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骄
摘 要:芭蕾舞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中西方芭蕾舞均建立在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上,其总体结构和表现手段是相同的,都具有历史的传承因素,不同的是受异地历史环境及文化素养的制约与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观念,故其形式和内容无疑会反映出各自的特质,彰显了中西方芭蕾舞的艺术之美。本文以著名芭蕾舞剧《吉赛尔》《红色娘子军》为例,从题材、音乐、舞台美术、肢体动作及表现形式方面来看中西方芭蕾舞剧的异同。
关键词:芭蕾舞;吉赛尔;红色娘子军;中西方;异同
一、题材
中西方芭蕾舞剧在题材选择上因受其民族文化、民族思想、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存有差异。中国芭蕾舞剧应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深,故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在表现历史政治的背景下,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所以中国芭蕾并非是对事物做呆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民众内心的情绪,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西方芭蕾跟我们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舞蹈选材,大多不具有政治色彩,他们人民的民族思维较轻松、活跃,他们的民族气质都是向上升华的,加之他们信奉的宗教等社会原因,致使西方芭蕾的题材大多选自童话和神话。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取材于海南省椰林寨。舞剧中从服装、道具、布景舞蹈再到音乐,都充满着浓郁的海南黎族风情。舞剧题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势高度相关,它以现实主义为表现手法,极具中国特色。而芭蕾舞剧《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1787-1856)的《自然界的精灵》与法国作家雨果《东方集》中的诗篇《幽灵》,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是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美誉。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在布置成森林深处的舞台上如精灵的舞者演绎了这段故事。
从观者角度来看,《红色娘子军》相比于“高高在上”的古典芭蕾舞剧而言,更显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一部能使观者进入舞蹈语境且深受到感染的“接地气”的舞剧作品。就民族思维而言,各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气质和素养,因此,中外芭蕾舞剧所影射的社会内涵是有所差异的。东方的哲理和美学观念滋养了西方人的精神内涵,而中国人长期受到中国文学和戏曲艺术的熏陶,因此更青睐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展示。
二、音乐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舞蹈表演艺术中,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剧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帮助舞剧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个性。音乐不但担任舞蹈的器乐伴奏,且本身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角色内心感情的作用。
《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极富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音乐创作上拥有很大的“民族化”创新,在欧洲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融入了各种民族乐器。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了达到与历史政治背景相适应的艺术效果,突出刚劲和丰满的乐队音响效果,在运用欧洲双管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中国的打击乐器,使用了中国部分独具特色的弹拨乐器,管乐器,民族弹拨乐器,民族管乐器;融入了大量的黎族民间曲调融合黎族民间舞蹈动作,使得舞剧人物特征与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更加形象。而《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舞剧《吉赛尔》的音乐具有典雅、新颖、诗意、婉转及戏剧性特征,旋律生动活泼,色彩丰富多样,演奏出了深切婉转的爱情故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舞剧的作曲家阿道夫·亚当为突出舞剧的浪漫主义色彩,人物形象及人物情绪,首次将主题旋律贯穿的手法运用在了整部舞剧当中,使整部舞剧的音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如《吉赛尔》舞剧中采用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了人物主体音乐,命运主体音乐的加入也充分地展现出了阿尔伯特悲剧性的命运。可以说,西方芭蕾舞剧音乐节奏更显鲜明、庄重、典雅、高贵,而舞剧中的性格舞音乐也多是来自其宫廷与民间。
三、舞美
舞台美术是舞蹈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好地表现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有力地渲染舞台气氛,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丰富舞蹈的内涵,拓展舞蹈的时空。
(一)服饰
就服饰而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打破西欧芭蕾女演员大多穿着纱裙,男演员大多穿着紧身衣裤的传统,舞者均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起舞,舞剧以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演员刻画出了生动的革命形象。在芭蕾服装发展过程中,将有中国战士的车装搬上舞台是史无前例的。芭蕾样的装扮是一种突破,是为符合舞剧情节发明的一种独特服装。剧中娘子军战士一律身着军装式上衣、短裤、绑腿,再加上齐耳的短发上戴着军帽子,展现了典型的战士形象。很难想象,这样的服饰装扮下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彰显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芭蕾舞剧《吉赛尔》被称之为白色浪漫主义的代表。舞剧中的服饰特征具有鲜明的严谨性与阶级性,善良的吉赛尔在第一幕中的所穿的农村形象服装和第二幕中扮演的女鬼所穿的白纱裙都体现了浓厚的白色浪漫主义色彩,服装设定上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人物形象、情节、舞蹈、音乐等结合达到了浪漫主义巅峰。
(二)道具及布景
在舞台布景设计的构思上,道具的夸张、变形,位置的变幻多端以及新颖与特殊材料的运用,使得舞台更富层次感、空间感与带入感,并于舞蹈的内在共生,有效地服务于舞蹈作品。芭蕾舞剧《吉赛尔》第二幕,舞台场景设置为是一片墓地。舞台左侧坟墓上的大十字架,蓝色的月光,银白色的雾以及闪烁在灌木丛中的萤火虫给人以阴森的感觉。到了午夜时分,身上穿着过膝白色纱裙的维丽丝鬼王像影子一样出现在空旷的舞台上。她跳的变奏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她那专横、冷酷的个性特征。她将手中那根具有魔力的树枝一挥,一群幽灵相继上场,布满了整个舞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舞台布景中出现的椰子树,娘子军的露膝短裤,南霸天做寿时家中女仆的黎族舞蹈与舞蹈所用的黎族音乐,运用了芦笙等民族乐器等极具海南风情的道具彰显着民族特色。英雄树、南北庭院、槟榔等都来源于生活,这些布景是海南的地方特色,这些布景设计既贴近现实又可以满足于舞剧表现的需要。这样的舞台布景不仅干净,且具有很强的凝练传神的作用,更加利于舞剧的故事叙事与形象塑造。西欧芭蕾力求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中国芭蕾则表現似真物, 这个方面从两种舞蹈的布景上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异。
四、肢体动作与表现形式
从肢体语汇上看,《红色娘子军》在传统芭蕾足尖舞的基础上,以感情为支点,肢体动作中吸收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合了我国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武术、戏曲等动作元素,既保留了传统芭蕾足尖舞的贵气,又融入了民族舞的朴实,还展现了军人的飒爽英姿。例如:演员用双手握拳来取代优美柔和的芭蕾手位;主角琼花独舞中运用了“小蹦子”“倒踢紫金冠”“点步翻身”等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反面角色南霸天运用戏剧化的肢体动作配合小号来突显出他的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人物特征;正面人物洪常青的舞段更是加入了“射燕大跳”“飞脚”“翻滚扑跌”“对打”“京剧亮相”等戏曲舞蹈动作以烘托出洪常青的英勇和正直的人物性格。此外,舞剧中反映海南黎族人民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的“钱铃双刀舞”“万泉河水舞”“斗笠舞”等民间舞蹈在展现中国百姓的健康乐观、朴实坚强民族性格的同时又使芭蕾舞剧彰显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体现出有别于西方芭蕾舞剧的另一美感。而舞剧《吉赛尔》中的女主人公吉赛尔的舞蹈动作极为轻盈、优美、流畅,属于芭蕾舞中典型的优雅跳法;守林人汗斯的动作只有一些笨拙、难看的转、跳;阿尔贝特在第一幕作为反面人物时,主要是哑剧式的舞蹈动作。浪漫主义芭蕾“飞行”“大跳”等优雅舞姿造型在当中也有重要体现。足尖技术的大量运用更是使女演员的动作更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超凡脱尘、轻柔飘逸的感受。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芭蕾呈现出“内聚”的形体特征,而西方芭蕾则呈现出“外拓”的动作特征。中国舞蹈讲究曲线中的秀美,而芭蕾则讲究直线条的立体之美。中国的芭蕾舞动作与西方舞者那样善于爆发、长于飞腾、精于流露的表演有所区别,相对更注重个体心理的体悟,以内涵、柔和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用圆润的动作表达细腻的情感,把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舞以载道、舞以载情,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西方国家在其文化艺术审美意象的渗透中,更强调以挺、展、长、开、绷、直、立为美的审美意象。就表现形式而言,西方芭蕾用的是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芭蕾舞剧中的双人舞,采取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这也与西欧地区人民严谨性与阶级性有关。而中国芭蕾则是以感情为支点,舞蹈中吸收了自己的文化元素,融合了我们自身多元化的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戏曲、武术等动作元素。《红色娘子军》较大程度地扬弃了西方芭蕾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的情况,充分发挥男演员的潜力来体现一种壮美的格调,各种刀舞和武打的段落,使男演员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破了西方芭蕾舞中的固定性与程式化表演模式,编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芭蕾舞剧。
五、结语
《吉赛尔》作为芭蕾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一部作品,被称为浪漫主义芭蕾舞的代表作。《紅色娘子军》则是一部歌颂燃情岁月的“红色经典”。虽同为芭蕾舞剧,但中西方芭蕾舞剧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意境及情感等方面区别较大。中国芭蕾重神韵,西方芭蕾重形似;中国芭蕾重情,西方芭蕾重意;中国芭蕾如诗,西方芭蕾如剧。中西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差异,造就中西方芭蕾的表现异亦。古老的黄河以其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孕育着华夏文明,醉人的塞纳河也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示着西欧世界的瑰丽多彩,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形式、舞蹈风格,同时,中西方芭蕾舞也在发展中相通,彼此为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佳宁.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特色及其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蒋树栋.中国芭蕾探索时期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缘——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J].音乐生活,2018(05):63-64.
[3]吴小涵.浅谈中西方芭蕾舞剧之异同中的哲学[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