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备受重视,特别是青年思想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青年教育问题提出系列论断,逐步形成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在工科高校课程重视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培育模式下,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不仅为改善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现状提供了一剂良药,而且更好地促进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基于此,本文解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内涵特质,理清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以专业学习为新干线,以第二、第三课堂为互补的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逻辑理路,分析提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肯定了“课程思政”的理论价值、更新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内涵等价值出路。
关键词:青年教育观;课程思政;工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017-02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工程学院校科研发展校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工科类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机制研究——以福建省工科类高校为例”(GY-S19067)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的互联互通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发展形势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青年发展现实需求,紧扣时代脉搏,系统、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教育为了谁、为什么教育青年、把青年培育为什么人、对青年进行什么教育、如何教育青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青年教育观逐渐成型。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工科类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工科类高校摆脱重视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窠臼”,打通教学育人的主渠道,通过育人理论逻辑守正和方式创新统筹各个因素、整合各方力量,营造工科类高校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内涵特质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交替[1]。青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青年成长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党的未来和希望[2],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引导青年积极向上,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伟大实践中,继续秉承关心、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青年,他立足国内外发展形势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系统全面地回答了青年教育要坚持“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重视“靠谁培养人”的思政队伍建设;明确“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要义等重大论述。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是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看到了青年团体的社会力量,青年工人是工人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未来,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工作[3]。列宁提出将青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4]。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青年工作提出新的论断和阐述,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除了获取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源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外,習近平同志青年时期的个人实践经历也加深了他对青年教育观工作的理解,明确了青年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七年知青岁月,于一线工作实践中总结出青年教育工作本质内涵,正如他所言“青年时期多经历一些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5]。”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塑造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提供了根本方向。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程愈受重视。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却愈加复杂,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多元思潮涌现,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课程德育,已很难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也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教育工作关键在人,高校教育更是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和座谈会上多次重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到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开宗明义提出,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是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根本内涵和核心要义,也是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明确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总基调。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逻辑理路
(一)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把好育人理论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堂更是工科高校青年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多次论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基层县市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多次对新时代教师工作指明道路,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概念。“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再次对思政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思政课老师队伍要敢于发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好育人理论关。
(二)以专业学习为新干线,守好育人专业关
推动工科高校思政“三进”工作,不仅强化思政课堂这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还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专业教师队伍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主干线,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元素融入专业课为突破点,转变思政教学理念、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将思政教学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着力构建“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来发挥学科优势,充分提炼、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资源,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耳、入脑、上心,构建“大思政”格局[6]。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发挥专业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挖掘、发挥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实现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
(三)以第二、第三课堂为互补,稳住育人导向关
工科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多,既要立足本位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又要提高站位增强课堂外实践和网络素养。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构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则是以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空间,第二、三课堂构成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地方县市委书记是就重视青年教育,组织共青团的发展、青年教育为发展、祖国建设服务,“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7]。工科类高校专业的特色决定了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实践、科创类实践机会更多,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实践中,调动第二、第三课堂优势资源和机会,搭建网络思想政治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稳住育人导向关,思政育人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
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出路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肯定了“课程思政”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课程思政”注入新的逻辑思路,为理清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现实道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教师队伍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主线,开展工科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有助于准确把握思政课改革方向不迷茫,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转变。课程思政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又有隐性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在知识传授中引领主流价值教育。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论断更新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内涵
一是相较于人文学科,在理工类专业课程教育中,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术”的掌握和运用,要求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技术手段、运用方法、作业流程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工具理性”特点突出。
二是当前处于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面对新时代的高校青年学生,特别是个性更为突出、信息涉猎更为全面的00后学生,如何牢牢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抢占网络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对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提出有利于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实践机制,对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觉悟。
(三)协同配合,强化学校主体联动
由于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及信息化的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受到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寻找习近平教育观的逻辑理路,需要较高的理论深度解读,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宏观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连接,从而将理论照进现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需要多角度、多部门协同互助、共同建设,学校各专业各部门形成合力,互助协作、相辅相成。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愈受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特别是工科类高校因生源、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学生“重理輕文”的特质。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课程德育,已很难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应运而生,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融入工科高校“课程思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内涵标准,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推动由单向度育人的思政课向立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转型。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谢悦,张勤.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9(9):4-5.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7]习近平.创振兴正定的大业做奋发有为的新人(1983)[C]//选自《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