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断显现出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途径不够畅通,载体建设仍需完善。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中,高校需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文章针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1引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资源,教师必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将其渗透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中,营造具备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情境,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学中。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意义,总结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现状及策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和内容比较丰富,基础内容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工艺等,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直接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在社会和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注重人类行为、思想、活动与自然法则的一致性,突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各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突出“以和为贵”的思想;第三,通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明确万物起源、关系、多样性的“阴阳五行”思想;第四,及时缓解不良情绪,提高自身的价值,突出“克己修身”的思想。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这些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直接关系着大家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字、艺术、习俗的融合,还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民族精神标识、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融合。
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意义
3.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过去、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时代魅力,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目标追求。
3.2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广大青年学生需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培养大学生养成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将其培养成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目前,青年学生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环境在不断改变,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极易产生浮躁心理,缺乏对社会民生、国家发展动态的了解。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须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3.3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外来文化
在信息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在不断渗透、融合,国家和民族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其中,积极分享优秀的文明文化成果,但在各种思潮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学生极易受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有些学生会崇拜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辩证态度正确处理、应对各项外来文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感召力,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强化中国精神文化的阐释,针对话语体系、对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其通过正确价值观念看待外来文化,积极吸取优秀文化成果,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捍卫、传播和继承中国先进文化。
4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传承、发扬的思想,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未全面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很多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时出现一些偏差,如大学生思想观念扭曲、传统道德理念薄弱,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了解,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现象[2]。同时,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中,未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很多高校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且,高校的办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的课程中,如外语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就业带来的影响,缺乏对相关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过于追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传统优秀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渗透。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呈现出边缘化、附属化特点。
5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开设了很多人文素养选修课程,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及相关活动,如“书香工大心灵悦读”读书节“国学经典诵读会”“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等,图书馆需要针对各项活动进行阅读推广,并构建文化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5.1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为了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高校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是实体课程,如唐诗鉴赏,以及网络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等,但学生在学习网络课程中,无法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5.2活动统筹协调不到位
高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统筹、协调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且活动群体普遍是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未做好总结、交流,无法提升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
5.3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很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高校不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5.4融入载体建设有待完善
首先,校园文化不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承载、建设,校园文化重点是大学文化和精神,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立德树人理念、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很多新校区、新楼宇逐渐建成,但缺少历史底蕴、文化厚重感,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中的渗透、融入不到位;其次,高校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很少开展传统文化为主的教育活动,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活动比较少。再次,在信息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传递碎片化、虚拟化问题,影响着教育的整体效果。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大学生很难自主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6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6.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大力宣传先进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首先,在建筑外墙装饰过程中,可以天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促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熏陶;其次,積极组织、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将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多元化的纪念活动,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成为思想传播教育的新途径;最后,积极开展舆论文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平台,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6.2强化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必须掌握文化精髓,充分利用文化的潜意识能力,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文化意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全面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高校思政教学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的精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说服力,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高校教师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进修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参与教育培训活动学习更多的传统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教育实践能力,并大力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明确教育教学的主导方向,突出思政教育课程的吸引力,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内涵。
6.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理论知识讲解,而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教育教学文化实践相关内容,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例如,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课上、课余时间,合理设置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合理应用灵活的教学内容,注重专题讨论、实践工作,实行辩论赛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知识,并通过情境实践方法升华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学习、课外实践教学融合起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博物馆、文化馆中,浏览历史文化遗址,积极参与课外资源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中组织学生建立实践基地,有效地传播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认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6.4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融入各个时期教育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与信息化技术进修融合,促使学生接触思政教育信息方式不受空间、时间局限性的影响,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中。例如,在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站、公众号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创设中,在网络平台中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传统文化故事、传统节日、成语解析等,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样性特点,实行图片、漫画、视频等形式,充分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自主参与网络资源平台中,并通过网络资源学习、观看、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高校学生思想状态进行评析、判断,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实行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尤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合理措施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进行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好地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出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操高尚的大学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李永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高校思政专项)“新时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L18CSZ009)。
作者简介:阚婧,硕士,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