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民
摘 要:高师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实,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现代终身体育理念的种种不适应,使得健康体适能成为高师院校公共体育改革的最佳途径。健康体适能课程,既克服了高师院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的各种弊端,又更加注重体育活动的个性化、多元化,对高师生的评价也更人性化,因而更有利于高师生形成“健康第一”理念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基于此,笔者对所在院校做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并总结出将体育运动类型个体化,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树立终身体育理念若干条具体实践路径,来实现健康体适能与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良好结合。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82-03
一、健康体适能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健康体适能”一词源于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指“民众在日常工作之后,身体没有感到过度疲劳,尚有精力去享受休闲娱乐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1]。此概念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美国国民体质明显低于欧洲其他国家,各种疾病如糖尿病、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不断攀升,美国政府随即成立了“总统体适能委员会”,以示政府对国民体质的关注,此时“体适能”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随后,身体运动成为了美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掀起了体适能热潮。2000年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前40年内下降了26%,美国人的心血管类疾病致死率也明显下降[2]。
学界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类,二者相似又不同,竞技体适能以追求在竞技比赛中能够创造优异成绩所需的体能为目标。健康体适能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达到并保持身体健康的良好状态为目标[3]。
综合来看,健康体适能可以概括为人体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属于个体对生活、运动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健康体适能可以维护机体健康,确保机体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健康体适能包含五个构成要素:有氧体适能(心肺耐力)、脂肪百分比(身体组成)、柔韧性、肌力、肌耐力。我国民众一直以来以为健康体适能等同于“体质“或“体能”,三者虽紧密联系,但实际并不相同。
(二)特点
健康体适能是一项全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它有六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使学生懂得体育活动会使自己终身受益;二是健康,除了运动技能的发展,健康体适能更强调提高健康素养;三是个体化,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四是公平,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进行评价;五是快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形式;六是现实,学生可以按照现实环境选用多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
二、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高师生体质持续下滑
从众多学者对大学生体质的研究以及笔者所在院校历年体测结果来看,高师生体质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院校来讲,体育场地设施有限,不能满足高师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从高师生个人来讲,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懒得去锻炼。更多时间玩手机、熬夜、生活不规律等现象普遍存在,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体质下降。
(二)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师院校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互动;内容传统,基本围绕大三球小三球,一些新兴项目很少涉及,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评价单一,过于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评定,竞技能力成为衡量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此外,教学评定多采用横向评定的方法,挫伤了一些体育差生的自信心,消弱了他们从事锻炼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
面对高师生体质下降以及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实,使得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改革。此外,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健康体适能与此非常吻合。因此,健康体适能成为改革的最佳途径。
三、健康体适能融合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意义
健康体适能打破了传统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理念,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种完整性教育和倡导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等诸多方面,具有更好的创新性。
(一)有利于丰富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健康体适能课程可以改变高师现行公共体育课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的教材体系,改变过于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思想,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走向融合,推动高师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高师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是课程多样化,而健康体适能可以适应社会体育多样化的要求,丰富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向多样化探索的一条最佳途径。
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使高师生掌握运动项目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形成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实现身心健康。健康体适能,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制定个性化的健身计划,因而提高了高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健康体适能采用纵向评价,看重个体在自我基础上的提高而非横向排名,避免了体育差生形成自卑心理,因而更有利于高师生形成体育爱好和习惯,践行终身体育理念。
(二)有利于增强高师生体质
高师院校每年进行的体质测试已成为高师生身体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体测,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健康体适能,有助于高师生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与生理、保健、医学等有效结合,制定有针对性的锻炼计划,进行处方式锻炼。健康体适能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通過课堂内外有目的自觉地锻炼,可以更有效改善高师生的体型,提高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切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此,体质测试才不会流于形式,其教育功能、反馈功能和指导功能都可以得到更好地落实。
(三)有利于高师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
终身体育是一种新的体育理念,目的是塑造人从幼儿到老年的终身体育健身习惯。健康体适能强调高师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保持自身和社会健康的责任感,采用的运动强度适宜,锻炼方案个体化、差异化,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个体积极性的激发,因而更有利于运动习惯养成。高师生处在青春时期,还在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这一时期运动习惯的养成对终身体育的践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健康体适能融合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
2016年,笔者所在院校公共体育课引入健康体适能课程,至今已历时三年多。具体实践做法如下。
(一)体育运动类型个体化
在开展健康体适能的体育课程之前,先对参与的全体高师生进行体检,筛选出特殊体质的学生针对性参加体育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性伤害。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体检结果和身体状况,按个人喜好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建议先选择舒缓性运动,然后逐渐加大运动量选择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
(二)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每个高师生根据个人体质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为了避免运动受伤,一定要先做热身运动,等身体适应后再开始锻炼。至于运动频率,一般建议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强度达到自身限度的60%~80%,这样锻炼会更有效。运动强度不可过强,按循序渐进原则,避免不顾实际地盲目运动,对于一些高强度训练项目必须注意锻炼时间,避免太长时间,身体超负荷产生肌酸,不但达不到健康的目的,反而伤害身体。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运动指导意见。比如对于心肺机能较弱的同学,提倡连续全身性有氧运动如慢跑、自行车、太极拳等。运动量每次0.5~1小時,每周3~5次。以最大心率为衡量运动强度基准,保证每次锻炼的心率达到每分钟120~160为宜。例:某男生,身高1.73m,体重57kg,握力69kg,肺活量3500ml,一千米平均成绩3’50",仰卧起坐43个/分,体适能较差,易感疲劳。其制定的运动计划如表1所示。
(三)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强调人在一生中,从生命开始到完结,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我们将终身体育理念纳入高师生公共体育教学目标中,并将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和改变。一是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培养高师生的健康意识。二是在传授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平时运动习惯的养成。做到课堂内外都能坚持锻炼,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健康体适能的目的。运动项目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本身就感兴趣,因而养成习惯更加容易。三是在进行体育评价时,不再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而是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尽量保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五、结语
公共体育课引入健康体适能后,高师生多数制定了自己的锻炼计划,体育课外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坚持性较好。可见,针对我国高师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健康体适能实为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佳途径。这一举措适应了新时代个体化、多元化的需要,革除了传统高师体育教学的一些弊端,使体育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服务,凸显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更有利于促进高师生践行终身体育,达到提高体质的目的。另外,高师院校将健康体适能课程引入公共体育课程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校制宜”采用适合的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实现健康体适能与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1):33-34.
[2]余律伟,蔡涵.贵州省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体适能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1):77-79.
[3]罗平,张剑.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90-94.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