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利用动态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2020-09-10 15:54曹智慧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6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曹智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披塘小学

摘要: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应充满活力,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如何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教学契机,是每一位从教者思考和追求的。

关键词:课堂;学生;教师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呢?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动态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来不断创新课堂的一种教学流程。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学习热情。笔者就上的一节《圆柱——解决问题》谈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生成在预设外

课堂一开始,教师首先表达了对同学们能带来不规则瓶子学具的感谢,并深深感动于学生能因为课堂的需要将满瓶的液体倒出一部分,特别提到有的同学是酒和醋。一名学生的疑问让有心老师聽到了“我倒出去的酒有多少呢?”老师让她在课堂将问题提给了全班同学。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拿起酒瓶倒来倒去。数学是什么?不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真实的课堂在哪里?不就是来自学生的资源。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的举动、学生不由自主的问题都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备课之外,老师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并很好的用到了这一生成资源。让这一问题为开课之题。

二、生成在情理中

课堂开始了,老师出示了苹果、石头等不规则物体。提问学生:“怎样求不规则物体体积?”学生“放在水里。”一句很不完善的表达,老师拿起石头放入了提桶,又作势扔进池塘“这样就能求出石头的体积?”

“不是的,要放入我们学过的规则立体图形体积。”

“这个可以吗?”老师拿出透明的长方体盒子,并将石头放入有水的盒子。

“水面会上升,上升的高度和水槽底面积相乘就是石头的体积。”

“为什么水槽底面积和水面上升高度相乘会是石头体积呢?”老师追问了一句。

“上升的高度那部分是形成一个长方体,那是因为石头放进去了,占据了体积,水面就升高了。”

“我们除了可以放入长方体里面还可以放入……”

“正方体、圆柱体、我们会求的立体图形。”学生脱口而出。

“为什么呢?”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

“有些不规则物体没有公式,放入规则立体图形的水槽,水面上升又形成了一个规则立体图形,我们就会计算了。”

“是的,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想——转化。”老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了这两个字。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具体到抽象。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有看得见的实物还有看不见的想象空间。“放到水里面”面对不完善的回答教师很巧妙的给予的是场景的再现。看到不规则的石头想到方法,看到真实的场景再现,形成具体的长方体立体图,从长方体联想到正方体、圆柱体。学生的思路一步步清新,空间想象力步步形成,并体会了最终的数学思想。教师对学生的不完美回答,不是硬纠正,硬一步步拉回正确答案,而是拿出了预先准备的桶子和长方体水槽。

二、生成在开放处

问题探究环节,老师给出了解决问题4部曲。1、自由阅读题目信息。2、静心思考,动手操作题意。3、借助预习单整理思路。4、上台汇报、相互质疑。

大屏幕出示着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一个内直径8厘米的瓶子,水的高度是7厘米,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的部分是圆柱体,高度是18厘米。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教室里面安安静静的,学生按着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慢慢有学生在操作了,有学生在低声交谈了,教师不紧不慢巡视着,有时也俯身指点一下。10分钟后老师轻轻击掌,同学们静下来。“谁愿意分享你的解题思路。”一个男孩举起手。老师拿出教具,一个和例题类似的瓶子交给了学生,讲台也交给了学生。“我是这样想的,开始瓶子里有部分水,是在圆柱里面,高是7厘米,倒过来水在不规则的部分了,上面空出的部分还是一个圆柱,高是18厘米。我算出圆柱的底面积再乘以高18+7也就是25,算出了瓶子的容积。”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思路清晰,很完美。“听懂了吗?”懂了。“有问题要问吗?”没有孩子举手。很好的解决了问题。作为听众的老师却并没有忽略一个同学的表情。“你有问题吗?”男孩子很不好意思想摇头但还是问出来了:“高是25,你怎么知道下面那一截就是7厘米的高度?”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没有说倒过来的地方高是7厘米,正放的时候是7厘米的圆柱,水倒过来放,体积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倒过来的时候还是7厘米圆柱。”台上的男孩又拿着教具演示了一遍,耐心解释着。“理解了吗?”“没有”看着一脸迷茫的学生,老师正准备亲自上场,又发现了一张焦急的脸,老师请上了那位同学。他指着图例,说到“高7厘米的圆柱是没倒过来之前,倒过来后有水的地方不是圆柱,是我们要在头脑里面把它想象成一个正放时候的圆柱,有水的部分和没水的部分两个圆柱等底,高一个是7厘米,另一个是18厘米,合起来就是25厘米。”真精彩的解释,在头脑中转化想象成一个7厘米高的圆柱。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无限精彩。教师舍得退,将讲台交给了学生,将问题留给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还有其它方法吗?”又有学生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方法,分别算出两次形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相加。“这个题的关键是什么?”“不规则变规则,转化的思想。”

学生会说些什么?会有什么疑惑?这些老师并不能完全预见,如何调控如何处理,需要的是老师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充分肯定,抓住亮点,让它成为学生思维的火种。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教师的胡乱放手听之任之,老师在关注在捕捉在共话,让整节课充满着生命气息,教室里呈现的不仅仅有茫然的面孔还有焦急还有欣喜也有如释重负。

参考文献

于淑满.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13(07):15-16.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