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村”概念深深的植根于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发挥不均衡的态势。其中,一些重点高校往往凭借政策、信息、资金、生源、和师资等优势,享受着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带来的成果。然而,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没有上述诸多优势为自身教育国际化发展铺路,导致各高校间差距愈增。为了能够让各个高校都有机会通过教育国际化获得自我提升,实现均衡发展,本文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实地调研,尝试突破发展瓶颈,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发展策略
一、地方院校实现国际化交流的意义和必要性
20世纪末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全球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引进了自由的市场机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一日千里,教育资源在空间分配上日趋合理。教育国家化使得各国高校联系日益紧密,基本体现了国际化教育的实时性和互补性等优势。实现教育国际化能够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教学方法更先进,教学内容选择更合理,真正达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一目标。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知识,工作和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先进的理念供学生吸收和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为各种先进理念的提供平台。同时,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也成为了先进的,更是必要的办学理念。在各个文化交融的世界里,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前沿科技文化信息来武装自己,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化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目标的达成就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完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河北省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通过外派或接收留学生、访问学者、外籍教师、专家等人员交流模式。此外还有办学合作、科研合作等校际交流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学科发展速度,提高教研科研水平。然而,地方高校在这些活动中存在者几个方面的劣势,如,办学规模小,办学定位低,办学硬件落后,办学经费、师资质量、生源质量不足等。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院校与省重点院校教育国际化现状差距的调查来看,问题与不足主要存在与一下几个方面:
1、多数地方院校自身办学层次和理念具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地方高校多采取内向型发展策略,主要经历放在校内校内教学及师生管理上,这与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无异。即使地方高校全部进行了发展改革,但多留存于表面很难触及高等教育的灵魂。地方高校主要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认识不足。即便部分地方院校进行了有限的国际交流合作,但是一般只停留在行政事务性和教学工作侧面上,学术氛围缺失,使地方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后劲不足。
2、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不合理,管理手段不灵活。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工作起步较晚,部分院校还没有设立独立的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行政机构。由于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定位模糊,工作动力不足。另外,地方高校长期处于自主办学权利缺失,同时需要应对繁杂的教学活动,既存的严格的管理方法在面对高速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中凸显了灵活性的确实。地方院校往往用校内管理的现存机制套用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往往导致行政规定干扰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最后,由于工作队伍往往都是临时组建,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缺乏国际化视野,事业进取心不足等问题。明确行政分工、培养一只人员稳定,业务熟练,能力强,素质高的工作队伍,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3、办学资金不足,师生素质有待提高。地方高校由于教育发展资金匮乏,很难培养或吸引具有一流教学科研能力和国际化发展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在人代会上曾表示“不是待遇留人,而是事业留人啊!绝大部分国家级科研经费进入极少数几个大城市,人家宁可当个普通教师,不做学术带头人,就是因为地方大学根本弄不到经费和项目,科研没法开展。”另外,与享受政府政策倾斜的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条件上存在巨大差距。比如国家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中心)等一流的科研条件几乎不可能设立在地方院校当中,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日常教学,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积极性。最后,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接受高等教育后,仍然身处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缺失的环境中,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国际化思维、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交流的主观能动性。
三、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策略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陆续出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系列人才交流政策,同时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些政策与资金保障都为地方院校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优质的平台。近年来,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具有海外归国人员进入到了地方高校的各个部门,这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尽管如此,地方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成效依然不够显著,还没有从发展中得到应有的优势和机遇。雖然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反复强调,但由于上述种种局限,仍然收效甚微。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地方高校可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扭转局面。
1、转变观念,提高国际化意识。地方院校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面前,应该积极的探索学校政策改革。使之具备合理、灵活、实际等特点,满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地方院校学校首先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强调其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适当资金支持教师积极投身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和项目,使其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和主体。只有培养了合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执行者,才能最重改变地方高校国家发展滞后的现实。另外,改变固步自封的状态,敢于“走出去,请进来”,开始阶段杜绝好大喜功的心态,可以和同类型的国外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学术交流,初步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氛围。不断发展,持之以恒,渐渐接触国外的著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最终形成互补、互助、互利的,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2、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建立高素质、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行政机构之后,地方院校应开拓进取,建立国际交流学院,为自身的国际化教学能力提供一个不断应用和完善的平台。在专业化行政机构的配合下,不断完善各项外事服务工作,如,宣传招生,外教和外籍学生管理,教师、学生外派涉及的外事事务等。先进的教学设计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必要条件。目前,教学设计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有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等。地方高校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潮,应该不断探索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做到稳定、灵活、可持续、可操作。
3、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国的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我国迅猛的发展,也有一些人心存担忧和误解。教育无国界,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向外输出本国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念,同时传递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外事事务中做到坦诚相待,中心突出,符合国际惯例。避免形势大于内容。在此前提下建立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车轮滚滚前行,势不可挡。地方高校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会变的越来越发展滞后,最重会被淘汰。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地方院校获得勃勃生机的重要途径,只有認真分析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取长补短,树立高素质的国际化教育机构形象,贯彻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才能共享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汪永铨.教育大词典:高等教育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刘芳.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113-115.
[3]蔡真亮.扩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兼论宁波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4]陈海燕.西部大学教育国际化[J].河北理工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5]靳占忠,王平.地方髙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88.
[6]廖进球,谭光兴.我国人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