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柳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孝”文化。《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奏章,但这份奏章更像是一封表恩情的抒情散文,情深意浓,言辞恳切,晋武帝读后深受感动。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孝”文化展开:“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相吻合的,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文化理念,又包括制度礼仪。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想要通过“孝”来彰显自己的清正廉明,以获得百姓的信任,而当时的李密因为至孝而深得民心,若是能够重用他,则能借此维系民心。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只能上奏谢绝晋武帝的知遇之恩。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开阔他们的眼界。
二、讲述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离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些故事:
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将其丢进江里,想着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就形成了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有一个楚国人叫伍子胥。他的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的宰相受越国的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便要赐死子胥。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将其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将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所以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选择其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