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刚
面对严重违纪、屡教不改的学生,劝退或开除,貌似维护了校规尊严,但作为教育者似乎又不甘心承认失败,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带着仇恨和失望的人走向社会。而留在学校,似乎令制度蒙羞,部分老师也不满意,这显得我们是多么的“无能”!
我们就曾经这样进退两难:一个按照校规应该多次被劝退的单亲家庭出身的女体育生。幸运的是,两年后的今天,这名同学以优异成绩上了大学,心怀感恩。
这始于一次听证会的尝试。除学生和家长外,学校领导、初中教师代表、专业教师代表、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班主任、教学部民主议事委员会成员、家委会主任、学生会主席等22人参会。程序是:(1)主持人介绍与会人员,阐明目的;(2)班主任陈述学生违纪情况及教育过程;(3)家长和学生对班主任陈述的真实性表达意见;(4)学生和家长分别陈述,表达对学校处理意见的申请意见;(5)与会代表发表意见;(6)除当事人及家长,代表们研究表决处理意見;(7)宣布处理意见,与会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最后的表决是留下这名同学,以观后效。
一次逼上梁山的尝试意外结出了理想之果,其成功的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回归教育的本源,方显制度的魅力。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制度、只有分数,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教育。教育需要爱和信任,需要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彼此信任。面对问题学生,考虑的是这个孩子的成长还是制度或传统的尊严?听证会的召开,本身就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当我们把一个孩子成功推向社会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时候,就是对教育工作的最好回馈,这种回馈远大于当初我们放弃这个孩子卸下包袱时那片刻轻松。
第二,认真对待每个孩子,并让他们感受到关心。“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违纪现象背后的原因千差万别,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气象万千。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听证会上,每位教师充分发言,或尖锐或委婉,或理性或感性,无不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教师看到了家长的不易和学生上进的萌芽,大家一点一滴地把学生的问题梳理出来,把出路找寻出来,把信心树立起来,每个教师都被自己感动了。面对如此多真诚的关心,孩子能不感动?会后,一位老师感言:“我从教30多年来,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这么多人坐在一起研究一个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在惩戒与关爱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不能将个人自由凌驾于公共意志之上,杜绝“任性”。宽容不是纵容,关爱不等于毫无原则。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敢于担当。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拉长教育的链条,增加教育的韧性。教师的当头棒喝可以让学生醍醐灌顶,而默默的陪伴往往也能收春风化雨之效。
第四,建立平等交流基础上的育人共同体。听证会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教师和学校传统的权威。向来惩戒权在学校和教师手中,现在还要听学生的意见,还要听家长的意见,还让家委会、学生会代表出面,显得我们很没面子,助长了“嚣张气焰”,个别代表甚至中途退会。家长习惯把孩子全部推给学校,社会习惯把板子打在学校,学生既怨家长又怨学校,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听证会让各方在公开、坦诚的氛围下当面自由发表意见。一位老师说:“如果你愿意,如果你信任我,我愿做你的老师妈妈,给你爱给你关怀,帮你顺利走过高中这三年,并帮你发挥特长找到升入大学的途径”。家长也感受到了“溺爱不是真爱”“孩子可怜,家长有责任”,并真诚地表达了对老师和孩子的歉意。孩子开始还以自己受伤不能参加训练、家庭特殊、没有归属感等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最终认识到“所有一切都不是自我放弃的理由”。最后,父母、孩子、老师都留下了泪水,各方都受到了教育。平等交流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建立尊重各方诉求的违纪学生惩戒制度,也就建立了相互信任、同心共鸣的育人共同体,让我们的制度真正实现“育人为本”,这当然值得我们持续地探索。
潍坊七中 2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