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课堂的创新试验

2020-09-10 00:53钱静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钱静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进入3.0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迅速普及,诸如: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已陆续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基于此背景之下,依托新媒体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三课堂,为探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与新模式寻求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课堂

1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具有主体的隐匿性、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即时性和语境的泛娱乐化等特点。

2 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

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直接关乎国家的发展命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大学生必然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在第一时间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容不得半点拖延。正如麦克卢汉有关“地球村”的论述中所预测的那样,网络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信息呈现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在这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享有话语权,无论哪一阶层、哪一国家的人都能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意志。在这样聚集式的网络狂欢之中,必然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不乏那些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言论,让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处于思想的危险境地。高校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赢得新机遇

3.1 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及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封闭灌输为基础的模式进行,虽然师生能够面对面,但往往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方面略显不足,课堂的延伸性和教育影响的深远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崛起,媒介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凭借其独特优势,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接收终端迅速普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个开放性的平台,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资讯,在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中开拓了视野。当然,大学生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更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这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向深推进。

3.2 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

新媒体下,对微博、微信、QQ等普及性网络资源创造性利用,对建立在移动客户端的网络平台大胆性探索,建构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如搭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平台,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型微博、微信等虚拟社区的影响力和扩散力,引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创设并推广下载红色文化题材的手机APP,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爱国信念的教育;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博客专栏,解答热点话题,传播权威观念。此种方式将全新活力注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且开辟了全新途径。

4 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挑战

4.1 新媒体时代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趋向“非主流”

在打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口号下,网络上各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不断充斥在新媒体上,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等言论。为了哗众取宠,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雇佣网络水军、打造网络大V,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大肆鼓吹,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因盲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把个人权利和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致无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不进行及时正确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必然逐渐偏离正确方向。

4.2 新媒体时代致使大学生的国家身份认同模糊

新媒体在把全世界青年连接在一起的同时,也使其国家身份认同变得模糊。他们通过新媒体在网络上交流国际话题时,会增强他们的地球村意识。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他们过于认可一体化意识,弱化了自己国家的认同感。长期以往,不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

4.3 新媒体时代致使大学生爱国行为“非理性”

互联网传播带有匿名性,而这也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遭遇到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出现突发重大安全公共事件的情况下,特殊群体的活跃则是对传统媒体发起了挑战,他们往往通过盗用他人身份在网络平台发表不实言论,对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进行误导。让大学生迷失方向,失去辩明是非的能力。这严重破坏国家的社会稳定。

5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借鉴前人的科学做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如果说,思政两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堂。那么,主题班会即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而完全依托于新媒体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可称之为“第三课堂”。在第三课堂中,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原本处于教育一线位置的教师队伍,将退居幕后做好顾问的角色,指导和辅助大学生完成自我爱国主义教育。

5.1 构建“红色”网络主阵地,让爱国主义思想在高校中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竞相出现,不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是同台竞技、热闹非凡,这些平台迅速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

培养一批政治过硬的学生干部承担起“守门人”的角色,指导学生创建自己的官微,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对平台进行自建自维。官微通过链接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获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讲话金句、大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解读、针对毕业生就业升学的国家政策等进行推送。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又可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厘清重要社会思潮的概念,从而增强政治辨别力、培养政治敏锐性。

5.2 巧用网络直播平台,主动设置议题

各类网络直播平台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每天的点击量超过亿级。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围绕近期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邀请嘉宾做客直播平台,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开展线上主题沙龙、讲座等活动。如:历史上的此刻、向英烈致敬、我们的节日、经典重温等。此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更能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这样的体验和收获是在思政课堂上难以企获的。

5.3 借助鲜活视觉,增强直观场景体验

鉴于前人的调研得知,大学生对于视频和图片的喜爱程度远大于文字,这恰是抖音、快手、VIOG等平台的优势所在,它不仅有着强大的传播及互动功能,而且能使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行成了线上与线下两种教育模式交互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诸如“我手拍祖国”、“我说你评”等微视频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利用新媒体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

总而言之,高校应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课堂的重要性。保障机制方面,需要集全校之力,整合資源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的后台服务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激励机制方面,可以纳入学生思政课程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让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做到“引得来、留得住”。

6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深入学习互联网思维,运用新媒体工具,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媒体生态链,提高实效性;只有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手段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才能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方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爱国主义教育第三课堂作为新生事物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细节优化,让思想传递的过程更有温度、思想传递的方式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探索,2016(02).

[2]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刘传俊,赵育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944名大学生的调查[J].高教学刊,2018(23).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