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举
摘 要:语言的本质是文化。高校英语教学是丰富大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主渠道,在跨文化视野下,其改革需突出与跨文化的深度融合。本文通过明确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价值诉求,透视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症结,围绕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导向,提出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选优配强跨文化师资结构、健全跨文化教学模式的突围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英语教学;价值诉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33-02
在经济全球化时空场域下,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通用语言,发挥着跨文化交流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和功能[1]。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分析了跨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价值诉求,同时梳理了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并以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出发点,提出卓有成效的对策,以期为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对外交流人才厚实根基。
一、价值诉求: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提出轰动世界的“文明的冲突”理论,文化冲突或文明冲突,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如何破解文化的冲突,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工具,通过语言载体的沟通联系,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和合的状态”。正是由于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跨文化”的概念由此衍生。何谓“跨文化”,概而言之,即是指对与本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或冲突的群体及其文化现象、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具有客观的认识,并以包容的姿态予以接受并适应。高校英语作为与汉语具有不同文化承载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学科性质或是从其学科教学而言,都具有浓厚的跨文化特点[2]。从学科性质而言,高校英语课程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外衣”,在高校英语教材中,充斥着西方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地理人文等内容,并且与中国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天然的陌生感,同时,高校英语教学的时空场域基本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这对缺乏英语文化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大学生是莫大的挑战,而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又大大制约了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凸显高校英语学科的异己性。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高校英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其根本在于强化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然而,交际能力背后需要对中西文化的熟悉了解、充分掌握,避免出现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对等问题。
汉语和英语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无论是语系、形式、读音、表层结构或是文化承载、语句构成、句型结构等都体现了两种语言的跨文化性质。高校英语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文化交际交流,交际交流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接纳。因此,对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其根本的价值诉求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来超越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进而推动中西方在商业、人文、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当然,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易事,究其原因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语言感知、语言过程和非语言过程等多种要素,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其中,语言感知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认知;语言过程涉及对不同語言符号及其意义的了解和认知,比如,汉语文化对“龙”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而西方文化则视其为“邪恶”的象征;非语言过程涉及时间观念、空间利用及肢体表达等,比如,中西方在文化交流中肢体表达存在较大差异,东方人习惯于“握手礼”,而西方人则倾向于“亲吻礼”。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包容性、敏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交际中,语言仅仅是浅层的表达,其根本的承载在于文化,需要交际者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解读、了解和熟悉,才能使双方在心灵和情感上得到认可和共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二、问题透视: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不容乐观
高校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坚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导向,明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方能取得有效突破。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不容乐观。
第一,文化意识价值观问题。高校英语教学内容的跨文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度嵌合,尤其是要导入文化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教学存在严重的“重语言轻文化”倾向,即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语言背后文化的渗透,其最终的结果将导致高校英语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讲授英语的句型、语法、词汇等内容,几乎不涉及文化相关的内容,此举,既弱化了高校英语教学的张力,又客观上导致高校英语教学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
第二,跨文化经验失位问题。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学习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对西方文化了解、认知的过程,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教学。实际上,高校聘请外教来教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规避教师的文化经验缺失问题,给予学生“原汁原味”的文化还原[3]。然而,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很难实现英语教师的“全外教化”,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应届生,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留学经验,导致英语教学“浅尝辄止”,即难以将自身的国外文化体验融入教学中,实现对重点、难点的深度诠释,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价值不大。
三、突围路径:构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实践机制
(一)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高校英语教学是培育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章可循、各行其是、文化价值观缺位等问题,首当其冲是要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建构的问题。也就是说,让教师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结构等,给予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整体性视野,才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指引。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是一个涵盖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等的结合体。从文化知识层面而言,包括中国文化知识、西方文化知识、西方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风土人情,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性认识,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内容,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包容基础上对异质文化的总体认知能力。从文化意识层面而言,包括如何看待异质文化、如何开展异质文化交流、尊重交流者的文化身份,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思想准备,是一种基于群体认识基础上的文化认知和情感[4]。从文化实践上而言,主要包括用外语得体交流、运用非语言手段、运用交际策略和技能,实践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5%来自于言语交流,65%来自于非语言交流,可见,非语言手段交流尤为重要,交际实践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外显,是交际的实际工具和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建构,可以为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照,进而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选优配强跨文化师资结构
俗话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针对高校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要充实师资队伍,培育“双师型”人才,以培养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完善高校英语教学选拔机制。聘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外学习生活经验、语言技能突出的专业教师,充实跨文化教学队伍,实现跨文化教学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培训,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跨文化理念、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技能等融入教学培训中,采用教学讲座、邀请名师来校交流、跨校课题研究以及选拔骨干教师国外访学等方式,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增强跨文化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最后,聘请高质量外教。专业化外教是不可多得的英语教学资源,高校要做好外教聘任专项工作,在坚持政策性和原则性的前提下,强化与国外优质大学的交流合作力度,强化高质量外教的引进力度,注重日常管理,推动外教开展跨文化教学改革。
(三)健全跨文化教学模式
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当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性更加凸显,在此过程中,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开展跨文化交流是高校英语教学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如此,健全跨文化教学模式必不可少。201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文化自觉,对自身跨文化教学行为及文化进行反思与重塑,明确跨文化教学的导向,坚持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文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强化高校英语课堂的文化输入,凸显高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积极组织并引导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打造互动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解读语言承载的文化意义,实现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动态性,进而生成大学生跨文化交
际能力[5]。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内涵表征。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对接中西文化的差异,立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价值诉求,审视跨文化教学的问题,通过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选优配强跨文化师资结构、健全跨文化教学模式等方式,提高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朝路.高校英语教学中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9(16):177-179.
[2]韩云霞.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8):139-141.
[3]马艳丽,赵艾.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评《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及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109.
[4]王军霞,陈会军.文化—互动范式:跨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48-151.
[5]孙曼.跨文化交際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思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89-90.
(责任编辑:林丽华)