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到当代:中国女记者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建构

2020-09-10 07:22刘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民国传承

摘 要:在当今大众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面临新考验。民国时期女性新闻从业者本就不多,优秀女记者更是凤毛麟角,她们的新闻活动可以说为当时的新闻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选择以民国时期两位优秀女性新闻记者彭子冈和浦熙修为例,透过其新闻作品,分析中国女记者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建构。

关键词:民国;中国女记者;职业精神;传承;建构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54-02

在当今大众传媒不断发展和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面临新考验。民国时期女性新闻从业者本就不多,优秀女记者更是凤毛麟角,她们的新闻活动可以说为当时的新闻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民国时期中国女记者的职业精神

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被称为战时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这些优秀女性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深入前线,传递真实消息,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出独特的职业精神。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新民报》是浦熙修作为记者的起点,她曾说:“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1]浦熙修对当时的“国民参议会”的报道堪称为后世立下了典范,具有简洁的语言风格以及生动形象的描述。她报道各界代表对“行政院院长”宋子文“阵势雄厚的”的质询,记录“昏昏欲睡”之中忽然发起的对政府施政方针的质疑,文字中充满对社会民主的呼吁和印记。女性记者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在于敢为时代发声,抵抗时代束缚,并通过自己的报道为社会底层人员博得关注。

(二)娴熟的业务素养与专业技能

现代新闻对记者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严谨的采访作风,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更加离不开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毛泽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彭子冈在《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中写道:“‘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2]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有温度感的文字,扭转了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野蛮的负面形象的刻画,同时也使得毛泽东在群众心中留下了亲民的形象,拉近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三)坚韧的敬业精神与工作作风

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是一个好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1]在重庆谈判期间,浦熙修立刻想到要通过一篇新闻报道来加深国统区人民對共产党和民主党的认识和印象,进而为促进谈判成功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她对38位出席代表进行了专访,并发表在《新民报》晚刊的头版上。浦熙修通过对这些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的专访,真实记录谈判始终,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尤为成功的案例。浦熙修以她敏锐的新闻知觉和坚韧的敬业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在民国时期的记者地位,更是靠敬业的工作作风为后辈立下新闻工作者的典范。

(四)坚定的自我认同与新闻理想

当时的女记者大多出自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感受新风,崇尚自由,为了各自心中的新闻理想从事新闻工作,但是由于女性的特殊,家庭和职业往往不可兼得。彭子冈和丈夫徐盈同为《大公报》记者,但作为女性,她不仅要和丈夫一同奋战在新闻前线,更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养育子女的责任,这似乎是所有职业女性的“双重身份”。在彭子冈的眼里,身为《新民报》采访主任的好友浦熙修更不容易,自身采访的压力已经很大,还要负责其他记者的稿子。当时快节奏的工作使得浦熙修无法兼顾事业和家庭,几乎每日都留宿报社,而自己的儿女只能由公婆照抚。在这种境遇下,如果不是有坚定的自我认同和新闻理想的支撑,女记者很难坚持下去。当时的女记者为了自己的新闻理想,只能对家庭有所放弃,但即使如此,坚定的信念和对新闻的执着与抱负,支撑她们走完了自己的新闻道路,更在历史上留下芳名。

二、民国时期中国女记者的困境与突围

民国时期女记者的困境主要存在媒介的刻板印象与社会认同的缺失两个方面,社会对女记者存在“性别”与“职业”的认同缺失,甚至存在审视蔑视的态度和刻板印象,如何走出困境,更好地实现新闻理想,使社会以更加公平的姿态认同女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当时女记者成功突围的主要方向。

(一)媒介的刻板印象

女记者是妇女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然而,当时的新闻界还是男性一统天下,职业女性的理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当时,时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的徐翊对女记者的形象轻蔑写道:“当我们想起她,我们就只觉得除了一只花蝴蝶在空中乱穿乱飞一阵之外,别得就什么也没有了。”[3]社会对女记者的关注更多是她们的女性身份,而不是纯粹的记者。对一个女性的评判,传统的观念习惯于将重心放在对其外貌的衡量上,因此仍然有许多人将女记者作为欣赏的对象来评判。[4]

(二)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

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真正的认同应该是无差别化的。女记者面临的是“职业认同”与“性别认同”的双重矛盾。实际来讲就是在仍未完全实现男女平等、以男性为主导的职场中,女记者面临的正是如何打破自己“内群体化”的困境,并获得群体认同。民国时期中国女记者的认同困境,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困境,但不同的是女记者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一定话语权来斗争与反抗,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当前的认同缺失与性别格局。

三、民国女记者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借鉴意义

民国女记者的新闻精神和新闻素养深刻地体现在她们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对同期的新闻从业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融媒体快速发展、新闻专业遭遇更加严峻考验的今天,新闻从业者更需要借鉴民国女记者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自身的实践,逐步赋予职业精神以新时代的内涵。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是捕捉新闻信息的关键点,是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内在动机,唯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才会从心出发,报道新闻事实,发现社会问题,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谋复兴。社会责任感激发记者的新闻敏锐度,而新闻敏锐度正是发现新闻事实、撰写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只有拥有敏锐眼光的记者,才能发现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才会正视社会问题、肩负社会责任,敢于为社会发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正如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现在都必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一遇就心灰意冷,兴趣索然。”[5]

(二)熟练的新闻专业技能

较高的新闻敏锐度、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深入采访、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当代女记者要学习民国女记者身上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报道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结合当下全媒体时代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女记者要学会接触新技术,能直播,会拍片,能够利用更多的技巧贴近大众、贴近民生。熟练的新闻专业技能在于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新闻敏锐度相结合,并用到自身的新闻生产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身作用,用心感受并发现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力量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所谓记者的“道义”。

(三)甘于奉献、艰苦卓绝的精神

从事新闻工作,无论是获取社会认可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相比男性,女性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来获得肯定和认同。彭子冈说:“那时候采访叫跑新闻,也真是跑。外出采访,几乎全靠一双腿,在多雨的山城,一天不知要爬多少个坡,走多少个阶梯,相当辛苦。”[6]女记者要有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时候女性不得不突破自身局限,从“娇弱”到“刚强”,从“大家闺秀”到“敢打硬仗的女兵”,非常需要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

女性从事新闻工作,面临着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各种压力。首先面对的就是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考验,年轻的女记者更要面临婚恋难的问题。对她们而言,兼顾事业与生活是很困难的,要在其中有所取舍,更是面临重重考验。这便是对女记者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决心提出的考验。在当今时代,女记者要在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同时,更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新闻报道、传达新闻事实、呼唤社会正义、坚守职业精神。当下所有的新闻从业者都要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拿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坚守新闻理想,做卓越的新闻工作者。

(五)独具女性色彩与视角

女性色彩与视角, 是相对当前业界以男性为主导的工作环境与角度而言的。女记者的工作优势在于从自己更加感性的角度出发,容易与自己的采访对象共情,更能发现采访中细微的事实;心思细致,有更为感性的表达,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传达社会底层的声音。[5]女记者更善于讲述一个个人的故事,披露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其语言感人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人文关怀,更能打动人心。

四、结语

记者是真实记录时代变迁的职业。一支笔,就是时代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历史的追光;一台摄像机,就是前行的基石。虽然民国女记者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相距甚远,但是她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敬业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女记者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成青青.浦熙修的新闻精神[J].青年记者,2015(18):88-89.

[2] 彭子冈.子冈作品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5.

[3] 徐翊.女記者[N].中央日报(上海版),1946-07-23.

[4] 谢玄曦.从张泉灵看女记者的工作优势与劣势[J].传播与版权,2015(04):14-15.

[5] 霍静静.以彭子冈为例谈民国女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307-308.

[6] 杨晓霞.女记者彭子冈[J].新闻战线,1981(10):40.

作者简介:刘浩(1996—),男,河北唐山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民国传承
母鸡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