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述了圆的三种形成方式,解题时通过关注,应用于解题,开拓了解题思路,有的问题通过转化,利用圆的方程及图形解决显得很简捷,优化了解题思路.
關键词:圆;形成方式;解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0-0049-02
收稿日期:2020-01-05
作者简介:陈志年(1962.4-),男,安徽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圆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一种图形,看似简单,实则奇妙,奇妙得连它的形成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就圆的三种简单形成方式,例析它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圆的第一种形成方式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圆.这是大家熟悉的圆的定义,也称为圆的第一定义.
例1 (2014年湖南高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A(-1,0),B(0,3),C(3,0),动点D满足|CD|=1,则|OA+OB+OD|的取值范围是( ).
A.[4,6] B.[19-1,19+1]
C.[23,27]D.[7-1,7+1]
解 ∵|CD|=1,∴动点D的轨迹是以点C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设D点的坐标为(x,y),则(x-3)2+y2=1.∵|OA+OB+OD|=(x-1)2+(y+3)2表示圆(x-3)2+y2=1上动点D到点(1,-3)的距离,∴|OA+OB+OD|的取值范围是[7-1,7+1],答案选D.
例2 (1990年全国高考题)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32,已知点P(0,32)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解 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a>b>0),∵e=32,∴a2=4b2,椭圆方程变为x2+4y2=4b2,到点 P(0,32)距离等于7的动点轨迹是圆x2+(y-32)2=7.
∵点P(0,32)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7,∴椭圆x2+4y2=4b2内切于圆x2+(y-32)2=7.联立方程x2+4y2=4b2和x2+(y-32)2=7得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12y2+12y+19-16b2=0,由Δ=0得b=1,又a=2,∴椭圆方程是x24+y2=1.
解方程x24+y2=1和x2+(y-32)2=7组成的方程组,得x=3,y=-12或x=-3,y=-12,∴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是(3,-12)和(-3,-12).
二、圆的第二种形成方式
追本溯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124页习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求点M的轨迹方程.经研究得点M的轨迹方程是(x+1)2+y2=4,轨迹是圆.
推广:平面内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为正数λ(λ≠1)的点的轨迹是圆.与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类似,我们把“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正数λ(λ≠1)的点的轨迹是圆”叫作圆的第二定义.
例3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调研性检测题)设直线l:x-3y+m=0上存在点P到点A(3,0),O(0,0)的距离之比为2,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解 设点P的坐标为(x,y),则(x-3)2+y2x2+y2=2,化简整理得:(x+1)2+y2=4,所以满足此条件的点P轨迹是圆.又点P在直线l上,所以直线l和圆(x+1)2+y2=4有公共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半径,即|-1-3×0+m|2≤2,解得:-3≤m≤5,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5.
例4 在△ABC中,BC=2,ACAB=2,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
解 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得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和(1,0).设A点坐标为(x,y),则(x-1)2+y2(x+1)2+y2=2,即(x+3)2+y2=8.又y≠0,所以点A的轨迹是以(-3,0)为圆心,半径为22的圆(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当点A在x轴上方最高点或x轴下方最低点时,△ABC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22.
三、圆的第三种形成方式
平面内对定线段所张的角为θ(θ为常数且0<θ<π)或它的补角π-θ的动点轨迹是圆(除去线段两端点).
例5 (智学网试题改编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向量m=(cosA,cosB),n=(a,2c-b)且m∥n.
(1)求角A的大小;
(2)若△ABC是锐角三角形,a=23,求△ABC 面积S的取值范围.
解 (1)∵m∥n.
∴acos B-(2c-b)cos A=0.
在△ABC中,acosB+bcosA=c,
∴c-2ccos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