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伟
摘要: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基础和关键,这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效。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本文主要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详细地探索提升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法治素养;策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目前,我国小学生的法治意识都比较薄弱,再加上小学生所面临的不法侵害也在急速加剧。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小学生的法治素养,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在讲解法律方面的知识点时,要适当地降低知识难度,从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入手,降低学生对枯燥的法律知识的畏难情绪,使其对法律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案例中更深刻地感受法律知识。
比如,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笔者曾为学生在多媒体上呈现了正在执法或法律宣传的相关图片,这些图片中的情景可能有些学生平时没有观察过,但是却是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从中感到蕴含其中的法律知识。如在观察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图片时,笔者会借机给学生渗透我国法律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条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都是有安全标准的。尤其是那些带有颜色的食物,大多都需要放入添加剂,这也会有一个范围,而不是随意添加的。其中,明确除了传统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之外,不能添加任何药品。另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还有严格的检验标准,严厉打击市场上出售的问题产品。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快速且牢固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法律,潜移默化地养成法治素养。
二、初步认识制定法律的机构和人民
培养小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实施全面的教学才能做到。让小学生知道国家的法律是由制定的,为什么他们能够制定法律。这些都需要学生从小去了解。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比如,教学“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时,笔者借此让学生从立法程序中,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机构以及参与的人民。让学生懂得人民可以参与进去。这样学生可以从中进一步信服法律。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借助自己提建议的时候,思考立法具体的程序是什么。随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某一部法律是否要确立,以及向公众公布。借此机会,笔者再为学生讲解,参与立法的人民都有哪些。可以将具体的机构名称以及代表人民的选舉方式为学生进行说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确立的程序的严谨性,人员选择的负责性。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全国人们代表大会中的成员也是通过人民群众一层层选举出来的。通过这样通俗地见解,小学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法治素养也能在无形中形成。
三、借助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形成理性法治思维
在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后,法治教育进入中小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就小学生而言,从小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更加成熟,懂得如何约束权利,履行义务,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懂得向法律求助。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并从案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逐步培养法治思维。
例如,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笔者利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生动形象了介绍了一滴水的变身过程,并由此折射出自然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的现实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环保意识。同时引入了案例“胶莱河平度段怪病高发居民质疑河水污染致病”,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水污染和居民饮水的厉害关系。之后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尝试提出防治水污染的有效建议。
四、积极组织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将法治素养的培育任务真正落地,还需要教师做到课内教学的延伸,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法治教学的触角朝社会、社区不断延伸,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法律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将课堂上听到、学到的法律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笔者通常会将某一法律知识点,与创设的情境融合到一起,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进行课堂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识。以“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上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然后让他们分组进行情景体验游戏《乘坐电梯》。两个学生手拿泡沫地垫站在两侧充当电梯门,几名学生扮演电梯里的乘客,几个学生扮演等乘电梯的乘客。笔者用手机音乐提醒大家电梯到了。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扮演“一哄而上”的情景,这时,出电梯和乘坐电梯的乘客发生了肢体和言语碰撞,场面非常混乱。接着,笔者让学生扮演“排队上下电梯”的场景。通过对比,学生对“排队”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意外伤害的防范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教学“安全地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消防、交警大队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标志和交通标志,并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各种交通标志的作用。教师还可结合不同的场所图讲述安全知识、注意事项和违法的后果,如在马路上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在严禁烟火的地方,不要玩火;在高压电附近,不要乱摸乱碰,以防触电。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
由此可见,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时代需求,更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保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教师应该多从生活中挖掘和整合法律知识,向学生介绍,使其懂得立法的权威性,以及法律在不同地方、行业的适用性,让学生懂得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起法治信仰,主动深入了解法律,提升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学刚.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教学目标设计例谈[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3):164-164.
[2]周忠来.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J].好家长,2019(49):155-155.
广东省兴宁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