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很大程度是学习的方式常常会以实验的方式进行,这种寓教于“动手”的教学模式是所有学科中个性独特的一例。然而,因为没有及时的拓展延伸,学生会出现课堂内容学会不久就会忘掉的现象。美国学者科学教育家赫德(P.D.Hurd)曾经把科学素养这个概念引入基础教育时,提出公民应该具备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应用到社会的经验。受此启发,本文试图通过“菜园子”这种形式的拓展延伸探索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及价值。
【关键词】课外实践 ;科学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番茄吗?
生:老师,我见过,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番茄炒鸡蛋,番茄鸡蛋汤。
师:你知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生:我没见过……
师:要不,我们在班级门口种几颗番茄吧。可是,老师也没种过番茄,该怎么种呢?
生(调皮鬼):老师,我知道,我奶奶家每年都种,奶奶还种了好多黄瓜、南瓜、韭菜,可是我们要用一大块地,因为南瓜喜欢在地上爬。
师:我们门口土地有限,只能种点不占地方的蔬菜,番茄合适吗?
生(调皮鬼):可以的,花盆里就可以种。可是怎么种,我还要回去问问奶奶。
为什么要在学校开展种番茄的活动呢?参照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里面的子课题分别是《种子发芽了》、《幼苗长大了》、《植物开花了》、《植物结果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教材中,选择了番茄和黄瓜这两种春种夏收的植物作为学习的载体,因此我们选择了番茄作主要研究植物。
同时单元教学目标中,还提到希望学生能够坚持长期对植物进行照料、观察、记录与探究。基于这样的教育目标,笔者决定带领学生开展“教室门口的菜园子”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即如本文课题所指的“家门口的菜园子”活动。
1为什么要选择在教室门口进行种植活动呢?原因如下:
1.1家庭种植不便捷。作为城市中成长的孩子,家庭空间有限,小区管理严格,不得在小区里随意种植。且这一代的父母大多是80、90后家长,他们自己从小就未参与过番茄的生长,也没有机会了解这些植物从种子是如何结出果实的生长过程,教学内容结束以后,教师提议学生回家种植,往往就是说而不做、无从下手,难以真正产生课外实践的效果。
1.2便于学生时时观察。学生从起床起,在尽然有序的洗漱早饭后,他就要到学校进行一整天的学习活动。种植放在家里,不利于观察植物的生长。把植物放在教室门口种植,学生就能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观察生长变化。不同于常见室内植物:吊篮、绿萝、仙人掌等,由于番茄、黄瓜等植物生长周期较短,且每个生长周期都有着明显的形态变化,学生会被这种变化吸引着。
1.3教师指导及时到位。学生因為吸引,课间围在番茄周围观察,便于他们私下的交流讨论新奇的发现,也有利于身边的老师对观察进行指导,师生间的交流从教授知识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与交流。学生有新的发现和老师分享,老师也有注意的地方需要学生观察,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时间上、空间上,都发生了有效的改变。
1.4吸引教育同行的参与。以往的科学实践都是科学任课老师自己负责,客观上讲,科学老师任教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的确是分身乏术。但是像种番茄这种活动,每个班级门口都有科学老师分发的种子,该班的其他任课老师,是不是也会被这种新奇的现象吸引呢。甚至学校的老教师还会自发奋勇参与到学生的种植活动中,发黄的叶子被好心人掐掉,长歪的番茄茎默默地被人用树枝架起来,这些都是学校里其他学科老师随手就能做的好事,甚至是保洁阿姨都义务在周末时间给番茄苗浇水,在问到保洁阿姨原因时,他们回到:“这个长着好玩,学生一下课就在这数结了多少个番茄。”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们坚定地选择了要在教室门口种植蔬菜。于是,班上的孩子们假期搜集种植、养护的方法,在学校如何分工等等。原本以为是纸上谈兵的种植活动,在开学后,竟然做到了,人人动手实践,人人亲历观察生命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课间,顽皮的孩子们很少会在走廊快速奔跑,因为会不小心踢坏花盆里的植物,他们心甘情愿的收敛自己的行为,还甘愿当起来菜园子的卫兵,一到下课,就走到走廊边上,看着它们,防止跑来跑去地同学撞到了菜园子。
在整个如火如荼的种植活动期间,教师敏锐的发现了,食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果皮,这可是个教育的好契机。在低年级阶段,我们组织学生回家自己做营养土的活动,当时给每个孩子都发放了密闭袋,学生在领到袋子的时候,都特别的兴奋,想马上就去土壤里挖几条蚯蚓,马上回到家,从厨房垃圾中找一些菜叶子、果皮等等放进密闭袋里观察营养土的形成过程。可是,在不到一星期后的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还在继续观察的学生屈指可数。
何不把二年级没有好好完成的科学实践继续在三年级完成呢?教师这时,只要找到一个人,告诉他,果皮放在土壤里会腐烂变成肥料,只要这个人做了这件事,班上很多其他孩子也会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很快,你会发现,番茄苗的盆里多了橘子皮、梨皮、甚至鸡腿骨头等等。这不正好与赫德的观点——把科学应用到社会的经验吻合吗?我们的科学教育给孩子很多“可以做的事”,却很难把“可以做的事”真正做起来的经验。菜园子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校就完成了获得真实经验的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菜园子”活动,我们有了以下收获和大家分享。
2.1想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先动起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动动嘴皮子,就要忙坏家长的现象客观存在。负责任的家长为了配合老师的工作,他会主动承担起种植的任务,和孩子一起观察。,教师把种植活动布置给学生,是不是家长做了大多数的事?大部分的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换位思考,学习的活动,不应该全由家长承担。那么教师就要创造探究的机会,和学生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2.2问题在实践中产生。
种植活动,不是简单的浇浇水、松松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很多课本中没有提到的科学现象,学生会产生疑问。每个问题都是非常好的,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比如:不同的食材,腐烂的快慢不同?番茄的苗,为什么有的长得特别高,有的长着长着就站不直了,要别的架子撑着它?开花多久才会结果?为什么的番茄的颜色,一半是鲜红色,一半是粉红色?网上买的番茄种子和卖种子的实体店的种子效果如何?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猜想。读者是不是以为,这些问题没有机会找到答案了?学生们已经预约来年春天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啦。一个单元的科学实践,跨越了时空,笔者坚信,在来年的春天,学生会有目的的去开展“菜园子”活动。
2.3科学教育引发的生命教育。
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从来都不是独立于其他形式的教育而存在的。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菜园子活动中,也发现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从以往的经验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学校里的生命视若无睹,随意踩踏草坪、乱掐花朵、浪费食物,班级里带来的可爱绿植,无人管理,任由它们干枯而死。以往,我们除了通过讲解、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一生是个多么神奇的过程。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真正亲历一颗植物是如何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也难以有机会去呵护一颗植物的生长,所以也难以体会生命的美好,甚至因为自己的精心照料,最终还能收获到果实。
菜园子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一粒种子成长为一颗能结出果实的农作物,它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观察一朵花怎么结出鲜红的果实,知道花朵里孕育着生命,自然不会随意采摘花朵。
2.4全程育人的科学教育观。
科学实践是科学教育中重要的環节,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受限于空间、时间的限制,科学课后实践的拓展延伸,得不到有效的实时。有了“家门口的菜园子”这个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效的、又无形的把科学的应用在课外实施起来。育人不拘泥于形式,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价值。
2.5从图片、视频中走出来的科学教育。
生活于城市中,我们可以便捷地找到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奇妙。教师也深知这种形式的感受不够真实,不足以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菜园子课程开展以来,我们发现,总有孩子拿着吧小铁锹在土里翻来覆去的,不用担心,他们只是在把土压的更实,人工驱虫,不用害怕孩子们因为贪玩,破坏了植物的本身。
3总结
科学课的教学不应该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终结,生命科学版块在小学阶段,是小学科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中低年级尤为重要。从小在学生心中播种一颗生命的种子,让这颗种子健康茁壮的生长,需要的不仅是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还要课后大量的时间去浇灌、施肥。以往,我们受限于客观、主观因素,不如,我们把科学教育渗透到生活环境的边边角角,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收获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学科的美。最后,也正是笔者想表达的,与其反复叮嘱学生爱学校、爱学习,不如把教室变成家,教室就像家一样,只要我们持续的付出和关注,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获得的充实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 冯莎. 亚太教育. 2016(06)
[2]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J]. 闫馨,史龙飞.中国农村教育. 2019(08)
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 江苏 南京 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