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瑞瑜 秀梅
【摘要】《心动的信号》是国内一档恋爱类素人真人秀节目,文章以《心动的信号》为典型代表,分析节目特点并总结成功经验,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和相关理论,研究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与不足,为国内真人秀节目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真人秀;传播策略;《心动的信号》
腾讯视频独家播出的网络真人秀节目《心动的信号》第二季于2019年8月正式收官,开播以来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该节目以独具创新的“明星+素人”模式进行设置,推动剧情发展,形成嘉宾之间的社交互动。
一、《心动的信号》节目特点分析
(一)模式真实独具创新
《心动的信号》以“明星+素人”模式呈现,明星嘉宾在演播室内观察以及素人嘉宾在棚外被称为“信号小屋”之间的互动,双方完全没有接触,节目形式全新。素人嘉宾为四男四女,除了上班和休息时间,其余时间段都由摄像机全程跟拍,通过信号小屋里彼此沟通,确定并追求心仪对象进而心动并蹦出爱情火花。明星嘉宾与情感专家依据嘉宾之间互动观察分析,以游戏形式化身侦探进行推理。游戏规则单人和团队作战多种形式,推理成功的明星嘉宾会获得心动原石,并在节目最后依据数量多少进行对比。
《心动的信号》能脱颖而出创新之处在于依靠明星嘉宾吸引热度并借此打造素人嘉宾真实展现自我。由明星嘉宾和观众共同关注八位素人嘉宾之间情感互动以第三人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展现素人嘉宾面对镜头的真实行为帮助观众在其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认同节目的真实性进而肯定这档节目。
(二)规则设置新颖刺激
《心动的信号》节目设置悬念线索贯穿于节目中吸引观众注意力,在节目中体现为明星嘉宾的推理时刻,化身爱情侦探通过讨论、猜测等方式进行心动连线。同时观众心中也会设想答案,双方共同讨论推理素人嘉宾心理活动,通过匿名短信揭示悬念,以心动时刻调动观众紧张感与好奇心,从而提高节目话题热度。
从节目整体来看,游戏规则本身具有悬念,在共十期的节目中,第一期首先是三男三女嘉宾进入信号小屋,互相了解熟悉,在第三期和第五期会分别进入一男一女嘉宾,使得节目氛围活跃起来。明星嘉宾和观众们都为自己喜欢的嘉宾加油,代入感会更加强烈,从而提高收视率。
(三)嘉宾社交组建CP
“CP+社交”模式是恋爱类真人秀节目中的核心看点,《心动的信号》以恋爱交友为目的,以随心匹配与匿名消息为创新点进行节目中过程互动。在第一期到第九期中随机产生心动后于最后一期表白,联系方式由刚开始的心动聊天到最后心动选择时得到。素人嘉宾追随自己内心确定心动对象并大胆付诸于行动,相互之间公平竞争产生情感。这类节目规则让嘉宾之间的恋爱关系更加具有期待性和互动性,使得剧情扣人心弦更能激发观众强烈好奇心。
随着节目播出,社交平台上尤其是微博热搜中涌现出大量对节目CP组合的讨论。除了素人嘉宾之间的CP作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外,一些明星从自己演偶像剧到反观他人的恋爱,通过对素人嘉宾的分析,提出自身的恋爱观和各种社交技巧。明星作为观众,与广大观众一起观看节目,不仅可以增加话题热度,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以“CP+恋爱社交”作为节目的看点,吸引众多单身男女的眼球,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二、真人秀节目火爆的原因
(一)粉丝经济驱动
粉丝是对个体或团体产生崇拜情感群体的统称,崇拜对象以影视明星或歌星等受欢迎群体为主。粉丝出现的一系列活动会带来粉丝效应、文化和经济,其中粉丝经济泛指营销活动所带来的收入,这种创收是建构在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双方互动拥有共同集体记忆,从而带来可观的粉丝经济。其本质是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崇拜歌星的粉丝追星具体行为包括购买歌手专辑、演唱会门票或所代言的商品等。
真人秀节目的市场之所以呈现出繁荣,一方面与粉丝经济驱动有很大程度的关联,例如在《心动的信号》中一些观众由于所喜欢的明星开始喜欢其参加的综艺进而创造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节目中素人嘉宾的穿衣风格、配饰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粉丝经济。
(二)节目内容多元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通过符号进行互动。他对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互动”,即在人际传播中个人通过符号自我表演与他人之间交流产生互动影响。
真人秀节目的传播也是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依据人们对情境的定义以符号互动来展示自我的过程,从各个不同角度扩充着内容与形式。多元化的节目效应使得不同受众可以寻求符合自己感兴趣的节目,从而获得在人际传播中的需求形成受众市场。
(三)受眾诉求明确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其使用媒体的动机。受众有媒介接触需求,根据需求结果产生看法。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强烈,诉求更加明确,媒介应该依据受众心理传播符合受众趣味的内容,从而使受众得到满足。
真人秀节目创新之处在于更加具有真实特征,观众通过收看节目获知明星更多真实信息来实现自我诉求心理进一步获得满足。例如,希望获取恋爱经验的观众可能会选择《心动的信号》等恋爱类真人秀节目。在节目里的素人嘉宾身上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相当于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在社交方面的不足,或者学习到社交的小技巧,从而对之后的社交有所启发。
三、从传播学角度看真人秀节目中的不足
(一)传播环境的明星化和泛娱乐化
在微博、知乎和B站等公共空间里,热搜榜上的明星化和泛娱乐化逐渐成为趋势。真人秀节目符合娱乐化趋势并进一步加深。例如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和点赞量,反映到微博热搜中热度的持续时间和爆炸性消息。
真人秀节目宣扬的娱乐文化来借机规避主流价值观。依靠于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媒体资源渗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将日常信息甚至主流价值观灌输给消费娱乐对象,导致其成为被解构的对象。社会中出现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意识形态内容,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造成受众的认知片面,从而困在算法推算的信息茧房之中。
圈层传播中的真人秀节目,营造了全民娱乐、娱乐至上的拟态环境。这种环境给人一种使人深陷娱乐中不自知进而带来负面效应愈发突出。信息环境化理论认为公众会接触到与真实环境相似的环境氛围,依据娱乐化环境做出实际行动,使得实践活动也带有娱乐的色彩,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营造,久而久之,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粉丝文化的自我构建,话题调动粉丝的情绪
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对一个对象心理上的崇拜与行为上的支持,自愿无偿性的付出时间和金钱,产生文化消费,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粉丝文化具有边界性和强烈的排他性。
真人秀节目邀请当红明星和小鲜肉作为嘉宾出现在节目中,迎合当今的粉丝文化。比如真人秀节目里会有明星之间的互动和话语产生的冲突,通常会导致粉丝之间的“战争”,搏受众眼球,赢得更多节目关注,激发受众的求奇心理,这种情感的互动从而促进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粉丝内部有着群体传播的规范和不同的等级,获知内幕消息越多,等级越高,身份认同感越强烈,这种认同感越强烈,与其他文化的排斥性就越强。
(三)互联网的圈层传递引发全网狂欢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想象中的乌托邦世界,人们置身其中抛开身份地位和金钱职位等束缚尽情狂欢。在喧闹的世界里释放自我追求表层满足。正如在真人秀节目中通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制造话题,并通过大V与粉丝将话题扩散使信息外流,同时原有的符号意义在转发中将逐渐消失或异化然后意义重构造成全网狂欢局面。
真人秀节目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吸引受众注意力,塑造“虛假需求”,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受众由于过度地关注娱乐内容,从而导致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减退,降低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最后成为娱乐至上的存在。
四、未来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启示
(一)合理规制:价值观与娱乐性并存
面对真人秀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审核部门应提前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为受众提供消遣娱乐功能的同时,也要保证内容的质量,媒体更应以内容为王倡导主流价值观与娱乐性并存。
(二)打造亮点:创新立足于中国文化
真人秀节目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并且版权侵权问题泛滥。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发展,符合主流价值观,在借鉴海外节目模式同时要与时俱进加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此外更要细分领域,走出独特风格打造独特魅力、自我创新的节目品牌。
(三)理念重塑:去“明星化”,回归“人本位”
明星的效应是不可否认的,可以为真人秀节目提供一定的话题和热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随着个性化发展越来越突出,具有话题性或者有一定技能的素人嘉宾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注意,在去明星化的同时,更能保证真实感,减弱观众的距离感,使受众的代入感强烈,提高对节目的关注度。
结语
综艺节目发展至今市场愈发成熟且类型也日益丰富,尽管目前真人秀节目仍有不足之处,但真实还原的节目效果预示着其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真人秀节目制作方应以受众为依托革新节目形式,借鉴抓住传播规律为受众提供创新观看体验。真人秀节目将会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娱乐,为社会提供价值,并且真正做到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
参考文献:
[1]李晨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现状与本土化发展研究——对比分析《心动的信号》与《女儿们的恋爱》[J].西部广播电视,2019(10):116-117.
[2]曹琦.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与趋势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07):62-63.
作者简介:
秦瑞瑜(1996-),女,山西临汾人,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边疆长治久安。
秀梅,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文化传播。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