,文艺产品在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精英文化萎缩、娱乐文化沉渣泛起的文化虚胖现象,不少作品被政治化、经济化、功利化、文明碎片化。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但我们的文化企业至今还没有一家进入世界五百强;我们的出版业,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收入总和,却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我国守着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富矿”却讲不好中国电影故事,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和国宝熊猫被好莱坞用电影的形式向世界进行了终极阐释,而我们自己在11年后拍摄的真人版《花木兰》,在海外市场却难以逾越文化折扣的鸿沟;我们的许多文艺作品存在“价值真空”,通篇看不出其普适价值观的展示,国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正逐渐偏离和萎缩;我们为世界文明所熟知的仍是四大发明、儒学这些文化符号和紫禁城、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将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整合转化为软实力的能力。正像撒切尔夫人所说的,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非电视节目。这一系列的现象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愈发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系列讲话的重要性、前瞻性和紧迫性。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绝不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更不是空洞的修饰语,这短短16个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对民族“根”与“魂”的价值认同。

1.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封存割裂或戏说篡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对我国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固本强基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据,它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关于传统文化,我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曾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裂历史。但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邓小平在他的《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一书中强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传统。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还是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都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要科学地继承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也认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然而近几年,随着文化娱乐化风潮的泛滥,传统文化被封存割裂,甚至戏说篡改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孔子、老子的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服装品牌“代言人”,还是一些影视剧、戏剧对经典名著不负责任地翻拍和戏说,抑或一些城市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将其恶搞后,变成低俗卖点等,一系列与主流价值取向相背离的戏谑、审丑、颠覆风潮屡见不鲜,暴露出公众对“崇高”“伟大”等精神要素缺乏基本尊重和价值判断,使作品缺乏文化情怀、精神高度和民族气魄。相形之下,美国、韩国、印度等国家历来十分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尽管美国历史短暂,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但伴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传播,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几乎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美国的“薯片、芯片、影片”正在全世界“行走”。韩国与中国的文化底蕴里有着儒家文化的同根性,韩国通过《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演绎得炉火纯青,使儒教思想和东方文明所倡导的人性和文化精髓在韩剧中得以宣扬光大。透过韩剧,观众发现老祖宗的儒教伦理穿越时空隧道在东邻继承和保存完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印度,不论外界电影市场如何风起云涌,印度电影始终保存着自身完好的宗教习俗和文化禁忌,他们的电影在混合了印度式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基础之上,始终坚守着对人生信念、生命价值、思想灵魂的真挚追求和终极追问。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对支撑一个国家民族之魂的重要性。传统历史文化不是封箱入库的“博物馆艺术”,不是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脉的见证,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信仰,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2.文艺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是衡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基本标准,也是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引。当前,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但在繁荣文化创作的同时,有些作品逐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落入固化、窄化、矮化的窠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同时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点中了当前文艺的“要害”。文艺时下正被经济这辆马车拉得渐行渐远,已逐渐偏离其纬度,是到了把它拉回正常轨道的时候了。当前,文艺界被资本“绑架”的案例频频出现,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着文化粗俗浮躁、价值观念歪曲、灵魂空洞冷漠的隐忧。比如,艺术行业的资本跨界融合风生水起,但能获得业界和市场双重好评的精品却为数不多;一些从业者在金钱面前步步妥协,将文艺创作毫无保留地交付给市场,制造出一批失去文化内在肌理,无诚意、无水准、无品位的“三无”产品;一些知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线也在商业裹挟中节节失守,异化为消费主义时代的螺丝钉;一些出版单位在任务、指标的压力下,不断围绕经济效益和发行量转悠,生产了大量所谓的市侩文学和通俗读物,使一些真正厚重、朴实、有内涵和思想高度的优秀作品被市场淹没;美术界也受到投机性资本的利诱,包装某位不入流的所谓艺术家,创作水平低劣的“伪作”以次充好,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这些简单以GDP论英雄、用金钱主导一切的逐利行为,与其说是在为文化产业添砖加瓦,不如说是在破坏文艺的纯洁属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警示。鲁迅曾在《坟·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写道:“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换言之,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气象。文艺历来具有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人的风向标作用,在传播过程中有“育人”和“化人”的感召力,同时它本身又是一项具有较高精神追求、文化含量和审美情趣的精神活动,对观众能起到滋养心灵、陶冶性情、增加情趣、提升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的作用。因此,重视文化价值的引领作用应是文艺家责无旁贷的责任,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们应尽的义务。如果任由市场操控,拜倒在金钱的石榴裙下,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付给市场,不去履行社会价值职能的话,文艺将失去本我、丧失文艺的属性,最终被其他事物所主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势必被金钱腐蚀一空。放眼国际市场,为何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文艺不仅不是市场的奴隶,反而还引领市场、引领风潮,并且成为在全球传播价值观的有力工具?比如在法国,人们把电影当做一门艺术,艺术就是不断地创新,而不是做市场的奴隶。在好莱坞的全球扩张背景下,法国电影数10年屹立不倒的原因,除了法国人对艺术根深蒂固的推崇、电影人的辛勤耕耘外,法国电影的勃勃生气,与法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长期扶持政策息息相关。此外,印度、伊朗、韩国、日本等国的电影、动漫、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也能起到文化先驱的导向作用,他们不靠低俗给观众下跪,而是靠实力让观众折服。当然,他们也生产出一些平庸或低劣之作,但都在市场的良性竞争中被淘汰了。反观我国,文艺市场呈现出虚假繁荣和文化贫瘠的景象,除了闹出“金色大厅”镀金潮等文化丑闻外,许多文艺作品内涵空洞、灵魂缺失,在海外传播上也仅仅只是在家门口徘徊,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总体来说,精神文化产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精神产品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其价值主要不在于获得多少经济利润,而在于它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方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同样,如果文艺作品的发展在市场化进程中放弃或者弱化优秀文化的引领功能,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背离了文艺的性质,发展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注重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3.部分文艺作品步入灵魂干瘪、价值中空的“泛娱乐化”怪圈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就曾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内在的深层逻辑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此话通俗的解释是,文艺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它不是空穴来风、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并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可是,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却理不清文化、政治、经济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所生产的作品不是过于偏重意识形态的说教,就是太过迎合市场,而成为金钱的奴隶。还有些文艺作品,在思想旨趣上干脆什么意义和价值都不表现,仅仅以一副“娱乐至死”、被抽空灵魂的华丽皮囊面世,或热衷于猎奇炫富,或陶醉于恶搞审丑,或沉迷于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很难产生生动且深刻表现时代发展变化的史诗品格的作品,很难看到既具有人性深度又具有深广社会意义的艺术形象。 政治历来关心文艺,文艺反过来也要关心和表现政治。但我们现在的文艺作品,很多都在回避中国目前的现实,消解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追求,使得一些作品价值模糊、思想空洞、意义虚无,缺少精气神。虽然我们不提倡文艺作品一味地围绕政治意识形态进行拔高和说教,也认同文艺作品存在娱乐消遣功能,但更为重要的是,文艺作品是伟大时代的真实反映,应该表现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价值判断。完全不理会政治、脱离实际生活,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衰落的表现。在文艺创作中,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么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但逃避现实,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话,也是绝对没有前途的。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绝大多数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无论是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奥赛罗》,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还是音乐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亨德尔的《弥赛亚》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具备较高人文积淀和深邃的思想内核,能启迪智慧、催生情感、引发思考,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某种能量,甚至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呼应,并成为伟大的精神文化遗产。

正所谓“盲人骑瞎马,跑得越快伤害越大”, 价值观的错位、失语和扭曲,将产生严重的后果。虽然文化的不作为不像经济、军事那样显而易见地触及社会的表层,但其对人们思想、灵魂的影响却是深层次的,它小到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大到危及整个国家的文化安全。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文化就是要化育民族风骨,影响人的灵魂,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急太快,而把最初最简单的这个愿望都忘记了,因为从长远来看,没有文化的价值和没有价值的文化都将走不远。所以,我们要及时消除和匡正文化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和弊端,把文化这辆马车拉回到正常的跑道,努力创作出生动、深刻表现这个伟大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4.文艺作品抄袭模仿,原创力匮乏

文艺作品的魅力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民素质,涵养人们精神高度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文化语境的到来,文艺创作存在同质化、平面化和娱乐化倾向。由于缺乏原创力,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或热衷于引进海外版权,或靠放大娱乐要素、放松伦理底线、恶搞低俗趣味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视剧创作受到一窝蜂赶潮流的“从众”心理影响,扎堆现象屡现,历史剧、谍战剧、抗战剧、宫廷剧等风潮此起彼伏,导致行业处于产量不低但精品不足的尴尬局面。一些国产影片质量欠佳,缺乏新意,却能“反弹琵琶”,靠审丑、掐架的病毒式营销手段制造卖点,利用与当下热点贴近的“话题战术”,无孔不入地轰炸观众的眼球和耳朵,实现其票房飘红的终极目标。此外,一些文艺作品始终围着故纸堆打转,反复咀嚼一千年前的枭雄心计、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夺、古墓之争、老戏重拍等话题,文化的原创思维缺乏。文艺之本性崇尚的是个性化创造、差异化呈现其百花齐放、独立卓越的精致之美,对原创的追求、对现实的观照、对人性的思考,才是文艺作品的要义。然而,由于走锁定一群狂热粉丝、制造一堆花边话题、跟在别人成功范例之后模仿等捷径就能轻松赚大钱,长此以往,文艺创作将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原创力和专业性,“赚了钱就跑”的投机者和“一锤子买卖”将越来越多。到那时,“非职业化”的玩票行为将比比皆是,很多作品会只有制作,不见创造,坚守文化艺术的理想和情怀将被人慢慢遗忘。可见,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掠夺方式攫取的所谓成功不仅不值得炫耀,反而容易透支公众的信赖和对优质作品的期待,不公平的竞争最终将使那些有诚意、负责任和有文化坚守的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只有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的新艺术样式,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才谈得上文艺创新;那些哗众取宠、封建的、违背社会道德的、以“审丑”博得眼球的假文艺既缺乏人性关怀,又缺乏文明进步,必将被时代抛弃。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JZ)][HS)]

针对当前文艺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他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着力在思想上提炼、艺术上锤炼、制作上精炼,打造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精品力作,才能获得艺术认可、市场欢迎。如今,在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越是在高速前进之时,越应该正本清源,只有对文艺事业的现状和问题准确把脉,找准对策,加强认识,才能使今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长远、更加顺畅。

1.文艺工作者要提高素质,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文艺作品,其实质是要将崇高的精神价值内化于人的心灵。首先,一个有责任使命和激情梦想的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讲诚信、重艺德,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修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尽可能饱览国内和国外经典的文艺作品,只有对优秀的文艺作品了熟于心,才能知己知彼,更好地驾驭自身作品的艺术高度和人文内涵。其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艺作品有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归根结底还要看创作者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那他的作品也必然出现偏差。只有创作者“三观”正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内化于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生动深刻的作品启迪人的智慧、温润人的心灵,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才无愧于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使命。此外,文艺工作者要具备有诚意、讲奉献的职业操守,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为蝇头小利出卖艺术家乃至作品的灵魂,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真正沉下心来抓创作、出精品,为这个时代奉献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人文经典。

2.要重视舆论引导,加强文艺评论的力度繁荣文艺事业,文艺评论等舆论引导的作用不可替代。历史上俄罗斯文学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别林斯基等一批杰出文艺评论家的引领分不开。在当下文艺作品正遭遇资本绑架、市场诱惑的诚信危机下,社会需要一批头脑清醒、思想敏锐、造诣精深,具备较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文艺评论员队伍,通过他们来建立一支科学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产品的评价体系,及时对作品进行有效监控和价值引导,为文艺创作谏言把脉,向社会不良文化现象勇敢发声。文艺评论是文学艺术和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文艺评论家应始终保持“在场”状态,敢于说真话、实话,做到不失语、不缺位、不失责,尽可能抛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论断,摆脱商业化、人情化、肤浅化、庸俗化、自闭化等不良束缚,以提升舆论的公信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评论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创作、贴近时代。

3.政府部门要适时松绑,给文艺作品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向来是文艺创作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文艺作品要丰富多彩、精品迭出,需要有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环境,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行政主管部门要放宽政策,适时松绑,简化审批环节,给文艺作品更多温润的土壤和新鲜的空气,让艺术家脚踩坚实的大地,自由放飞想象的翅膀,不要动辄禁止这个、封杀那个,让某些子虚乌有的“高压线”遏制艺术家的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向上、传达美好的作品固然是文艺的花朵,但并不意味着揭示人性、展示残酷的作品就是艺术的毒草;只要文艺作品的价值观正确,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任何合乎情理的存在都应该是允许的,过多的管制反而会扼杀文艺创作的精气神,束缚和桎梏艺术创作。此外,还要建立充分遵循艺术规律的创作思路和评价体系,一切从艺术本体出发,减少非艺术力量的不必要干预,杜绝外行指导内行,实现让“艺术的归艺术,权利的归权利”。总之,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是文艺繁荣的必然要求和文艺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大势所趋。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各文艺评奖机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衡量文艺作品优劣和成败的标准更多应注重其精神层面的价值。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艺术家,必定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时刻保有艺术家的理想和情怀,坚守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对心灵的抚慰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并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好的作品不仅是健康无害的,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积淀和思想内核,能启迪智慧、催生情感、引发思考,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因此,我们要给文艺作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当前一切向钱看,将排行榜、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视为作品成败高下唯一标准的做法,唯此,才能摒弃文艺作品的奴性和铜臭气,让真正优质的作品脱颖而出。

此外,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文艺,摆脱盲目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因为伟大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沉淀和检验的。历史上有些伟大的文艺作品甫一问世,并未产生出多大的社会价值,更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但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淘洗,经年累月之后,作品的光芒才得以凸显。因此,文艺要出精品,必须消除杀鸡取卵、追求立竿见影的狭隘心态。

另外,要净化文艺圈的风气,斩断灰色利益链条,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高各种文艺比赛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护公平竞争,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和货真价实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5.鼓励原创,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弘扬、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创新。创新是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文艺要摆脱量大质低、跟风雷同的窠臼,从虚假繁荣走向真正的繁荣,必须摒弃模仿抄袭的“山寨”思想,克服浮躁心态,沉下心来直面现实,深入生活。政府可通过设立文化创意扶持体制和基金提高文艺作品创新能力,完善文艺创作机制,打开国门引进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刺激国内市场,让文艺创作者的创新能力、制作水平与国内观众和读者的欣赏、鉴别水平同步提高。要提高文艺作品的“造血”能力,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对文艺作品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加大对文艺作品版权的保护,让原创方投入巨大资本和精力研发而成的独创性成果得到认可和保障,这样才能激发创作方的活力和热情。

此外,要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为文化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要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实现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要继续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机制与强大动力;要发展和繁荣文化公益事业,为实现文化创新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综上所述,文化要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武器、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必须提升格局、多出精品、加大创新,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能走多远,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就能走多远,这个国家就能走多远。当今,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软实力竞争,与其说是文化的竞争,不如说是智力的较量,是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精神立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在这场全球博弈中,期待中国文化这只不沉的“航空母舰”能画下自己独特的文化版图。 (责任编辑:徐智本)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人文价值文化强国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原生态音乐的价值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文价值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